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Fang.Y 发表于 2018-11-7 19:32: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Fang.Y
2018-11-7 19:32:35 10136 20 看楼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本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需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需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博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不雅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需“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必然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不雅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按照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本身的榜样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单培养了众多学生,并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

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





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孔子三大教育方法

    循循善诱,启发教学

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其教育方法的最本质特征是启发式的教育,这是与其心性论联系在一起的。所谓“成人”、“成德”之教,其标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教育也就是帮手人们发现自身本有的“善”,“成人”、“成德”关键还是要依靠主体自身。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这是说启发只是“成人”、“成德”式的教育的助缘,如果求学之人不能举一反三,也就没有什么更可以说的了。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对老师提出质疑,甚至于互相争论。如子路就常常对孔子之行径提出质疑,甚至指责。再如宰我曾对三年之丧发生怀疑,孔子也只是问以不行三年之丧于心安否,宰我告以安,孔子则说如果心安,那就算了。因为三年之丧本来是出于心所不能已的哀伤之情,连这种哀情都没有,勉强服三年之丧又有什么意义呢?再如孔子称赞颜渊好学,指出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老师讲什么总是耐心地听,似乎无所质疑,很愚笨的样子,但回去一个人静静地思索,往往能有进一步的发明。正因为这样,子贡自承不如,因为颜渊可以“闻一而知十”。别的,孔子经常让学生说明本身的志向,或赞许或批评,但也只是“各言尔志”罢了,说之何妨?曾点在言本身的志向时,鼓瑟铿锵而作答,一派狂者的气象,但所言之志深得孔子嘉许。由此可见孔门教法之一斑

2. 因材施教,各取所长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成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这个故事就是比力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如上面所说,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再则是要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孔子教育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再如教育子张以“多闻阙疑”、“多见阙殆”。这种老老实实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行为,是合于“礼”的规范的。孔子入太庙而每事问,有人提出质疑:“谁说他知道礼呢?入太庙而每事问。”孔子答以“是礼也。”就是说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合于“礼” 的规范的。其三,重实事教育,包罗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人、时事的评价以及孔子本身的立身行事,都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对人、事的品评在《论语》中有很多的篇章,不再赘述。至于孔子的立身行事,孔子本人这样对学生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就是说我之行事,对你们没有什么隐瞒的。孔子之行事,《论语》中也记载得比力多,有学生引以为荣的,也有使学生发生质疑甚至于为学生所诟病的,但这种无所隐瞒的坦荡胸怀亦足以为人师表。

3.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不才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表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本色。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本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鞭策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wei450391168 发表于 2018-11-7 19:33:09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wei450391168
2018-11-7 19:33:09 看楼主
王充记有孔子与少正卯交恶的具体根源:“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并字训对峙,对立,即唱对台戏)。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颜渊独知孔子圣也……夫门人去孔子,归少正卯,不徒不能知孔子之圣,又不能知少正卯(之佞),门人皆惑。”是说少正卯的名气与孔子的差不多,他也开门办学,可能效果也好,好到使孔子的学生除了颜渊都曾跑到少正卯那里去听课,“三盈三虚”。孔子杀少正卯说明什么?还敢称教育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aikaren 发表于 2018-11-7 19:34:09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aikaren
2018-11-7 19:34:09 看楼主
实至而名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lxm612cn 发表于 2018-11-7 19:34:42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lxm612cn
2018-11-7 19:34:42 看楼主
谁的教育能培养出人才,谁的国家就会兴旺发达、谁的国民本质就更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大宇 发表于 2018-11-7 19:35:14 | 只看该作者
5#
大宇
2018-11-7 19:35:14 看楼主
孔子的教育理念我是从小奴化。孔子的教育方法就是灌输和教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zmlczs520 发表于 2018-11-7 19:35:42 | 只看该作者
6#
zmlczs520
2018-11-7 19:35:42 看楼主
几百年前发现牛顿第二定律的绝对是顶尖科学家,对现在来说牛二定律就是初中生水平。应该学习的是那种研究精神,而不是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蒙面 发表于 2018-11-7 19:36:41 | 只看该作者
7#
蒙面
2018-11-7 19:36:41 看楼主
时代不同了,孔子的东西虽好(从理论上讲),但无法落实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子、小皇帝、小天使!孔子时代是“师如父”,现在是”师如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Ericchen 发表于 2018-11-7 19:37:29 | 只看该作者
8#
Ericchen
2018-11-7 19:37:29 看楼主
中国文明早期思想集大成者之一。人类文明不成缺之一足。每个时代都可按照背景裁精剪粕,或能成一家之言也未可知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谢三哥 发表于 2018-11-7 19:38:01 | 只看该作者
9#
谢三哥
2018-11-7 19:38:01 看楼主
不竭地修补涂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风中的雨 发表于 2018-11-7 19:38:22 | 只看该作者
10#
风中的雨
2018-11-7 19:38:22 看楼主
向前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Fang.Y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10136 | 回复:2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