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晚霞醉美余辉璀璨——周伯之《晚霞余光》读后(作者 王以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20-1-12 15:0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20-1-12 15:00:27 4305 0 看楼主


?周伯之老师曾签名送过我《邳州情结》一书,使我受益非浅。今闻他的新作《晚霞余光》出版,非常高兴,立即登门拜求,恰好周老师正伏案书房。当我看到霞光满天、余辉璀璨的新书封面时,真是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周老师说:”这是我的第11部著作,准备封笔啦”。我忙说:”晚霞尚满天,我们正期待你更多的佳作呢。”后他又拿出几本新作,托我带给冯凯军、吴敏、史培云、王景照等几位文友、朋友、好友。当我回到老年大学准备送交有关友人时,班里同学一看是周老师的著作,纷纷向我索要,无奈只好请周老师再賜10本,分送给汉语言文学班的部分同学。


周老师的新著之所以大受欢迎,当然是名人效应啦,须知这已是先生的第11部作品了,前10部已在社会上、民众中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受到了众口一词的赞扬,获得了国家、省、市、县各级各类等奖项和众多荣誉称号。由于他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文学素养,众望所归的先后曾荣任市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邳州日报》副总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邳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现任《邳州文化》顾问,《大运河文化研究》编辑顾问等等。毫不夸张地说,几十年来,他是我们邳州文学艺术界的一棵常青树。

名至荣归的周伯之老师没有故步自封,退休后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用扬鞭自奋蹄,十年磨一剑,又打磨出这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晚霞余光》。

打开新作,新风扑面而来,看似随处走走,随手写写,随意说说……但每走到一处,都有新发现;每随手一写,都是新创意;每随意一说,都是新观点。用这些创意和观点,绘出了美丽画图,写出了新颖篇章,说出了独到见解……他走到了柬埔寨故都吴哥,站在残垣断壁、斑驳陆离的残破石头城下,又一次展现出了大手笔,仅用”热”“美””穷”三个字就概括了吴哥城的神貌,抓住了文章的要领和核心。我曾有幸随他同游柬埔寨、同进吴哥城、同去榕树村、同尝扎布伦寺的风景、同览洞薪里湖风光,回来后我高兴的洋洋洒洒写了六篇游记,但和周老师的《吴哥印象》美文一比,高下立判,六篇加起来也没有周老师这一篇文章的精彩和份量,我汗颜了!我震撼了!!不过我庆幸在写作上曾得到过周老师的指点和帮助,这是终生难忘的。



几年前我才刚刚学习写作的时候,不懂得怎样写,不知从何处入手写,正苦闷于岐路徘徊徬徨时,周老师一语点开迷茫:“你在大运河上工作多年,就写大运河,写你最熟悉的人和事,不光写诗,也写文章,才能更好的反映生活,记录历史。”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几经努力终于跨进了写作的门坎,并慢慢摸出了一点门道。今天再读周老师的新作品,自然欣喜若狂,深信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启迪和教益。


请看《游桃花潭记》,写的多美呵,有景有情,有诗有文,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读后犹如身临其境,看到了万家酒店美,赏尽了十里桃花景。无怪在桃花岛北门《运来酒店》的一次欢迎北国诗人冯凯军文友小聚中,在大家带来的一堆美酒中,一番争议后,最后众口一词地非要喝周老师带来的《桃花潭》,因经周老师介绍,知道了此酒的不凡来历。原来《桃花潭》是正宗安徽桃花潭景区友人送给周老师的礼品,到现在已喝的仅剩这一瓶了,弥足珍贵,能喝到这美酒、听到这美谈,真是幸甚幸甚呵!宴后回来抑制不位兴奋,立即写了《桃花岛连桃花潭》一文,以表达难以忘怀的喜悦心情。今天在新书里读到《游桃花潭记》一文,倍感亲切。不仅如同亲自看了桃花潭美景,也再次重温了桃花岛北门欢聚的文友雅情。

周伯之老师是个有心人,在“随处走走”的同时,也”随手写写”,以记胜景,以抒情怀。《那一瓶臭豆腐卤》是发生在学生时代的事,直到退休后还没忘,而且怀着激情写了下来,这是多么深厚的情怀呵!那天在他的书房里向我讲述此事时,仍满腹感叹,一脸虔诚,我也深受感动。他动情的说,早想写了,唯恐写不好,淀污了老人家,作家的美意和崇高的责任心,感人肺腑,令人起敬。无形之中又给我们树立了如何对待写作的好榜样: 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把人间的真善美记下来,以传后人,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

《木槿花开了》,更为我们树立了文学创作的楷模。作者对木槿花是喜欢的、敬畏的,生长开放在他窗前的木槿花给他带来了无限欢乐和美好记忆,他早就想写,从退休前到退休后,迟迟未动笔,他的宗旨是要写就要写好,沉淀下来,更好体会它的意含意境,才能写好写活,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令人钦佩。其实这种花我童年时就在自家南园里见过,不过那时我们不叫木槿花,而是叫它拉条花,父亲用这种拉条树栽在南园的西侧,形成一溜不倒伏、且不断长高的墙,春天开出无数纷红色的花朵,点缀成一座美丽的花墙,和花墙下园里粉白色的蚕豆花连成一片,在旁边几株梨树的雪白花朵映衬下,成了一个大花园,蝶舞蜂飞,相映成趣,是我儿时的天堂。看了周老师的文章,我才第一次知道它的学名叫木槿花,它的食用、药用价值更让我听了后悔,如果当时懂得这些,不仅能欣赏它,更应该让其物尽其用了。多么好的木槿花呵!又让我作了一回甜蜜的回忆……

几天前,在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年会上,周伯之老师再次走上领奖台,捧走了文学创作上的特别奉献奖,名至荣归。领奖台上的周老师神彩奕奕,满面红光,宛若《晚霞余光》新书封面上的夕阳晚照,霞光满天,余辉灿烂。也正像刘禹锡诗中所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4305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