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尘世一叶:荠菜(作者:胡敬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19-8-26 15:3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19-8-26 15:32:51 2713 0 看楼主


周五下班后,我迎着呼呼的西北风不寒而栗地骑着电瓶车走在回家的路上。风真大!即使穿得像个大熊猫一样还是冷的我直想缩脖子。

“买荠菜喽!新鲜的荠菜!”一阵沙哑的叫卖声,透过耳机里的音乐,飘入耳畔。我放慢车速,定神一看:只见一位身穿有些年头的黄大衣、头戴一顶很旧“火车头”帽子的白叟蹲在街角,面前放着小半袋荠菜。

此情此景,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在什么地方曾经看到的一段心灵鸡汤:如果在一个寒冷的天气里你看到了在街边摆地摊的小贩,请你多多少少买他点东西,就当帮他个忙,反正那些东西你早晚也用的上。如果看他所剩不多的话,你可以都给买下来,让他也好早点回家喝碗热汤暖暖身子。

想到这儿,我怀着一种欲救人家于水火的心态来到他面前,问:“白叟家,荠菜多少钱一斤?”“两块钱一斤。”他颤抖着嘴唇声音低缓地说。我看了看袋中的荠菜,鲜嫩嫩水灵灵的,没有一丝泥土的痕迹,惹人眼馋。“那给我称一斤吧……要不,二斤也行。”“还剩有差不多三斤,你能要完吗?就给五块钱吧。”他用请求的目光看着我。“要完我也吃不了,吃不了就得扔,扔了多可惜了,你这么辛苦挖的。”我随口这么一说,那老头分明误解了我的意思,他以为我是嫌贵的:“那……那……四块五你全都拿走吧!你看这大冷天的,我也不想再等了。”白叟苍老的脸颊露出恳切的神色。

这时,我仔细地打量着眼前的这位白叟:斑白的须发,布满皱纹的脸,一双眼睛深陷着,嘴唇有些干裂,黄大衣有些破旧,脚上的棉鞋看上去也不是很干净。我没来由地想起了我奶奶,心里不禁有点酸楚,他们都有着一张饱经沧桑的脸啊。于是我从衣兜里掏出五元钱递给他,并没有想让他找零钱的意思,他伸出那只粗糙干裂的手接了过去,又从大衣口袋里摸出一枚五角的硬币,我摆摆手示意不要,没有想到,他却执意塞给我,从他毅然的举动中,我知道他是不肯接受我的怜悯的。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是稼轩居士对荠菜顽强生命力的赞美。白叟清瘦而倔强的背影,多么像荠菜!

犹记得小时候,小孩子放学后是没有家庭作业的,基本上都是帮手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其中有一件是我们非常乐意做的事,就是与小伙伴们一起,挎着柳篮、拿着铲子,到田埂上、沟渠边、麦地里去挖荠菜。走在路上的时候还总喜欢把用柳条编的篮子套在头上,像是戴着个大头盔,视线透过柳条缝隙看外面的世界,就跟长大后用相机拍照片时的感觉是一样的。阿谁时候,田地里别的杂草在勤劳的农民拾掇下,早已不见了踪影,可是,只有荠菜,农民伯伯是舍不得作为杂草铲除的。空地上的荠菜因为饱经风霜,所以带点沧桑的暗红色;而油菜或者麦苗缝隙间的荠菜,因为有其他农作物给它遮风挡雨,所以显得莹润青嫩,煞是好看。

挖荠菜也是一个技术活儿,很有些讲究:一铲子下去,若浅了,荠菜就容易散架,不好捡拾;若深了,粘带的泥土多,又不利于清洗。所以要用小铲子挨着荠菜的根,薄薄地铲下去,并用左手拢住整棵荠菜,轻轻一拔,再稍微甩甩泥土,这样一整棵荠菜就完整地被挖出来了。

挖回来的荠菜,清洗干净后,蘸着酱吃,脆生生的满嘴带有泥土的清香,若是再加上点辣椒油,那是多么可口的东西。因为荠菜蘸大酱辣椒油而多吃了两碗饭,并不算吃得多,没有吃过的人,是不能够晓得其中的滋味的。

我读初一那年,正摊上吃壮饭长个子的时候,有天奶奶炒了半锅豆钱子荠菜,阿谁香啊,真是越吃越想吃,我都记不清本身到底吃了几个煎饼,就记得由于吃的太多导致吃伤食了,一晚上肚子胀的难受,走也不是站也不是,一夜都没睡安稳,翻过来翻过去的,奶奶说我“孬吃”。

后来,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好了,知道了荠菜还可以炖排骨、包饺子、调凉菜、腌咸菜、做菜煎饼......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它就会变成各种美食。它不光走上了农家餐桌,更是饭店里倍受青睐的一道爽口小菜,巧手的厨师把荠菜和油炸的花生米给切成碎碎的,然后再拌上麻油、陈醋,那味道,真让人回味无穷!这么多年以来,我依然对荠菜情有独钟,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去街边买回来一个荠菜煎饼解解馋,顺便找找小时候的感觉。

荠菜不光味美,它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荠菜中含有荠菜酸,能够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它有治疗高血压、降低血液和肝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的作用。有治疗冻伤、消炎抗菌、预防胃癌及食道癌的作用。还有减肥、防治糖尿病、干眼病以及夜盲症等作用。

关于荠菜,还有个斑斓的传说呢: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到沔城采药,一天偶遇大雨,他在一老者家中避雨,发现老者患头疼头晕病,痛苦不胜,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从园内采来一把荠菜,嘱咐拿鸡蛋同煮食,老者照办,服蛋三枚,想不到熬煎他多年的头疼头晕病竟很快痊愈了,由于那天正好是农历的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荠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自古以来,有许多的文人墨客或吟诗或写文来赞美荠菜,今天,我也要效仿众贤风雅一次:

咏荠菜

冬去春来破土忙,薰风过后嗅芬芳。

田头岸上留娇影,树底篱边泛绿光。

富贵时期成妙药,贫穷年月喂饥肠。

世间野菜千千万,谁也没它功效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271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