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瑞哥说」逝去母亲“复活”致情感迸发: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长江东路 发表于 2021-5-9 16:5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长江东路
2021-5-9 16:53:37 4964 0 看楼主


“看到我死去多年的妈妈,又‘活’过来了。她在眨眼,她在冲我微笑……那一瞬间,我泪流满面……”

这是一位网友的话。最近,一种新的深度图像造假技术软件颇为流行,该软件可以让已故家庭成员的老照片变得栩栩如生,这项技术被称为“深度怀旧”,它能让老照片中的面孔,从静态图像中“活”过来,变换表情和做一些简单动作,包括微笑、点头和眨眼。这让很多人对逝去亲人压抑良久的思念与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甚至有人因此啜泣不止。

至于这种软件会否像之前曝出的“吗咿呀嘿”那般藏有“不良企图”,就不得而知了。但其直抵人心最柔软处,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我就亲眼看到,一名中年男子,重睹老母亲的“音容笑貌”后情绪崩溃,嚎啕大哭。

嗯,是啊,我想说的,不是类似的“黑科技”有多神奇——今天便是母亲节了,于那些已经失去母亲、母爱的人而言,这并非一个值得庆祝和欢欣的节日,而是心底伤痛再度被触发的时刻。

“母亲节”本是一个舶来品。100多年前,美国国会正式命名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但在国内,“母亲节”以及利用这个节日陪伴母亲、给母亲送礼、想方设法让母亲开心、以各种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戴和孝心的现象,却非一蹴而就,而是重视程度一年甚过一年,逐步被整个社会广泛认同并形成习惯和付诸行动的。之所以会如此,亦因这个节日恰好契合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情感需求,人们需要有一个特殊日子来感恩,来弘扬孝道,来表达情感。

我们果然看到,在今天的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大家都在竞相表达和展示对母亲的祝福、晒礼物、晒母亲照片等。母亲在朋友圈被“刷屏”,并非所有母亲都能看到和感受到的,于是有人嘲讽说,似乎一夜之间,个个都成了“微信孝子”或“微信孝女”。这样的嘲讽,固然藏有“对母亲尽孝不应停留于形式”的意见表达,嘲讽行为却仍然大可不必。应当看到,不仅仅是国内的社交平台,Facebook、Twitter等每年也都有大量网友推送了大量关于母亲的内容。实际上,这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刚需,是一种社会心理的集中表达和宣泄过程,加之朋友圈本来就是表达私人情感的平台,适当在网上“秀孝心”,是这个节日应有之义,是这个节日密不可分、合理合情的组成部分。更何况,因为性格原因,对于不善言辞的人而言,有些话,可能当着母亲的面还说不出来,通过网络文字,哪怕只是自白,亦能聊补些许歉意,未尝不可。

而通过利用新技术、新软件“复活”逝者照片,不过是类似情感需求的一种延伸。现代生活方式使大多数子女与父母无法长期待在一起,有的相隔千里之遥。关心和照顾母亲,有时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倘在母亲节这一天,通过网络给母亲订一束花,通过网络和母亲语音 或者视频交流,这些都是网络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尽孝形式的不断创新与丰富。

所以说,如果我们不能年年、天天、时时陪伴在母亲身边,那么,对于有些人来说,能记得母亲的节日;对于有些人来说,能记得母亲的生日;对于有些人来说,能记得母亲的祭日,等等,在这样的日子里,无论通过哪些形式,无论怎么样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不过分。当然,若能尽可能多一些这样的日子、这样的形式、这样的感恩,并辅以更多的实际行动,就更令人欣慰了。

同样是在今天,网络歌手乔丽娜的《梦中的妈妈》,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再度被很多人翻唱、传颂,那份对逝去母亲的追忆,以及歌者不能自已的泪水,都让我们为之动容,为母亲,为母爱,更为这股向善的力量……



邳州银杏甲天下


邳州银杏甲天下


邳州银杏甲天下

责任编辑| 黄扬 朱昱
编审| 张瑞


??
邳州银杏甲天下
微信号|pznew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长江东路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4964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