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热药中,有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以及我们今天学习的清虚火药。前四类清热药都是祛邪的,清虚热药针对的虚热,并非邪气所致,而是机能失调的表现。这种阴虚内热证的所谓发热,是患者自我感觉,总觉得自己在发热,其实并不是真正体温升高,测体温绝大多数完全正常。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清虚热药和清实热药大多是相互交叉的,绝大多数清虚热药又能清实热;有的长于清实热药物也兼有清虚热的功效,如知母、黄柏、玄参,最主要的功效是清实热,但也能退虚热,不要把清虚热和清实热绝对化,不能把它们独立起来。
比如今天讲的青蒿,我们把它归类到清虚热药里,只是因为青蒿的首要功效是清虚热,除了这个功效外,青蒿还能解暑热,还有非常著名的用途——治疗疟疾。
这一类的药,更要注意配伍补阴药,因为它的病因是阴虚,只有配伍补阴药才能标本兼治,这是对于普通的阴虚内热证而言的;对于温热病后期的邪伏阴分又有阴虚内热,还要配伍清热凉血药或清热解毒药,要兼顾阴分的血热,兼顾致病的邪气,配伍稍稍有差异。
![]()
“
认识青蒿
”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青蒿,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古人把这一场景记录在《诗经》中并流传了下来。
因为青蒿素,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也让许多人知道了青蒿这么一味中草药。
青蒿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本草纲目》引晏的(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云:“蒿,草之高者也。”青蒿是一个菊科植物,在中国传统的命名当中,凡是用蒿来命名的绝大多数都是菊科植物,比如我们今后要学的茵陈蒿、青蒿,有的把艾叶称为艾蒿,什么白蒿、马先蒿、齐头蒿,还有作疏菜吃的那个筒蒿菜,其实也是菊科植物,蒿属植物多数叶背面呈白色,而此蒿叶背面亦为青色,故名青蒿。青蒿的气清香,又名香蒿。
传统的青蒿使用的药材品种,一种就是青蒿,另外一种是黄花蒿。过去是两种植物等同使用,现在《中国药典》将黄花蒿定为青蒿唯一中药品种。
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在寒凉温热四种药性中,青蒿属于寒性之药;在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里,青蒿的味既辛又苦;在药物归经上,人体有十二脏腑经络,青蒿归于肝经与胆经。中医认为寒凉的药物可以清热解暑,适用于热性病症,味辛的药物大多能发散风寒、行气行血;味苦的药物能清热、泻火、解毒。所以,《中华本草》认为青蒿主治功能是清虚热,解暑,截疟等。
“
青蒿的功效
”
1. 青蒿可以清虚热
青蒿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清虚热。什么是虚热呢?临床经常见到有的患者在叙述症状的时候,会提到说,身体会无缘无故的一阵阵发热,这种发热和外感感冒引起的发热不同,这种发热不定时,总是热势绵绵,有时候是晚上严重,胸中闷热或者手脚心觉得发热干热,并伴有心中烦躁的症状,严重的时候会五心烦热的难以入睡,这种心中烦热,或手脚心发热的症状,持续时间较久,但用体温计测量温度,身体的温度并不一定高,但就会有身体灼热,这种热好像是从骨头向外散发出来的,这种自觉身体灼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的情况,我们可以说是身体的虚热,也就是内伤或阴虚发热,或者是阴火。这种就属于阴虚发热。
青蒿清虚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温热病的后期,邪伏阴分,夜热早凉,低热不退,这种情况它本身有阴虚内热,可以用一些退虚热的药加补阴的药,但是有伏于阴分的邪气,所以还要加一点清热凉血的一些药物,这样子针对性就会更好一些,大家今后要学的比如说青蒿鳖甲汤,里面有生地这一类的,能够清阴分的伏热,第二种情况,就是普通的阴虚发热,潮热骨蒸就配伍补阴的药,就不需要凉血的药,常常配伍补阴药或同类的退虚热药,如清骨散中的鳖甲、知母、地骨皮等同用。。
当然了也有一些记载青蒿不仅是清虚热,其他发热可以用,比如《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中提到,青蒿可以治疗发热,不仅是阴虚发热,其它证型发热在辨证的基础上加上青蒿都有退热的效果。
2. 青蒿解暑热
青蒿解暑热不单纯地像金银花,或者我们吃的绿豆、西瓜,完全单纯地是清解暑热,青蒿是除了有一点清暑热的作用以外,更多的是内清兼有的湿热,外面发散暑热的邪气,所以它在暑天作为一个解暑热的药,应用得比较普遍。如清代名医雷丰所著《时病论》的清凉涤汤,青蒿与西瓜翠衣等解暑热药配伍使用;青蒿辛香,有芳香化湿浊之能,所以更适于暑天的湿热证。利用青蒿这个特点,还经常用于肝胆湿热等湿热病症,如清代名医俞根初所著《通俗伤寒论》的青蒿清胆汤。
3. 青蒿可以截疟
青蒿是一个治疗疟疾的药,疟疾不管中医西医都称为疟疾,现在已经认识到了它是由于感染了疟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典型的症状就是突然间的高烧、寒颤,然后就是畏寒,这样子有的一天发一次,有的是隔一天,或者有的是三天一次的。
过去在西方,疟疾没有办法,中世纪的欧美国家大范围爆发疟疾。当时的人们非常恐惧,对疟疾没有办法,一直到十六世纪初,在南美洲发现了一种小灌木的树皮,对这个病有明显的疗效,那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金鸡纳,后来一位英国传教士进贡给康熙,金鸡纳便传入了中国,康熙视作珍宝,藏于宫中,后来的《本草纲目拾遗》也收载了这味药。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任江宁织造之职,康熙51年,在巡查途中染上疟疾。有一天,他的内兄、苏州织造李煦前来曹府探望,此时曹寅已卧床不起,他对李煦说:“我已染上疟疾,非得皇上赐圣药救我,否则只有一死……”李煦安慰曹寅一番,便立即起草奏折,差人火速送往京城,向康熙皇上报告曹寅的病情,并求赐圣药。
曹寅的母亲是康熙的乳娘,康熙接到奏折,便亲批颁赐金鸡纳,并写了此药的药性和服用方法,派驿马星夜兼程,火速送往江宁。只可惜,圣药金鸡纳还未到江宁,博学多才的曹寅便被疟疾夺去了生命。曹家声名显赫,随着曹寅这座大山的倒下,逐渐没落。
后人从金鸡纳里面提取出了它的生物碱——奎宁,对奎宁的化学结构不断地进行修饰,产生很多类的奎宁,这样子对疟疾就有了一个特效的药,这样一百多二百年以来,人们已经不恐慌疟疾了。但遗憾的是,经过了这样一百多年的奎宁类生物碱的化学药品的使用,全球性的疟原虫都普遍地产生了耐药性,尤其是亚洲的疟原虫对奎宁类的药,耐药性更强,所以发生疟疾,再用这个传统的奎宁类药物常常临床效果很不理想,基于这种情况,全球医药学家就想寻找新的抗疟药物。
我们国家亦开展了研究,根据本草当中的记载,青蒿是从古代开始就比较安全又有效的一个截疟的药物,公元340年左右,正是中国东晋时期,有一位名叫葛洪的医学家,被世人称为小仙翁,隐居广东罗浮山炼丹修道,后来写了一本医书:《肘后备急方》,其中记载了如何用青蒿治疗疟疾: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如果解释一下,那就是用青蒿一把,用两升水进行浸泡,然后将青蒿绞取液汁全部服用。
于是我们就抓住这一点进行了研究。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历史总是那么巧合,1972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了抗疟疾化合物青蒿素,并研究出从青蒿类植物中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最终于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青蒿顿时成了中药界的“网红”,屠呦呦将青蒿带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
刚才我们说传统的青蒿使用的药材品种,一种是黄花蒿,另外一种就是青蒿。但是对于疟疾有效的这一个品种是黄花蒿,真正的青蒿对于疟疾的疗效是不明显的。所以我们现在药典收载的青蒿的正品,它的植物来源只收了黄花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