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秋月儿圆、想吃娘做的月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晚景入寒窗
2019-9-11 09:50:03 2853 0 看楼主
中秋月儿圆、想吃娘做的月饼

文/衡敦壮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时,正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月亮更满更圆,更明亮,在人们的心中,十五的月亮也更美更有意义。当你在中秋之夜仰望天空美如玉盘的朗朗明月,心中自然会期盼一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们,也会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不管路途多么遥远甚至身在异国,也想尽可能地回到故乡与亲人相聚团园。所以,八月十五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在我国自古就有中秋赏月的习俗,一家人在中秋之夜,做好一桌饭菜,老老少少围坐在一起,把酒问盏共享亲情,其情也暖、其乐也浓。当然,在赏月的同时,吃月饼也是中秋节必不可缺的内容。人们会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圆圆的月饼寓意一家人的团圆。同时,在中秋期间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用以彰显尊幼、联络感情。每逢中秋之夜,仰望着天空一轮明月,闻着院中阵阵桂香,吃一块香甜的月饼,喝一杯自酿的桂花蜜酒,沐浴在和硕的月光下,有团圆的欢喜也有丰收的喜悦。



      古往今来,人们经常用“月圆、月缺” 来描述“悲欢离合”,那些身在异乡的游子,更是以明月来寄托思乡之情。而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主要食品,或者说是一种文人咏月的载体,在历代名人诗词中多有展现。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也不乏关于月饼的描绘。如宋代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等。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标志。每逢中秋佳节至、皓月当空时,阖家聚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写到此我便想起了儿时的中秋节,更想到了娘做的“月饼”。其实呢,小时候我真的不知道月饼是什么样子,更不知月饼是用什么做成的,就象那句老话“没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所以,没吃过真正的月饼,便真的不知道月饼是什么滋味。因为那时候我们家实在是穷困潦倒,平时连肚子都填不饱,哪有闲钱去买月饼?家里从没有买过月饼,更没有亲戚送过。当然也就没见过、没吃过了。月饼在我心里的概念就是我娘做的那种圆圆的、当中有馅的面饼,后来才知道那不是真正的月饼,大人都叫它“糖火烧”,但是我却当它是月饼。

       记得那时粮食紧张,大米白面在我们那样的困难家庭是很难经常吃到的。我娘平时过日子心里是有打算的,每年生产队分配夏粮领到小麦后,娘便会把春节吃饺子、八月十五吃月饼的麦子留下几十斤存起来。进了农历八月,娘便会找出那条白布袋子,然后打开我家的那个“粮仓”装上二十多斤小麦,让我背去大队的轧面坊去加工面粉。我那时只有十岁,虽然背着口袋有点吃力,但是这差事我愿意干,因为我知道轧了面,再等几天到了八月十五节,便可以吃到娘做的“月饼”了。

       有了面后,娘便会去三奶奶家找来“引子”也就是酵母,开始发面。然后拿糖票到大队双代店买来半斤白糖,一切准备就绪后,在中秋节那天收工后,便和姐姐一起在月光下做“糖火烧”。那个时候,我便不会再和小伙伴一起出去调皮撒野。就在桌边站着看她们如何制做“月饼”。当娘把姐姐擀好的面皮包上白糖,放在锅里,不一会便散发出股股面香,我就馋的流口水了,我娘便会把做好的第一个“月饼”递给她最疼爱的小儿子,等我狼吞虎咽地吃了后,比我大三岁的哥哥才能吃上。由于白糖不好买,得省着用,娘便会做一些南瓜芯的留大人吃。吃着娘做的“月饼”,听娘讲着月宫嫦娥的故事,虽然没有美酒佳肴,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吃着“月饼”、赏着月,也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那时每年的八月十五都是这样过的,平时吃不饱的我总是盼着过节,盼过端午盼中秋,盼过中秋盼春节,终于在年年月月的期盼中我长大了。十五岁那年的秋天,家里揭不开锅了,我离开了学堂去闯江湖。说是闯江湖,其实我就是跟着一个说书艺人去学艺了,跟着他走街上镇学说书,我小心地侍候着师傅,想学点本事。他有时也给我一毛两毛的零花钱,我舍不得花,便偷偷地攒着,想着等回家的时候也能给娘买点东西。记得那天去赶大堌集说书,师傅头天喝酒喝多了,嗓子哑了,他上场说了两册子说头疼就要收场,但是听书的都不愿意走,我就斗胆说:“师傅,让我上去试试”师傅说:“你能行?”我说我可以的,然后我上场接着师傅的茬口,便讲起了评书《吴三元打擂》,没想到初次上场,引起了轰动,一个十几岁的小孩讲评书,竞然把对面说书场上的听众也给拉了过来。那天我讲了三册子书,收场后清点一下,竟挣了六块七毛钱,(每册子一个观众收二分)收获真不少!师傅当场给了我三元,说是奖励。第二天八月十五,我便辞别师傅回家过中秋节。

       路上,我专门打了个弯,走戴庄王场的商店,买了四斤真正的月饼(记得那时月饼五毛五一斤)然后步行几十里回到了家中。当我走进门,把月饼放到母亲面前,高兴地让娘品尝时,她老人家却哭了。她说回来就好,给老师说说再继续上学吧。那晚的中秋节,月亮特别的圆,也特别的亮,我们家第一次吃上了真正的月饼,感觉特别的香特别的甜。因为我用自己第一次挣的钱给娘买了月饼,心里感到无比的自豪。虽然后来我断断续续地上学,时不时地便会出去闯荡一些日子,一直到成了家,有了工作,才有了安定的生活。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虽然后来的中秋节都有各种各样的月饼,感觉都没有我第一次买的好吃,有时候还是想吃母亲做的土月饼“糖火烧”。



       如今娘已逝去,老家也渐行渐远,曾经的那份亲情已经没有了,心中的那轮明月已不再圆。每逢佳节倍思亲,抬头望月宫亦寒。每到十五的夜晚,我便一个人在单位值班。抬眼望去,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但因其圆满,反而惹出伤感。想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感怀,还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一首首诗词,就更让人感怀、浮想万千。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中秋是情有独钟,留下了许许多多吟咏中秋的名诗佳句,在这寂静的夜晚仰头望月,我的脑海中浮现宋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属于持有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晚景入寒窗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285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