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嵇康、金圣叹式的潇洒,有几人能达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美不胜收 发表于 2020-9-21 17:4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美不胜收
2020-9-21 17:46:20 2750 0 看楼主
闲 释 “潇

宋智




时常听到不少朋友感叹:活的太累。我猜想,这大半不是劳累,而是心累。人来到世上,多是为名利而来。活的累,也多半是为名利所累。时下有一首歌很流行,叫“潇洒走一回”。其实要真正做到潇洒其实是很难很难的。

何为潇洒?有人理解为看破红尘,与世无争,消极沉沦;有人认为是挥金如土,及时行乐;还有人认为是放荡不羁,为所欲为,想干啥就干啥。其实,这都是曲解了潇洒。

我理解,从大处讲,潇洒就是不被权势利禄所羁,不为功名毁誉所累,明察世情,了然生死,胸怀坦荡,一腔正气,得福不忘形,临危不惧怯,敢张扬正气,敢慷慨赴死。从小处看,潇洒就是能以自己的本色天性面世,不费尽心力虚饰矫情,不被人情客套、礼节规矩所拘约,泰然自在,怡然自乐,真实自然。

比如嵇康。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嵇康,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竹林七贤”之一,世称嵇中散,“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

嵇康不喜为官,平时以打铁为乐(一说以此谋生)。大将军司马昭曾想聘他为自己的掾吏,嵇康坚守志向不愿出仕,离家躲避到河东。

司隶校尉钟会想结交嵇康,轻衣肥乘,率众而往。嵇康与向秀在树荫下锻铁,对于钟会不予理睬。等候很久也没有回音后,钟会准备离开。嵇康开口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结下仇隙。

景元二年,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由大将军从事中郎迁任吏部侍郎,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因此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自己的心志。

嵇康原本与东平吕巽吕安兄弟为友。吕安的妻子被其兄吕巽奸污,吕安原本准备休妻并起诉吕巽。吕巽请嵇康从中劝解,并发誓不会恶人先告状,于是嵇康劝说了吕安将这件事平息下来。但是之后吕巽害怕吕安反悔,于是抢先告吕安不孝。嵇康义不负心,写信与吕巽绝交,并出面为吕安作证,因此也被收押。钟会劝司马昭乘此机会除掉嵇康。

嵇康入狱后,立刻激起舆论的不满,许多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一同入狱。经有司劝谕后,众人一时遣散,然而最后嵇康和吕安却被判处了死刑。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

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就戮,时年四十。

在金钱地位面前,在权势面前,在正义面前,在死亡面前,嵇康选择的是潇洒。

再如金圣叹。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一代大文人。他满腹才学,却无心功名八股,安心做个靠教书、评书养家糊口的六等秀才。在独尊儒术、崇尚理学的时风中,偏偏独独钟爱为正统文人所不齿的稗官野史。被人嘲笑为“狂士”、“怪杰”也全然不在意。终日纵酒著书,我行我素,不求闻达,不修边幅,常常饮酒谐谑,谈禅说道,能三、四昼夜不醉,仙仙然有出尘之致。清顺治十八年二月,世祖驾崩,哀诏至金圣叹家乡苏州,苏州书生借哭灵为名,哭于文庙,为民请命,请求驱逐贪官县令,这就是震惊朝野的“哭庙案”。清廷暴怒,捉拿此案首犯18人,均处斩首。金圣叹也是为首者之一,自然难逃灾厄,但他置生死于度外,临难时的绝命词,无一字提到生死,只念念不忘胸前的几本书。在刑场上,他从容不迫,口赋七绝。并向监斩官索酒畅饮,饮罢大笑,朗声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据《清稗类钞》记载,金圣叹被杀当天,作家书一封,托狱卒转给妻子。家书中也只写有:“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憾也。”在死亡面前,金圣叹依然保持了自己名士的风范。

说到“潇洒”,不能不说苏轼。

苏轼19岁那年,由父亲陪同,携17岁的弟苏辙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为欧阳修所赏识,点为第二名。由宋钦宗亲自举行的制试考试中,取得了开创该考试以来的最高成绩——第三等,当时如日中天的大文豪欧阳修极力推荐,认为需为此年轻人让位。其文章、才华,诗、书、画样样精通,实乃旷世之奇才。但是由于不赞成当时锐意革新的皇帝推行的王安石变法,被当权者所憎恨,多次被贬,流放到穷乡僻壤。但在杭州、徐州、密州任上,苏东坡展现了卓越的从政治理能力,为民、为社稷做出巨大贡献。即使如此,仍陷入囹圄之中,最终得以免得一死,流放至黄州,不得薪俸,一家二十几口,连个住宿之处也没有。可以说,到达了人生的最低谷。然而,正是于此,充分体现了苏东坡的潇洒人生态度,为世人所钦佩。一是生活窘迫,节衣缩食,自食其力。租下一片50亩的“东坡”,挽起长衫,下田种地,而不觉扫文人的脸面。二是乐观面对人生。黄州的日子是异常艰辛的,但苏东坡能乐观面对,并从中得到生活乐趣,不怨天,不尤人。他在这里经常制作东坡肉、酿酒等,把聪明才智运用至日常生活中,没有豁达的视野,是难以做到的。三是不忘文人本色。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千古名篇。黄州有长江、赤壁,有明月、清风。他常常泛舟于长江之上,吟咏啸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是何等愉悦的事情啊!也是在他人生最低落最失意的时候,却豪迈地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就是这么一个人,面对困境却从不自怨自艾,为世人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其潇洒的人生观,即使后来一再遭贬至惠州、海南,客死异乡,仍不改其本色。

何为潇洒?苏东坡,就是一个明镜!

由此看来,如果没有高尚的人格,崇高的思想境界,想做到潇洒,的确很难。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权钱诱惑。怎样才能做到潇洒呢?

其一,节欲律己,知足长乐。世人皆有七情六欲。节欲至为重要。萧伯纳说过:“生活中有两种悲剧:一种是丧失你心中的欲望,另一种则是实现这种欲望。”可见,人既不能无欲,也不能纵欲。不能象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中的老太婆那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欲壑难填。知足方能长乐。如果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永无休止,岂能不累。苏轼有四句名言当以记取:“无事以当贵,皁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按照苏轼的说法去做,就能活的轻松潇洒。

其二、淡泊自适,随遇而安。面对五彩斑斓的生活,形形色色的诱惑,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清净、冷静。静则定,定则虚,虚则明。心平气静才能耐得寂寞。安贫乐道,才能心静得住,脚立得稳,行靠得住。清末张之洞有副名联:“无求便是安心法”。著名作家冰心有句名言:“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才能淡泊。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攀比妒嫉,牢骚满腹。保持淡泊的心境,就能活的轻松潇洒。

其三、心地宽厚,达观处世。宽松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活得潇洒的关键。而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是做到宽宏大度。心地宽厚的人遇事把人从好处想;心胸狭窄的人总爱把人从坏处想。与人处事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猜忌;多一点谅解,少一点敌视。如果整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相互算计,不但活的累,而且活的苦。大家都知道“六尺巷”的故事。相传在清朝,张英及张廷玉父子在康乾年间皆为首辅军机大臣。这除了他们的满腹学问、机智聪敏和对朝廷的耿耿忠心外,为人处事隐忍宽容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六尺巷的故事就是例证。《桐城县志略》载:张文瑞公宅旁有隙地,邻居吴氏越界用之。家人不满,写信求助,公批诗于后,云:“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其义,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至今犹在,传为美谈。

其四、处变不惊,临危不惧。世事变化迷离,人有旦夕祸福。倘若把生死祸福,荣辱沉浮置之度外,就能活的潇洒。如果整天想着名利,患得患失,一旦遇上困境、险境,就会心存畏惧,战战兢兢。如果生无所求,即使身陷困境,也能怡然自乐。陶渊明就是一个深明生命至理的人。在它看来,生死只不过是自然的迁化。现实的升降沉浮当然就不系于心了。当时他穷的衣食无着,盛夏又偏遇火灾,把房子烧的精光。面对飞来横祸,陶渊明象往常一样,“且随灌我园”。在他看来,连生命都将归于自然大化,屈屈穷巷中的几间破屋失火又算得什么呢,他把生死祸福,看的雪亮,临危方能处之泰然,处变如常,有忧而解。这都是因为心中有主宰,不为外物所牵累。

活的潇洒,说起容易做起难,需要长时间修炼。

作者简介:宋智,笔名智也,邳州市人,1949年11月生,大学毕业,退休前供职邳州市委、市政府机关。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会员。喜欢写作和旅游。曾在中央和省、市报刊发表通讯、散文、杂谈、报告文学、调查报告等500多篇,其中多篇获奖。出版散文集《东篱采菊》《远山近水》,和冯子礼先生合著出版《三国演义启示录》,荣获徐州市“五个一工程奖”。

免责声明:本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公众传播,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美不胜收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2750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