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信问候语可接受性原则 | 作者 周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帮今黍 发表于 2025-3-10 01:1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帮今黍
2025-3-10 01:12:44 1563 0 看楼主


微信的普及,给人们的交流又多了一个便捷的途径。此途径中,使用最密集的方式是每天早晨的“问候语”。
每天清晨,“问候语”在微信群、圈,可以说是“铺天盖地”那样庸俗不为过。原本是一件快乐、遐意的好事,结果最终成了被问候者的一种负担,有悖于问候的“初心”了。
“问候语”的本意,是为了表情达意。人要表情达意会有各种方式,如口头表达,或以身段动作表示。掌握了语言文字工具的作者,就可以借助文字表达自己的意思,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诗的功能概括为“言志”和“缘情”两方面,扩大言之,也是一种表情达意。那么,当下最时髦的微信“问候语”就应该当仁不让,履行好其真正的“本职”。
从“问候语”的本意层次来看,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实践活动,是“为情而造文”的实践过程。作者(问候者)有不得不说之意,不得不抒之情,才不得不通过“问候”来加以表达。这是否可以说是“问候”所固有的本质,即自然质。
从目前微信“问候语”的效果来看,绝大多数是违背了问候的本质,自然质。再从出现的字面、频率看,大多数好像是在“应付差事”,被问候者根本不把此当回事,关键是问候缺乏亲切感,虚情假意多(恕我直言)。
“问候语”活动是为了施影响于被问候者(也可理解为“读者”),与被问候者进行思想感情多方面的交流,其目的或者是感动被问候者(读者),以情动人;或者是说服被问候者(读者),以理服人,以问候的真情,让被问候者(读者)有情意浓浓、暖心融融的感觉,这样才容易让被问候者自然而然的接受。所谓接受,就是接受者接收输出者(问候人)传递过来的信息,也就是被问候者(读者)要进行阅读。可接受性则主要指被问候者(读者)乐于接受(阅读)并得到最佳的效应。
按照上述建议,“问候语”可以成为一对“知音”,成为一种推心置腹、促膝谈心。让“问候语”走进被问候者(读者)的心里,把“问候语”当作朋友的漫谈、亲人的絮语,同志的忠告,哲人的格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帮今黍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156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