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板(bǎi)样 | 话说邳州方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晚景入寒窗
2022-12-28 08:26:46 7756 0 看楼主
板(bǎi)样冯淑萍/文

今年夏末秋初的一天,我们几个小家庭的部分成员陪着婆婆回娘家,到后受到二舅公的热情款待。酒足饭饱、与那边的亲戚们逐一话别后,我被安排上了二哥的车。因二哥喝了酒,大家都不赞成他开车,而是支持我那刚拿到驾照的侄子。二哥先是执拗,后来服劝。看着侄子走进驾驶室,操作自如,车子在狭窄的乡间小道上缓缓行驶,二嫂高兴得竖起大拇指:“我儿,板(bǎi)样!”
听到“板(bǎi)样”,我顿时欣喜不已。在这个被铺天盖地的有些甚至是粗俗荒诞的网络流行语撑破耳膜的时代,二嫂的“板(bǎi)样”,犹如给浑浊的空气注入了一股清泉,让我倍感神清气爽。若不是在此听到,我或许会将其永远地忘之脑后了。于是不由自主地乘上时光之船,去记忆的长河里打捞起关于“板(bǎi)样”的片断。

板(bǎi)样,是对别人的赞美之词。最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解释就是:漂亮!照现在的说法就是“酷毙了”“帅呆了”“美爆了”“真棒”等等词语。有的情况下,“板(bǎi)样”里也隐含着“板正、得体”之意,家乡的人们也许一方面是代代相传的发音使然,一方面为了表示亲昵,常会习惯把某些字说成正音的谐音。比如:小三(sāi)、小四(sèi)、小根(gēi)、光棍( guì )、黑蛋(dài)、老板(bǎi)……也许,因此种种,“板(bǎi)样”得名。

在我的记忆里,“板(bǎi)样”一词并没有悠远的历史,而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逐渐流行的方言。此方言成为官湖、白埠、铁富一带众多年轻人的专属语言,被广泛使用于人的相貌、穿着、打扮、行事以及技艺等等方面。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让人怀念和留恋的年代,是人们的生活水平突飞猛进的年代。勤劳能干的邳北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扬帆起航、劈波斩浪,开办了一家又一家板材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财富传奇。九十年代中期,板材业蒸蒸日上之际,也正是“板(bǎi)样”一词使用频率最高的时期。

二嫂的“板(bǎi)样”,就是在板材厂里学来的。当年,那些早早辍学的青年男女,争先恐后地进厂成为打工一族。他(她)们用挣来的钱,尽情打扮着自己——骑着小架轻便、颜色各异的自行车,在上下班的路上“板(bǎi)样”十足;男的西服、夹克衫,女的健美裤、白旅游鞋,是那时的板(bǎi)样穿着;那时候流行摩丝,也就是现在的定型啫喱水,把它往头上一喷,想怎么定型就怎么定型,头发纹丝不乱,油光透亮。工友、同事间互相调侃着“板(bǎi)样、板(bǎi)样”;每次发完工资,爱美的女孩子总嫌衣服少,会三五成群,去街上为自己再添置些新衣,在试衣镜前照照转转,让同伴看看,同伴会给句“板(bǎi)样”的称赞……

生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年轻人,当年不但把工厂的活、庄稼活干得板(bǎi)样,而且,烙煎饼、包饺子、蒸馒头、擀面条,样样板(bǎi )样,种植大棚蔬菜时,为了卖个好价钱,他(她)们用大架自行车载着几百斤货物披星戴月地赶往五十里外的邳县批发市场,同现在的交通工具比起来,那时的他(她)们,怎一个“板(bǎi)样”了得!让现在的年轻人看起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九十年代,“板(bǎi)样”也被引进了中学校园,性格开朗的男女学生在课余常会把板(bǎi)样挂在嘴边——谁长相板(bǎi)样、谁字写得板(bǎi)样、谁作业做得板(bǎi)样、谁球打得板(bǎi)样……

时光匆匆过,转眼三十年。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你,有着哪些“板(bǎi)样”的记忆?

乡村 | 文化   邳州图话   文学 | 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晚景入寒窗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7756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