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河畔是故乡 钟昕
在童年的记忆中,我的故乡很美,虽然草房低矮,但是奔流不息的大运河却滋养着一辈又一辈的泇口人 ,沿途保护着大运河的大堰两侧有密集的槐树,盛夏来临一串串洁白的槐花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素雅的清香,沁人心脾清香甘甜,长长的堰坡上,一排排的蜂箱,忙碌的养蜂人,花下嗡嗡闹着的蜜蜂,运河上来来往往的船队鸣着汽笛声裹着花香借着凉爽的风儿将这气息南下杭州,北上涿州。
七十年代末,公路欠发达,水路运输为主流,轮拖队南来北往,泇口有个码头,经常有操着南腔北调的船民上岸补养,修整,有的船民都不想走了,很喜欢这里,把孩子寄居这里,在这里念书。
那时候的泇口古镇,民风淳朴,每天都呈现着她旺盛的生命力。二,四,六,九赶泇口,泇口大集,那是大呀,方圆几十里的人们,在黎明前都聚集过来了,赶着牛车,骑着毛驴,他们似乎忘记了车马劳顿,抓紧摆摊设点,早起的人们可以在晨曦中享用香喷喷的油条,热腾腾的豆米粥了,人们脸上挂着笑容,一切是那么的惬意,那么的美好。随着太阳的升起,街道渐渐赶集的人们多起来,可不,拥挤的人群中总有一张张亲切的,熟悉的脸,匆匆的打过招呼,大家又各买各卖的去了。有好一口的爷们汉子们约好,一会晌午在一起来二两小酒。也有趁着这个吉利的日子,招呼来三姑四婶七姑八大姨们都能趁着赶集的空能来帮衬着把把关,相相亲,大家偷偷的在一旁装作素不相识,一旦姑娘小伙相中,这些潜水的亲戚也“露馅”喽 ……这一天显得这么短暂,虽然喧嚣,也没有让人想去逃离,而是想聚,相聚。钱包瘪下去了,赶集来时的篮子里,布袋子里装满了早已购好的生活生产的必需品,仨瓜俩枣……眉眼间,扬起的嘴角都洋溢着满满当当的笑容,好多年龄稍大的人们,不要急着回家,去街西头的大堰上的槐花树下去听那,早就听了好多遍的“王天宝下苏州”,“杨家将”的大鼓评书。
夕阳西下,村庄的上空飘起了袅袅炊烟,牧童回归,鞭声清脆,现在细细的回想起来,真的太美好的风情了,那时候的孩童没有游戏机,没有面包,牛奶小汽车,但是留在记忆深处是家里人赶集回来篮子里带回的仨瓜俩枣,那种期盼,那种回味。 夜幕低垂,老牛屋的围栏边燃气篝火,老人们在那里讲古,娃们津津有味的听着,缠着他们讲一讲神农架的野人,诸葛亮的前生今世,淮海战役大决战……姑娘小伙们也躲在老槐树后面窃窃私语了。在那年那月里,在这个信息闭塞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里,他们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姑娘带来绣好的鞋垫,小伙包好的油纸里藏着泛着香的青杏,彼此的牵挂,一针一线的叮咛,没有海誓山盟,其实也不知道山有多高,海有多远,没有太多言语,默默的坐着看一眼,牵一下手就足也。
沧海桑田,往事随风,我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了,昔日的泇口不再繁荣,由于工作的原因回家的次数很少,每次带着孩子回家乡,途径山头大桥,都会对孩子说,大运河,这也是养育了我们的河,希望她生生不息。听说现在正面临新农村的布局调整,修桥,铺路。祝福我的家乡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大步奔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