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忆六十年前我的母校邳州土山小学 | 作者 刘继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辉腊 发表于 2022-8-8 15:2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辉腊
2022-8-8 15:20:02 5961 2 看楼主


在我登录邳州政府网时,一则史料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兴致,它勾起了我的记忆。据其土山镇介绍载:原“土山小学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材,仅师以上的军队干部就有20多人……” 为此,我不得不声明,这里应该算上我,但很可能尚未算上我。因为我是1957年秋季入学的,且是仅在校一个学期的五年级小学生。土山(大街)小学原本是我的母校。
让我略加叙述:我的家在土山南刘井村。1957年秋我从刘井小学四年级初小毕业考入土山小学。至今在我的脑海里仍留存三点印迹:
一是,记得当时我所在的五年级教室是在从校(南)门进入的南北狭长操场的北面、过道门的左(西)边,教室北面紧挨着的是老师办公室。在课间休息时,常和同学在山上老师办公室西边后侧的马迹亭玩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留在青石块上那深陷着的马蹄印洞,还有日本人留下的巨型炸弹外壳,它被吊装在马迹亭旁,居高临下,成了我们学校的号钟。每当老师拿起铁锤要敲击这口大钟时,我们便知道上课的钟声即响,便迅速奔回教室。当时,并未意识到这里是《三国演义》中记载的国家历史古迹 --- 关帝庙。今日再读《三国演义》,发现仅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就提到“土山”六次,“下邳”十次。我还怀着极大的兴致仔细观看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第十六集。为此,则愈加感到荣幸。
二是,我只能记得我的班主任姓魏,是个高个头男老师,管理和要求较为严格,班级秩序和学习风气都很好。校长是黄生和。可巧的是,当我于1959年升入土山中学就读初中后,他又再次一度成为我的校长。
三是,我特别要提起的是,当时有一位坐在最后排中间的那位大个子女生,相比我们这些只有十岁出头的小学生她显然是年龄较大的挿班生。她个高体阔,学习很认真,常热情的关照周围的同学,就象对待小弟弟小妹妹,连老师对她也客气。碰巧 ,有一次我因事在班主任办公室尚未离开,可她的婆婆来了:“魏老师!俺儿媳妇“月地” (生孩子) 了,俺是来给她请假的。”当时,我听了感到非常惊讶。心想,怎么班里同学还有生孩子的?现在想起来就不难理解了。解放初期,由于我国广大城镇农村经济文化都较为落后,很多人渴求学习文化。这就造成当时小学校有大龄青年挿班补习的现象。这是一种向往掌握文化,跟上新社会发展步伐的积极表现。农村也广泛开展了文盲业余文化补习班、识字班和各种形式的帮教活动。它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畄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印记里,是值得深思的。
与大多数家在土山街的同学相比,由于我离家较远,每天清晨还要早起赶三四路来学校参加晨读,中午要带煎饼在学校吃饭,晚上还要赶回家中。那时,农村条件较差,我才刚满十岁出头。有困难、不方便。只坚持了一个学期,第二学期就转到更近的聂阁小学了。
虽然只在土山小学就读了五年级的第一个学期。但是由于当时的土山小学是处在集镇的中心小学,较之周围农村的小学,无论在校舍条件、师资水平、还是校纪校凤等诸多方面无疑是好的。因此,它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土山小学---它毕竟是我值得记忆的母校。在我军旅生涯的业绩中离不开土山小学对我的培养。在此,我向母校致以庄严的军礼!
【本文作者 刘继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第一快乐人生 发表于 2022-8-8 15:20:56 | 只看该作者
当年在关帝庙里面上的?90年代,我在关帝庙外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阴桃淋丸子 发表于 2022-8-8 15:22:40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阴桃淋丸子
2022-8-8 15:22:40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辉腊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5961 | 回复:2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