|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墨子:君子若钟,击亦鸣,不击亦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丁8857 发表于 2020-9-21 16:0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丁8857
2020-9-21 16:03:03 2326 0 看楼主




《礼记· 学记》载有一段儒家答问法的要领: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儒家弟子奉此教条,答问以谨慎、保守为诫。


公孟子对墨子说:


“君子应当拱着手侍立,等待国君发问。问他时,他就说不问他时,他就保持缄默。君子好像钟一样,敲他时,他便响;不敲他时,他便不响。”


墨子回答他说:


“关于这个,说法共有三种,你现在不过知道其中之一罢了,而且你对于这一种意思也不曾弄清楚。


倘若在暴虐无道的国家,直接规谏君主,会使你蒙不逊之名。如果通过他身边的人去规谏他,又会说你在议论他。在这种情形之下,君子迟疑着不敢率先发言,所以保持缄默。你说不击则不鸣,是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如此。


如果主上治理国政,在应付国家的危难,而举措影响大局,形势紧急,好比机关陷阱一样,马上就要发动。这时,君子必定要进谏。如君主知道他的谏言会带来利益,一定会接受。所以,君子在这种场合,要不击亦鸣。


又有一种情形,倘若君主违背仁义,发动战争,虽然拟定了很巧妙的方略,实行军事计划;但是,这个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要侵略无辜的国家,扩张自己的领土,掠夺他国的财物。如发动这样的战争,一定会为天下所耻笑。不义的战争,对于攻人的一边以及被攻的一边,都不会带来利益。君子在这种场合,也要不击亦鸣。


你刚才将君子比作钟,说击则鸣,不击则不鸣,是君子应有的态度。但是,你自己怎么样呢?我没有问你,你却自己来和我说话,岂不是不击而鸣吗?所以照你的理论来说,你不是君子。”(《公孟》)


这一节,墨子又是批评公孟子对于儒家教条没有彻底了解,一般儒者以“不击则不鸣,击则鸣”的态度作为君子的美德,而墨子则强调应随情况而异,并非一成不变。这也是儒、墨两家处世态度相异之处。


在《非儒》,墨者对于这个有更严厉的批评:


儒者说:


“君子像钟一样。敲他,他就发出声音来;若不去敲他,他是不响的。”


墨者驳道:


“大凡仁义之人,事奉主上,必定尽忠;事奉父母,必定尽孝。君主有善行,就加以表扬;君主有过错,就极力谏诤,这才是为人臣之道。


现在,若敲他,他才发出声音;不敲他,他便没有声音,隐藏自己的机智,储蓄自己的力量,冷静地等问到时才对答。虽是对于国君与父母有极大利益的事,若不问他,他终不讲出来。


倘若有大乱将要发作,有盗贼将要叛乱,事情紧急,好像机关之将发动一样,而我独知其秘,却因国君与父母不曾问我,终不说出,这岂非大乱之贼吗?


以这样的态度处世,为人臣就不忠,为人子就不孝,事奉兄长就不恭顺,交接朋友就不诚实。有些人对一切事情都以消极为美德,不肯积极发言;但一旦看到事情对于自己有利,就争先恐后地争取。


如果君主所问对他无甚利益,他就拱着双手,朝下望着,好像有什么东西堵住他喉咙那样,咽着声音回答说:‘这个我没有学过。’即使非常需要他出力,而他却走得远远的。


大凡修道治学,行仁施义的人,大则可以治人,小亦可以任事,远者博施以济众,近者修身以立德。


不合于义的则不处,不合于理的则不行,一切举措,无非在替天下求福利,遇着不利于天下的事,就停止去做。这才是君子之道。”


“不击则不鸣”的明哲保身的处世方式,与墨子“求兴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的积极态度是相悖的,墨子是“击亦鸣”、“不击亦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丁8857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2326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