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诗小语:不带声色有妙处,味外有味任品读 | 周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諾篱hy 发表于 2020-5-20 17:2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諾篱hy
2020-5-20 17:29:39 3564 0 看楼主


学诗过程中,有各种感悟,对创作会有启示。一种“不带声色”的含蓄手法,让我茅塞顿开。这要从王维、王安石的诗说起。“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王维《书事》);“若耶溪上踏莓苔,兴尽张帆载酒回。汀草岸花浑不见,青山无数逐人来。”(王安石《舒王》)两诗皆含不尽之意,“不带声色”可见一斑。

王维的《书事》,从“慵”字入手,打开诗境大门,诗人把自己关闭在深院之中,不问尘事,自与苍苔相与,那苍苔知趣,把青翠之色投映到诗人衣服上,苍苔爱我,我爱苍苔,物我混为一体。

王安石的《舒王》,感情隐藏更深,诗人载酒泛舟,赏青山,踏莓苔,怡然自得;兴尽而归,青山犹有余兴,纷纷然逐人而来,不舍离去。

上两诗,似乎是纯客观描写自然景物,不含有诗人主观感受,即所谓“不带声色”。其实,诗人情绪不是没有,而是隐藏在语言深处,或者说隐藏在自然景物里边,因为诗人笔下景物主观感受,是通过有目的取舍和剪裁的。这种“不带声色”的手法,含蓄更深,诗人想把要表达的“声色”暗示给读者,让读者从诗人的思想倾向和艺术倾向上,找到妙处机关。

有些怀古诗,不明写感受,主要是写景,这也是“不带声色”的含蓄之要。以大家熟悉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为例,朱雀桥、乌衣巷是晋代大官僚王导、谢安两家族生活的地方,当年何等荣华富贵,今却成了荒野,夕阳斜照,一片凄凉。燕子再无当年的画堂可栖,飞出飞进的只是普通百姓人家而已。含蓄蕴藉,味外有味。

当今诗坛,描写景物的诗作不计其数,能真正达到把情感、艺术灵感不带声色地融入创作实践的诗人不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古人,在借景抒情时,情感不直露景物之上,而要渗透融汇到字里行间,以含蓄有味的情韵夺得读者的青睐,这倒是有值得借鉴意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諾篱hy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3564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