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乡的银杏——"讴歌新时代” 征文展之三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晚景入寒窗
2019-8-19 12:12:33 3287 0 看楼主
家乡的银杏

文/冯凯军  图/枫声



我们以前卖过果,我们曾经卖过叶,我们也卖过树,现在我们开始卖风景。

              ——题记



       我的家乡因银杏而著称并蜚声海内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是我们这一代家乡人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每当读到外地的文朋诗友对家乡赞美的文字,我心里就无比的激动,也顿生惭愧。作为土生土长的铁富人,最应该为家乡写点什么,为银杏写点什么,怎奈水平所限,总写不出像样的东西,仅凭藉一腔热情和对银杏的“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凑成肤浅的文字,以飨父老乡亲和为铁富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



       我的村子过去叫黄庙,现在和冯圩合并成了育才。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对银杏有一种特殊的绻恋,一度演化成为解不开的情结和一直萦绕心怀而又无法卸下的乡愁。

       自古以来,我的村庄与银杏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打我记事时起,“白果园”这三个字就在我的脑海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我们村子里和村周围生长着四百余棵上辈遗留下来的老银杏树,树龄在百十几百年之久,高可达一二十米,粗可环抱而不及,蔚为壮观。一排排、一棵棵犹如钢铁勇士般日夜守护着这片供它成长的土地,雷打不动,风雨不改其本色。银杏树的一生犹如做人一般,虽无傲气,但铮铮铁骨公然可见。

      那个时候,白果树还没有经济价值,也不被人重视,只作为一处农闲时遮阴纳凉、聊闲篇儿的场所存在。我的童年便是在白果园里度过的,这里蕴含着伙伴们快乐的儿时时光和梦想。



       记得最早对银杏树有所认知,是从小学课本里读到的郭沫若的散文《银杏》之后。后来又陆续读了不少赞美银杏的古诗词,其中宋代杨万里的一首《银杏》诗印象最深也最具代表性:“深灰浅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韵最高。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伴金桃。”以前,我们只知道它叫白果,没想到它还有这么好听的名字叫银杏和公孙树,或者还可以称之为鸭脚,形象而又富有诗意。也是第一次对银杏有一个质的了解:其干粗壮笔直,宁折不弯;枝桠层次分明,疏密适度,造型优美且易于成型,成年树象一座宝塔一样高耸入云;其叶如折扇一般,夏如华盖,遮天蔽日,浓荫郁郁,秋季又如黄蝶,迎风招展,满世界蝶衣翩翩,其形其状美不胜收。也许应该感谢郭老的,不无可能是因为他对银杏的一番赞美,才使后来的银杏身价倍增的呢。

      果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铺天盖地地刮来,家乡的银杏果也摇身一变,成了出国留洋的“新宠”,价格高得吓人。每斤银杏果最高价格达到三十元左右,时有“金豆子”之称,那些年头,我和我的乡亲们都是受益者。

       不知道这些古老的银杏树具体是何人又是何年所栽,我想也没必要去刨根问底,只粗略地了解到是五八年吃食堂时入的公。但我们却经历了把它重新分到各家各户的喜悦,平均每家最少也要摊上一棵。唯此一棵,在当时也会让你富得流油。

       每到银杏果成熟的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全体披挂上阵,拉上平板车,带好一应工具,比如竹竿、编织袋等。如果家里没有会爬树的劳动力,大多会请一个身体棒、有劲头的庄邻过来帮忙,因为银杏树既高又粗,身小力薄的人根本奈何不了它,真如蚍蜉撼树一般。干完活也不用言谢,甚至连一支烟卷都不抽,如此的厚道和爽快,足显民风之纯。

       银杏果收到家后,需要存放几天的,因为收时都没有熟透,不好捏皮。存放过程中,还要防止夜间被人翻墙盗取,大多家庭都是要存放在堂屋的,果皮散布出来的臭味毫不影响日常生活,并且还能美滋滋地睡上个安稳觉。

       最让人兴奋的是上街卖果子,卖果子一般也要带上两个人看护,稍有不慎便会被小偷抢了去。甚至还会被一些奸商暗地使诈,在检验果子质量的档口,偷偷的一点一点往袖筒里装,让你毫无觉察。在家称好的斤数,经过讨价还价卖了一圈,最后竟然少了好几斤,这种暗亏谁都吃过,也是防不胜防。当大把大把的钞票装进腰包,又存到银行,那才是最幸福的时刻,那是一种富人的感觉,小康的感觉,于是乎,村子里眨眼间便会冒出好多个万元户和暴发户。随之,官路上阔气的人多了,市面上讲排场的人多了,买肉买鱼买时髦商品的人多了,舍得花钱的人多了。以前由于家庭困难讨不到老婆的大龄男也都找到对象,十里八村的姑娘都投亲靠友争先恐后地托人往我们村里介绍。我们村子靠沂河很近,都是沙土地,阴雨天路面上也没有泥泞,?朗朗的。依稀记得那时乡梓里流传一句叫“黄庙村,没有泥,下雨天,穿花鞋”的民谣,这是多少大姑娘和小媳妇们所渴求的美好生活啊!

       后来,银杏树给乡亲们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被社会公认,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便勒令把银杏作为支柱产业在全镇推广,初步规划“万亩银杏园”奋斗目标。在铁富镇东片十个村率先试点,以一条南北长十余里的“银杏路”为中心,向两边逐年扩散。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叹为观止!

        没几年的功夫,铁富大地便是一片林海。

       镇里同期建成了银杏叶烘干厂和黄酮厂,形成了采叶、烘干、深加工一条龙银杏产业链。由于银杏叶的利用价值很高,价格也一路飙升,家乡人的日子普遍好了起来。

       最值得回忆的是当年采叶卖叶的忙碌场面,在地里,以采叶为乐,市场上,以卖叶为荣,男女老少、大车小辆,满载碧绿的银杏叶,询价过磅,往来穿梭,群情振奋。这是一幅能够充分体现政策归心和发展特色经济而获得高收益的壮丽图画。

       一晃十余年过去了,原来采叶圃中的小苗已长成大树,产量也提高了十数倍,银杏叶的销路也突然受到市场疲软地冲击,价格一路下滑。无奈之下,人们便开始间苗卖树,一夜间,全镇上下突然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无数个银杏苗木购销网点,大小老板层出不穷,“奥迪”、“奔驰”比比皆是。通过这些网点,把银杏树运往全国各地。从那时候起,家乡的银杏树又摇身一变,成为各大城市绿化不可或缺的景观树,其身价也是高贵得很呢!树木一天天地长大变粗,苗木行情也一天天地膨胀,当时,“要想富,先栽树”的口号响彻云霄,乡亲们确实也尝到了靠卖树增加收入的甜头,经济效益尤为可观!



       与此同时,银杏果市场在经过当年那种变异性的火爆状态之后,一段时期内价格平稳了下来,如人感冒发高烧一样,那是一种病态的高温,只有退了烧,才是健康的温度。那些通过嫁接来提高结果率的银杏树也已成材挂果,老树和新树,嫁接树和实生树,树树果实累累。每逢金秋时节,半空中金光灿灿,如星星般聚在一起,挂满梢头。采摘后堆积如山的“黄金果”再一次冲击了市场。由于银杏果短时期内大量上市,销售渠道不畅等等诸多原因,一时间又造成银杏果市场严重不景气,价格暴跌,从过去的30元一斤跌到现在的3元一斤,甚至造成严重的积压库存,滑梯一般迅猛!嗟叹之余,乡亲们只有忍痛处理了业已成材了的嫁接树。“母以子贵”,果子不值钱,要树何用?所以,嫁接树在一段时间内身价大降,一如草芥一般,被大量地损毁和汰弃。

       卖树,卖树,卖树!从那时起,卖树既定成为一种趋势。这种大地震似的冲击波对银杏产业的颠覆程度是致命的,有笑声也有眼泪,一步天堂一步地狱似的变故让乡亲们防不胜防,也无可防范。

       这就是市场经济。经济市场犹如一个人病态的胃,经不起折腾,吃不得饱,耐不住饿,又医无可医,让人无可奈何!



       大概又过了十来个年头吧,人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人靠树卖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是有目共睹,乡亲们都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然而,大环境又一次造成了银杏产业的整体滑坡,满目疮痍的万亩银杏园,何去何从?铁富人民又将面临新一轮地挑战!

       转型,一个崭新的词语将留给家乡人民去研读。我们有资源,我们有优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风蚀雨剥后的万亩银杏园依然大树林立,春夏郁郁葱葱,秋季金色满园,野趣参差;尚未损毁且保存完好的行道树,如列队整齐地戍边卫士,枝柯交错,遮天蔽日。这是时光的缩影,是日月之精华,人行其道,犹如穿梭在世纪的长廊中。观光旅游农业在决策者的脑海里定格,依托万亩银杏资源优势和被誉为“时光隧道”的姚庄行道树为纽带,打造成了一处风光秀美的观光旅游区。

      “时光隧道”,一条3000多米长,栽植1500棵嫁接树的银杏路,2011年因一位叫陈智的摄影师拍摄的一幅照片《秋天的童话》在国际上荣获大奖,并被《国家地理》杂志刊用,后经中央电视台多频道播报而名声大振。这是时代赐予我们的发展机遇,我们不光抓住了,我们正在把她发扬光大。

       经过多年的打造,与“时光隧道”配套的景点林林总总,应接不暇,里面有小马墩竹林、韩信瓜屋、韩信拴马墩、古石井、古石磨、碌碡凳子、黄土草屋、大戏台、姚庄民俗馆等等,民俗馆内还配置了剪纸、书画、诗社、戏曲等工作室。这里是人文景观的凝结点,这里是天然氧吧,这里是神仙福地,这里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这里凝聚着铁富人民的智慧,是时代的“宠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底蕴!

      从此,铁富的大门,骄傲的向世界敞开。每年秋季,万亩银杏园彩蝶飞舞,“时光隧道”一如浓墨重彩的油画,又如用黄金打造的风光带,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派“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的繁华景象!从而也带动了当地土特产的走俏和副食、手工业的兴起,大大增加了乡亲们的日常收入。



    “我们以前卖过果,我们曾经卖过叶,我们也卖过树,现在我们开始卖风景。”铁富镇党委书记张道辉如是说,这并非豪言壮语,而是一口唾沫一颗钉响当当的承诺。卖风景,多么新鲜的话语,也许这就是银杏产业当前最好的经济转型。

    “鸭脚浮轻不是禽,歊阳澍雨绿成荫。西风动荡繁霜恶,且看邱园一树金。”这是我对银杏的赞美,赞美她夏天的绿以及她秋天的黄,这两个最有灵性的颜值也是银杏生存的根本。有人说,家门前的风景不是风景。而我认为,家门前的风景最亲切、最长远、最有魅力。她是一坛窖藏的老酒,入口绵长醇厚,馨香四溢,令人回味无穷。

       现在,我们还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有“时光隧道”,我们有万亩银杏林海,我们有艾山风景区,我们有志存高远的带头人,我们打造的美丽村庄和田园村庄方兴未艾。家乡在巨变,银杏功不可没!

       我曾经填了一阕《菩萨蛮·聚焦铁富》:“时光隧道遮云日,拥来千里烟尘客。美景在姚庄,天秋鸭脚黄。人文新铁富,遍地揺钱树。生态旅游村,休闲又裕民。” 这便是铁富生态旅游业最真实的写照!

       诚然,家乡的银杏,一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终于以全新的姿态回报家乡父老。我坚信,家乡的银杏永不言败,她一直在路上!



往期荐读

1、邳郯公孙银杏白果记

2、母亲的捻线陀子

3、【图诗】中国,我深爱着你的二十四节气!

4、亦鸣词:浣溪沙里的二十四节气

5、一棵青桐树的记忆

6、来得太快的春天,走得太快的年年!

7、艾山,姥姥的艾山!

8、沂河情歌——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一曲沂河儿女的深情颂歌

9、爱的心事之灯火和飞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晚景入寒窗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3287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