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艾山文史考之二:艾侯铸穆鼎(作者:崔学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19-6-30 09:46: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19-6-30 09:46:15 2873 0 看楼主


【艾山简介】

邳北310公路旁,有一座山丘叫艾山,海拔197.2米,南、西、北三面有六个山头,面积4.4平方公里。北麓有长沟名为洞石沟5公里,宽1公里。古代连南面不远的城山(古称洪福山)以及周围的小苍山、龟山统统为艾山,故清初邳州治所从睢宁古邳旧州城迁来洪福山前,乾隆皇帝有诗句“艾阳迁建圣根留。”这样艾山计有十多个山头。艾山除了与西面不远的倚宿山、黄石山相呼应外,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平原。

由于艾山所处的特殊区域位置、地理环境,在苏北大平原中,是一座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好去处,因此围绕艾山的故事就多起来。而中国历史上,艾山也能在波澜壮阔中华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也使艾山沉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迹。

早在夏商周时代,就有一个诸侯国叫艾国,春秋时期又发生一场历史上空前惨烈的“艾陵大战”。但历史上对“艾”的记叙却是杂乱无章的。从现在山东中部到河南、江西,都有他的传说,真正古老的艾,来自何方,归去何处?还需要认真探讨。

艾侯铸穆鼎

鼎是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流行于先秦、沿袭到汉晋时期的烹煮器物,即炊具。是传承时间最长、变化最多的古代器物。人类始终把吃饭作为第一件大事。国家、族群、部落产生,鼎又作为中国古代政权的象征。从考古学文化不雅观察,我国古代鼎的起源、发展与衰落,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新石器时代即原始氏族社会为起源阶段;我国最早的鼎见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000至7,000年之间。奴隶社会为发展阶段,也是青铜鼎的鼎盛期;封建社会的前期,即战国时代仍有所发展。随着大量仿铜陶礼器的出现,铜器铸造的商品化,青铜鼎虽有精品出现,数量逐渐减少,已初露地位变化之端倪,至西汉及以后虽有必然成就,只是余辉反照,衰落已不成避免。

古籍对艾国铸鼎有如下记载:宋人黄长睿(1079—1118,元符三年进士)《钟鼎遗文》载:“商,艾侯鼎铭云:维无祀王命艾侯作鼎曰,锡尔侯,丰尔稼穑,使尔子子孙孙永保用享”。宋人罗泌(公元1131—1189)《路史》记:“艾,侯爵,穆鼎有艾侯作”。均为宋代资料,但他们所搜集的资料于史是相符合的。《钟鼎遗文》艾侯鼎铭文表白,商周时代确实有个“艾侯国”,而《路史》把艾侯国归为少昊族团的九夷国系。少昊是东夷族团的领袖,即位(东夷大联盟领袖)于穷桑,即后来的曲阜,这样艾侯国只能在少昊族团的东夷区域内。而东夷领袖少昊直接统治的穷桑范围,包罗今天有名为“艾陵”“艾山”“艾亭”的曲阜、莱芜,少昊直接统治地区焉能分封出“艾国”。“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曲阜、莱芜艾国不成立,邳州艾山的古艾国就要靠本身存留的史籍、史迹来证明了。

《钟鼎遗文》也已经清楚的介绍是“艾侯鼎”。它是商代的某一个王(周初已经灭艾,只能是商代)“命艾侯作鼎”,铭文应该是商代王所作,锡古代作“赐”字讲。这篇铭文的意思是:赐你艾侯,丰收你的庄稼,使你的子子孙孙永远保留享用。其实,《路史》二十九卷:更把艾侯国的等级、艾国地点做了详细的说明。艾侯作穆鼎,这个穆鼎并不是一些人胡诌的徐偃王的鼎,徐人造艾鼎,荒缪。其实这个穆字,是远古人们编排尊卑位置的“昭穆”的穆。在氏族社会的部落家族祭祀的庙中,或者部族集体坟茔中,部族已故成员的神位按照严密有序的摆列,父为昭、子为穆;夫为昭、妻为穆;上为昭、下为穆....。同样,商王为昭,艾侯只能为穆,所以命艾侯造穆鼎。

《路史》二十九卷紧接着“艾”的条文是“佚”。“佚,武王俘艾侯、佚侯,小臣四百六是也皆商国恭姓纂云商末侯国。”这个“佚”字,在先秦乃至史前华夏地名、国名中均没有这个地方。“佚”最早出现在《尚书.商书.盘庚》、《孟子》中,是隐遁或过失的意思。无法把他作为艾侯国的一个“佚侯”或者“佚国”的侯。其实“佚”是侁国“侁”字的异体字或者讹错,“侁国”又称“姺国”。而邳国远古时候又叫“妚国”,商代第十一位国王外壬初年,妚、姺联合反商,由此可见这个姺国本来还是邳国的邻居。这样邳人、姺人都不成能是禹王、汤王所分封的,妚国、姺国都是源自母系的氏族社会。是现在邳州大地最古老的部落。而“侁”字在《吕氏春秋》中就有“侁氏”,《左传》昭公元年称:“虞有三苗。夏有不雅观、户。商有姺、邳。周有徐、奄”。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称“姺从女、盖以姓为国名。从女。先声。所臻切。古音在十三部。廣韵入二十七銑。春秋傳曰。商有姺、邳。”这个侁是远古时候邳国周围的一个诸侯国无疑。

周武王一战俘获了艾侯、侁侯,这个艾侯国又是侁国的邻居,邳、侁、艾是邻居,这个艾侯国终于出现了,他只能是今邳州的艾山了。所以《路史》二十四卷在解释“艾”时选材北宋地理名著《元丰九域志》:“艾山不才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287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