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致敬,给那个自制旗杆升国旗的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上善若水8L8 发表于 2020-2-12 16:0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上善若水8L8
2020-2-12 16:00:43 3599 0 看楼主
“疫”想之九——没想象的那么糟

文/赵成海



昨天朋友圈刷到的一张图片,是运师附小三年级(二)班特殊升旗仪式图片,大多孩子都是在家行队礼正面照。只有这娃,自制旗杆,挂上国旗,穿校服,行队礼。我想,他那时口中应该是唱出国歌的。

家中没娃上学,也不知这是什么类型活动,揣测应该是让孩子们在家进行一次升旗仪式。朋友发的那活动内容每幅我都看了,每一个孩子的脸都是凝重的,自律的孩子让人心疼。整天看到一些诸如“中日孩子差距”之类的自媒文,自己也经常吐槽现在的孩子一代不如一代,看到这群孩子,顿时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也对10后们有了信心。

目前的疫情抗击应该是到了相持阶段,我们上不了抗疫一线,能做的就是不隐瞒、少出门、戴口罩……。

这个黑夜有点长,但再长的夜也有亮的时候,暗夜,你我的善良和自律,就是光。

弯曲的木旗杆,戴口罩的娃,飘扬的国旗……定格成自律、信念和希望!




这是邳州燕子埠寨山石刻遗迹,十年前和朋友专程去看过,上面简单记载了1688年7月25日那场地震的情形。至于地震遗迹也看了两处,一处是郯城马头镇麦坡地震裂谷,另一处就是古邳老城考古挖掘现场。

今天突然想到了几百年前那场地震,搜了一会当年8.5级地震的一些资料,都是沉重。据《同治徐州府志》记载:“康熙七年六月地震,有声自西北来,坏城廓庐舍,民多压死。”一场令邳州老城灭顶的灾难,史书记载也不过寥寥数字。

目前我们正经历的疫情,以后的史书会如何记载?有人崇高地奉献;有人苟且地猥琐;这些都会如野草般荒芜,“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我等俗人,也终当“诗酒田园”。

看了看家谱,开头就一行字,“康熙七年地震加洪水后,十二世祖自旧州城河沿迁至八岔路”。想象过先祖流离的情形,无感。现在的传承不需“谱”了,我只希望若干年后,后人能看到曾经的疫情中,我们这代人的想法和行动,而不是几行冷冰冰的文字!




总有一些种子,生下来就必须学会飞翔。

去年去占城看了蒲公英栽培基地,想象过漫天蒲公英飞翔的场面,终是梦想。

疫情来了,需面对;疫情后,是不是要反思?我们常抱怨这一批孩子是垮掉的一代,只知道享乐,追求当下,像极了杰克.凯鲁亚克的那本《垮掉的一代》中的情形。我们的父辈们当年也这么看我们的吧?但愿不是。

又想到自制旗杆升旗的那个娃了!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仰面花。

一直很喜欢这句话。我不是愤青,也不是动不动就“厉害了,我的国”的那种盲从;只想说,生活中,我们不能悲观——不管是疫情当前,还是病毒过后。

中国古代神话都很激励人,那群神话故事中的人就是“神人”。

天破了,就自己烧石来补;洪水来了,自己挖渠疏通;疾病流行,自己尝药试吃;在东海淹死了,变成鸟也要填上它!

那片斧头劈开的土地上,没有自暴自弃坐以待毙的人!

以前许多次感觉过不去的坎,现在回头看,都不是个事儿,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致敬,给那个升旗的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上善若水8L8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3599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