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被忽悠购买商品是否为诈骗?如何撤销该合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法律知识 发表于 2021-9-23 18:4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法律知识
2021-9-23 18:43:50 10845 1 看楼主
为健身减肥,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李女士向上海舒适堡健身美容中心有限公司十七分公司支付63万余元,购买了多达747节健身私教课,课程一度排到了2034年。但是李女士月薪大概为8000元,这63万课程费大部分是通过贷款支付的,为此李女士每月需要还贷3、4万元,还款压力让她不堪重负。
更糟糕的是2020年8月12日,李女士被诊断出患有肝血管瘤,医嘱建议避免剧烈运动。
至此,李女士认为,她的身体和经济状况都已经无法继续履行原私教协议,故诉至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要求该健身中心退还相应课程费用56万余元。
上海闵行法院于2020年10月22日立案受理该案后,依法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日前,上海闵行法院依法判决舒适堡退还李女士课程费19万余元。



销售是产品到顾客的重要一环,各行各业都有这个角色的身影。在健身行业也不例外,本来销售根据消费者个人情况和需求推荐合理的课程无可厚非。但有些销售为了业绩,捉住顾客的求美心态,故意“贩卖焦虑”,诱骗消费者选择不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经济情况的课程,很多消费者醒悟过来后都会觉得被销售“诈骗”,那么法律上是怎么定性这种诱导消费的行为的呢?钱还能要回来吗?
诱导消费不属于诈骗?

其实在民事关系里,大部分诱骗的行为属于民事合同上的欺诈,并不是刑事意义上的诈骗。欺诈和诈骗还是不同的。
欺诈是民事行为,民事欺诈行为一般来讲是用夸大事实或虚构部分事实的办法,借以创造履行能力而为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通过履行约定的民事行为,以达到谋取一定利益的目的。如:以次充好的消费欺诈行为。



诈骗是入刑的罪行,《刑法》对诈骗罪是这样定性: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具体来说是行为人不打算付出任何代价或做出任何劳务,即取得对方信任而非法占有财物。如:骗子编造受害者银行账户不安全,要受害者把账户里的钱转到另一个账户。
总得来说,民事欺诈虽然在客观上的表现也是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但其欺诈行为仍在民事法律关系范围内,仍应由民事法律、政策来调整。诈骗罪中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应由刑法来调整。



受到欺诈如何终止合同的履行??

受欺诈的合同属于可撤销的合同,被欺诈的一方享有撤销权,可撤销合同一旦被撤销即发生溯及力,使合同自始不发生效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撤销权并不是通知对方就可以行驶,而是必须通过诉讼或仲裁的方式行使。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更多法律问题,欢迎点击下面的小程序咨询律师↓↓↓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凉皮擀面皮 发表于 2021-9-23 18:44:57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凉皮擀面皮
2021-9-23 18:44:57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法律知识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10845 | 回复:1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