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艾灸后出现的灸痕、水泡,可判断出你体内湿气的严重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低调点 发表于 2020-8-14 16:0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低调点
2020-8-14 16:06:39 3820 0 看楼主
看艾灸灸痕、判断寒湿轻重


大部分人做完艾灸后,很少会去注意自己的灸痕。但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艾灸后几乎总会留下一些或浅或深、或浅黄或紫红的灸痕。


其实体内寒湿轻重,通过灸痕就可以判断的:







1、紫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瘀,如行经不畅、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等,受寒较重,也会出现紫黑而黯的印迹。如印迹数日不退,则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多治疗一段时间。如出现大面积积黑紫印迹时,则表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处理以驱寒除邪。

2、发紫伴有斑块:表示有寒凝血瘀之症。


3、呈散紫点,深浅不一:表示为气滞血瘀之症。


4、淡紫发青伴有斑块:一般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如在脾俞部位则系气虚血瘀。此点常伴有压痛。


5、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可出现此印迹。


6、呈鲜红散点:通常在背部大面积出现,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预示该穴所在脏腑存在病邪。


7、灰白,触之不温:多为虚寒和温邪。


8、表面有纹络且微痒:表示风邪和湿症。


9、水汽、水珠:表示该部位有湿气。


10、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是热湿毒的反应;水肿水汽过多者,揭示患气证。


11、出现深红、紫黑或丹痧,或触之微痛兼建身体发热者,提示患热毒证;身体不发热者,提示患淤症。


12、皮色不变,触之不温:提示患虚症。


13、汗毛耸立:风、湿、寒均重。

观察灸泡颜色、辨体内湿气情况


很多人在艾灸的时候,通常也会灸出水泡(这里的水泡不是烫伤)。实际上,灸泡的颜色不同,说明体内寒湿情况也是不同的。







下面就来教大家一下,如何通过灸泡来辨别你体内湿气的轻重。?


实际上,艾灸后如果出水泡,说明你体内湿气较重:


    如果水泡是无色的,说明是寒湿;如果水泡是黄色的,说明有郁热的表现;如果水泡是血水样,说明体内湿毒很盛!


水泡出现后,一般会有轻微疼痛感,有的人则没有任何痛感。


其实,遇到水泡后,不用害怕,不用担心,也不用考虑说要停灸多久,大可以继续在水泡的位置施灸,数次后水泡就会自行溃破。


溃破后,仍然可以继续施灸,直到结痂。结痂后,还可以施灸,这时会有液体状的物质从痂体下渗透出来。


事实上,以上的种种表现均为艾灸后的排病反应,而流出来的液体状物质也大多为人体瘀滞的废物,这些废物的不断流出,会加速身体的康复。所以,艾灸出现灸泡是件好事!



温馨提示

灸泡出现后,也不会化脓,所以一般不需要消炎药水消毒。如果盲目消炎,反而是画蛇添足。

此时应当相信你身体的自愈能力。不久水泡破裂后,就会很快结痂,基本上不会出现化脓发炎。

但是患者伤口如果接触了不干净的物质或在不洁的环境中活动,那就另当别论了。

艾灸后皮肤瘙痒、体内有风寒湿邪


除了出水泡,还会有灸友艾灸后感觉灸过的部位发痒,有的还会伴着出现疹子,瘙痒难耐,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体内有风寒湿邪。







因为,艾灸可以帮助人们促进体内毒素的排泄,其中有一部分会通过皮肤外排出去,这些排到皮肤上面的毒邪就会刺激到皮肤,导致皮肤发痒。


并且毒邪在排出去的过程当中,皮肤上面就会出现不同症状的疹子。这就是常常说的排毒以及排病的反应。


对于这种现象,只要可以忍受,我们就不用理会。如果不能忍受,我们就需要暂停艾灸。

1、有些患者瘙痒难耐,甚至可能会流黄水,越是骚痒,证明毒气越重,对患者的内脏、血液和器官损害越严重。那么大家艾灸的时间可能就需要久一点,千万不能太过焦虑。

2、当然有的时候痒得非常厉害,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消失,那么也可能是对艾灸过敏,这样的话这些人就不适合继续艾灸了,不过这类过敏体质的人,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3、艾灸后瘙痒如果频繁发作,那么证明体内的寒邪比较严重,艾灸的热量还不能完全攻克寒邪,并且经络还没有完全疏通。


在体量上仍然会表现出骚痒、红疙瘩的症状,体寒重的人在艾灸过程当中会频繁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自己也属于这种人群,那么我们就需要有耐心坚持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低调点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3820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