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情系拉魂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yywx1111
2019-1-1 10:54:41 8060 4 看楼主
情系拉魂腔

作者:九月桂花香


   拉魂腔,流传于苏北鲁南地区,因其唱腔委婉动人,声声、字字都令人荡气回肠,神驰魂随,牵魂慑魄,因此被当地老百姓形象的称之为“拉魂腔”,解放前也被叫做“肘鼓子”;解放后根据剧种伴奏主要乐器柳叶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自娱自乐形式,唱响运河两岸。


    最初接触拉魂腔是在外婆家——连防乡涧沟村,村里有位汤元洪民间拉魂腔艺人,以他家庭为主的汤家戏班子在当地很有名气。外婆家离他们家很近,晚上大人们经常带我去打麦场上听他们唱戏,那时的我也就是三五岁的年纪。现在想起来,那时候拉魂腔就已经在我心里扎了根,要不然也不会像外婆经常笑侃的那样,我天天趴在汤家班的门槛上看人家咿咿呀呀的排戏吊嗓子,抱都抱不走。村里偶尔也有唱拉魂腔讨饭的,我也是前跟后撵的、村前跟到村尾,最后出村还得把人家送老远。那时候我俨然已经是个名副其实的小戏迷啦。

    外婆村上有一个露天的大戏台,偶尔也会有县柳琴剧团或乡剧团的过来演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物质文化生活都极其匮乏,这种规模的演出,无疑是当地老百姓最高档次的精神盛宴,柳琴戏给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的父老乡亲们带来了数不胜数的精神充实和生活乐趣。那时候应该是拉魂腔的鼎盛时期,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惜我太小只能图个热闹,脑海里只有人山人海的场景,至于台上的演员以及剧情都无从记起了。


    真正认知拉魂腔是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一年父亲买了村里除大队部外的第一台唱片机,并且买回来当时出版发行的所有柳琴戏名家的唱片。父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唱片机搬到大门外,围来一大圈左邻右舍津津有味听戏的人,而我是唯一一个能安安稳稳坐着、像模像样听戏的小孩子。从那时开始,我知道许多戏曲名家和他们的经典剧目:邳州剧团李兴亚、邱维玲的《十八里相送》、《孟姜女》、《泪洒相思地》;临沂剧团徐宝琴、刘俊华的《秦香莲》、《张郎与丁香》、《逼婚记》;省柳琴剧团张晓霞、历仁清的《芈建游宫》、《白蛇传》......那时候的我对这些剧目不仅耳熟能详,还能倒背如流,每一部戏我都能像模像样的唱上一段。我父母亲都很纳闷:“这柳琴戏本是和小孩子不搭边的事情,怎会把你迷成这样?!”


    听柳琴戏品人生看世间百态,五味杂陈纷纷涌上心头:锣鼓家什一通震响,演员的倾情演唱;男腔激昂慷慨热烈奔放,女腔婉约细致如泣如诉;琵琶潺潺如玉珠走盘圆润而浑厚,竹笛声声清脆嘹亮悠扬婉转......柳琴戏拨动我的每一根神经,让我为之心动而迷恋其中不能自拔。也记不清对柳琴戏这样痴痴迷迷了多久,后来忙于学业,柳琴戏也被暂时搁浅了——不知道曾几何时再向父亲要唱片机想重温柳琴戏并借此放松紧张学习状态;父亲说唱片机和唱片早都被当做废品卖掉了。我当时很诧异但也没觉得奇怪,是呀,已经许久没见过有剧团下乡演出,村部的大喇叭也多年不再播放柳琴戏——物质上逐渐殷实的乡亲乡邻们,包括我,已经适应了没有拉魂腔的日子,取而代之的是大街小巷铺天盖地的迪斯科、摇滚乐、流行歌曲……短短的十几年,我居然见证了柳琴戏从繁荣鼎盛到没落衰败的演变;社会在变,文化在变,娱乐方式在变,欣赏要求也在变——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柳琴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九十年代末期,柳琴戏貌似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大量刻录出版的VD光盘,也有幸让我目睹了张金兰、李兴亚等老艺术家们的风采,可是好景不长,这种现象持续没有几年,曲也拉魂、调也拉魂的“拉魂腔”又一次沉寂了。位于奚仲路的邳州柳琴剧团也是大门紧锁、冷冷清清,听说演员们也多是奔走于婚丧嫁娶、开业庆典的酬酢之间。


    前段时间回老家,无意中在墙旮旯里看到多年前给父母买的老年听戏机,上边落满灰尘,看样好久没人问津了。我疑惑不解,父亲解释说耳朵聋听不清,声音太大还会搅得四邻不安。我提议再买一个能放影像的边听边看,父亲又说眼睛昏花,不想听也不想再看了……父母亲的反应我一下子难以适应——他们是我接触柳琴戏的第一启蒙老师,是他们把我带进这座艺术圣殿里,也是他们对柳琴戏的不离不弃陪我坚持到现在,老人家一辈子的爱好怎么说放下就放下了呢?……


    现在的我依然还在继续着”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生活状态,在这个传媒高度发达、娱乐极其丰富的信息化时代,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我想要听的所有柳琴戏,只是再听柳琴戏我已不再青春年少——儿时听戏看戏多是图个热闹,并不懂得剧中的情节和内容,“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曲中的悲欢离合、曲折坎坷、爱恨情仇正是我们生活的经历和痕迹;柳琴戏以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教育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指导着我。


现在的我更加执着的爱着柳琴戏,固执的认为,有柳琴戏陪伴的日子才是幸福完美的,只是这份执着和幸福有点尴尬和凄惶——在一些非戏剧场合谈论爱好都感觉自己是另类,这种痴狂只有在有限的时间、个别的场合才是一种幸福的荣耀,听戏过程中对剧中人物酸甜苦辣的同情、与他们同悲喜共命运的感触以及对戏曲唱腔韵味的领悟和心得,这种种感受连一个可以交流倾诉的知音都难以找到,真正懂和爱柳琴戏的人太少了。偶尔也会去人民广场听一段老人们演唱的柳琴戏,可是每当挤进那个圈子,就显得与他们格格不入——听戏似乎成了老年人的专属,四十岁以下都被称为“毛吆子”,往这队伍里一站,总能感觉到一些异样的眼光像看怪物一样的看着我,让我望而生畏、望之却步!

如今的街头巷尾,再也听不到柳琴戏的声音了;唯一存在的地方就是白事上的哭灵。想当年伴随好几辈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沦落到唱挽歌的地位,真是莫大的悲哀。我一直不能也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值得庆幸的是,柳琴戏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喜忧掺半吧。喜的是,政府部门开始关注柳琴戏的未来;忧的是,此举是否能力挽狂澜、拯救柳琴戏一蹶不振的命运?

柳琴戏是我的家乡戏,有着浓浓的乡音,深深的乡情;柳琴戏虽然是一种地方小戏,但也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民族音乐文化。柳琴戏伴我成长促我成熟,这种荣辱与共的情感已经浸入骨髓难割难舍;不管柳琴戏的未来如何,我还是初心不改,毅然的坚守在这条孤独的爱的路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青青子衿5 发表于 2019-1-1 11:41:4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青青子衿5
2019-1-1 11:41:40 看楼主
这样的散文耐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艾山燕子 发表于 2019-1-1 14:01: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艾山燕子
2019-1-1 14:01:24 看楼主
邳州柳琴戏是我们邳州之戏魂!感谢老一辈柳琴戏的老师们坚守和传承!感谢作者再次宏扬邳州柳琴戏!感谢编辑老师精心编制!点赞。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信息邳州 发表于 2019-1-1 16:31:35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信息邳州
2019-1-1 16:31:35 看楼主
弘扬邳州文化,宣传正能量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
WML 发表于 2019-1-1 17:27: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5#
WML
2019-1-1 17:27:44 看楼主
弘扬传统文化,道出了所有柳琴戏爱好者的心里话!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yywx1111 当前离线
版主

查看:8060 | 回复:4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