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家庭教育之痛:“过分礼貌”毁了多少孩子的“人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win2799 发表于 2018-10-5 10:53: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win2799
2018-10-5 10:53:28 3621 0 看楼主
女儿小时候有两个玩伴,诺诺和一一。

诺诺和女儿一样,天真懵懂。她们见面就是抱一抱,叽里呱啦说些大人听不懂的话。

我曾侧耳听过,除了听见她们在说“这个”,“嗯”“嘻嘻”“咯咯”……等字眼,剩下的就是开心时的哈哈大笑。

一一完全不一样。她人缘特好,一会和女儿玩玩,一会又跑去和其他孩子玩。

她嘴巴很甜,“叔叔阿姨”叫个不竭,还会和大人聊天。大家都觉得她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到了五六岁,一一突然就不理人了。不仅不爱和人说话,甚至头扭向一边假装看不见,也不和小伴侣玩。

妈妈说,这孩子长大了就不懂礼貌了,不像小时候教什么学什么,真是不省心……

妈妈说话时,一一就在不远处,时不时瞟一眼,嘟着嘴一脸不开心。似乎在说:我才是我本身的主人。

突然就明白了一一小时候的那些“礼貌”,无一不是妈妈“手把手”教出来的。

“叫叔叔好”,她跟着学“叔叔好”,“说谢谢”,她说声“谢谢”,就连笑容,都是妈妈教出来的程式化笑容。

本来,“别人家孩子”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父母花了很多心血,不厌其烦教会他们“礼貌”,却忽略了他们的内心。

那些笑容、礼貌用语,是否出自孩子的内心?

那些懂礼貌的细节背后,很可能是孩子过分压抑自我、忽略自我感觉的后果。

他们为了大人的一个夸赞,一个“懂礼貌好孩子”的表彰,便把本身内心的巴望隐藏起来。

这样的懂礼,却是让人心疼。

2

有多少家长都曾希望家里有一个一一这样的孩子,人人夸人人羡。可有谁曾想过,她是否只是因为家长要求,才做出大人喜欢的样子?

中国人自古以来特别讲究礼貌。而这样的“礼貌”,在必然程度上却伤害了孩子。

一个伴侣曾说,小时候她就学会了隐藏本身的想法。

上街时,妈妈看到她盯着棒棒糖看,问她:你想要买根棒棒糖吗?她心里很想要,但却轻轻摇头。

周围人会夸她“这孩子真懂事……”,妈妈也是笑得非常欣慰。

小小的她,喜欢得到夸奖,但是为了这样的夸奖,却说出假话,那时的心里真不知是何滋味。

网上曾有人归纳出中国式礼貌的四大类:大的要让着小的;见人要打招呼;要勇于当众表演;谦虚是一种美德。





很多时候,大人在强调这些礼貌和谦逊的品德时,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内心的感觉。

《虎妈猫爸》中,茜茜奶奶在老年舞蹈队遇到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孩子奶奶说,我孙子会跳舞,已经跳到10级,还会快板,会……并让孩子当众表演,博得了奶奶们的一片夸赞。

那奶奶扭头问茜茜奶奶:你家孙女会什么?茜茜奶奶尴尬极了,表情非常不爽,因为她家茜茜没有上过任何特长班。

其实,如果仔细不雅观察小男孩,脸上的表情却是木然的。这根本就不是个孩子,而是大人用来炫耀、夸奖的工具。

当家长“逼”孩子跟人打招呼、说谢谢、当众表演,表示出大人喜欢的样子时,不知不觉就抹杀了孩子的本性。

不去了解孩子内心真正在想什么,孩子会学到“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必定”,渐渐便学会隐藏本身本意天良。

中国式礼貌,家长有面子,却抹杀了孩子的本性。孩子小小年纪便戴上了面具,内心深处,隐藏着自卑和无奈。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极容易养成讨好型人格。

3

心理学家霍尔曾把人际距离分为四类:公众距离(3.6米—7.6米);社交距离(1.2米—3.6米);个人距离(0.44米-1.2米);亲密距离(0—0.44米)。

对讨好型人格来说,和别人处在个人距离和亲密距离特别困难。

他们看起来非常友好,非常善良,但内心很难和别人保持亲近。

作家蒋方舟承认本身曾是讨好型人格,而这样的人格给她带来了很多困扰,因为她觉得,说“不”是一种罪过。

后来一个伴侣问她:你有没有和一个人发生过真实的关系?

也就是说,你可以在这个人面前说真话,卸下防备,展露本身真实的一面,无论是密友还是情侣。

是否有这么一个人,可以让你做真实的自我?她猛然醒悟:我从来没有!





在人际关系中,她永远在公众距离和社交距离中,从没迈进个人距离(伴侣)和亲密距离(情侣)过。

她意识到她一直带着假面具,却很累很累。最终她飞去日本,强迫本身忘记讨好别人,做真实的本身。

张德芬曾在心理疗愈书里写道: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本身。

如果不能从意识深处接纳自我,提升自我,仅仅是因为外界的要求和期盼而要求本身,最终会让本身活得痛苦,甚至崩溃。

李安导演也曾是讨好型人格。

他承认,在生活中,以前的他是一个讨好者,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不敢拒绝别人的要求,结果却耗尽了他很多时间和力气。

后来,他尝试做减法,学会说不,不勉强本身做不肯意做的事,便过得舒服了很多。

太懂礼貌,太在意别人的需求,犹如给本身上了一套枷锁,用一套规则来规范本身,却让本身越过越累。

一个孩子从小就被家长要求懂礼貌,而隐藏本身的看法,长大后便会容易懦弱和脆弱,总是寻求外界的必定和关注,患得患失。

而世界并不会围绕他们转的,你无法控制别人的脑袋和嘴巴,就像无法控制地球自转一样。

4

教会孩子,有时可以不那么“礼貌”,是非常重要的。

认清什么是基本礼貌。

比如,商场和超市购物结账要排队,坐车时先下后上,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等,这些是基本的礼貌,从小我们应学会。

接受了别人的帮手,学会说声谢谢。

父母的示范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然而,很多时候,可以不那么“礼貌”。

在家里,可以不那么礼貌。

家是温暖的港湾。在家里,爱哭爱笑爱玩爱闹,发挥孩子的本性,表达本身真实的感受。

只有充分发挥过自我的孩子,走出去才是自信、有力量的。





有时,拒绝比答应更重要。

还记得阿谁送孕妇回家惨遭杀手的女孩吗?她只是因为善良,好心送怀孕大姐回家,却被这对夫妻设计奸杀,简直是惨绝人寰。

告诉孩子,学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在外可以帮手别人,但要记住,“大人是不成能向孩子求助的,他们更应该求助警察、保安等”。比如让带路、一起去某个地方等,必然要拒绝。

学会表达本身真正的感受。

大学时有个同学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她总是对每个人示好,而不肯拒绝别人。

比如一起出去吃饭时,问她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她总是微笑地说:“我随便的。”

可是,当看到她皱着眉头拼命下咽的模样,真是觉得罪过。

当时我们就觉得,说出本身不喜欢某样食物,就这么困难吗?

表达本身的真正感受,并非是不懂礼貌,反而会因为表露真我,而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有时,过得随心所欲一些,会让本身的舒适区更大,更容易走出本身的一片天。

告诉孩子,我不需要你是“完美的别人家的小孩”,但希望你能是一个昂起头颅走本身路的孩子,带着“爱谁谁”的一点姿态,方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win2799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3621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