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异乡邳州人(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晚景入寒窗
2022-9-6 11:01:15 10855 0 看楼主


异乡邳州人(二)
文/谭丰华

      在江南一些城市有这么一群邳州人,他们并非一般的打工者或生意人,他们也是一群“候鸟”,是上了年纪陪伴子女生活的人。他们往往自嘲自己给儿女做“保姆”或常常被别人戏称为“保姆”,这都是一句玩笑话。从字面上推敲,称“保姆”显然是一种戏谑的说法,因为保姆通过劳动要获得薪酬,而这群人,他们在儿女家的劳动似乎是在尽自己的义务,完全是一种无怨无悔的行为。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读这个词给人一种凄凉感。这几十年背井离乡的人数以千万计,这个词已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变成为一股强大人口流动的代名词。在一些人心目中,异乡与故乡之间的边际已经模糊了。
       在儿子居住的小区里,大部分业主来自全国各地,在他们的身后还有一群老人。他们把乡愁连同物品一起装进行囊,伴随儿女的脚步,也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
        小区里有个小广场,闹中取静,绿树花草环绕,小区里的老年人把它辟为憩园。每天都有操着不同乡音的老人聚在这里。怀里抱着孩子的,车里推着孩子,手里领着孩子的,凑一起图个热闹。在乡下,听说某某人进城了,有人会很快附和一句,“进城享福了,”这句话会脱口而出。然而,殊不知这个人群也有他们的苦衷,不是为了孩子,谁又心甘情愿拼着老命朝外赶?人老了,感情也脆弱,而今一下子被关进隔着防盗门、防盗窗的笼子里,感觉自己犹如囚徒,真有“无枷无锁自在囚”的感觉。

       对面十八楼住一位邳州老乡,姓王,青年人都管她叫王姨。由于是家乡人,平日见了说说啦啦觉得亲切。王姨喜欢见人夸奖自己的孙子,说到孙子她会眉飞色舞,一脸自豪。对家乡的人和事,她如数家珍,一口乡音让我听得入了迷,有时真想马上买一张回乡的车票,再回去看看。
        记得那一年寒冬,一场寒流来袭,温婉的江南也飘起了小雪,小广场一下子冷清下来。第二天晚上,喜欢蹦蹦跳跳的大妈又聚拢来,这时我才发现少了王姨。听说她回老家了,没到放寒假,她怎么会突然回去呢?见到她的大妈说,昨天早晨见她抹着眼泪走的,为什么?她也一头雾水。
        日子过得真快,一晃几年过去了。她的名字叫什么,至今我不清楚。我一直称呼她为老乡,记忆中她姓王。今天写写她的故事,文章中且称她为王姨吧。
         初次见到王姨是在小区花坛边,她和几个大妈家长里短地聊天。从带有浓重家乡味的口音中,听得出王姨应该和我同乡。年已花甲的她,头发梳理得根根不乱,发根部白发若隐若现,有染过发的痕迹。清癯的脸上布满浅浅的皱纹,但掩饰不住她曾经的美丽。王姨来自于邳州的大蒜之乡一碾庄。提到碾庄大家并不陌生。一九四八年,淮海战役首战告捷,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在此兵败覆灭,因而碾庄从此驰名中外。
       王姨膝下有两女一男。当年生了两个女孩本该就此打住,可是老公祖上人丁不旺,现已三代单传,延至这一代仍是一棵独苗。传承香火的担子落到他俩肩上。她感到做这家女人有压力。婚后连续生了俩个丫头,她恨自己的肚子不争气,在二女儿蹒跚学步时,她又怀上了。当年想在家里顺利产下第三胎,比上九天揽月还要难,怎么办?俩口子一合计,三十六计走为上,大队会计这个小吏算个啥?俺不稀罕它。夫妻俩像小品中黄宏和宋丹丹,演绎了一场真实版的超生游击队。这段时间里,是夫妻俩最难熬的日子,娘家避过风雨,亲戚家躲过身,夫妻俩一直漂泊在居无定所的路上。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那年秋天王姨终于生了个带把的。儿子的出生,夫妻俩喜极而泣。老公当时比范进中举还要高兴。当晚半瓶二锅头咕咚咕咚一饮而尽,顿有“我是蓬莱第一仙”的自豪感。他给所有的亲戚朋友打一通电话,迅速将喜讯传出去。
       时光指向2013年,王姨的儿子早已大学毕业,在一家公司任工程师,房子买了,结婚了。一天王姨正在地里忙活,突然接到儿子的一个电话。“妈,你在忙什么?晓琳快生了,你把家里收拾收拾,明天过来吧。”电话那头儿子的话真真切切,这件事她一直挂在心上,没想到儿媳现在要生了。她兴奋得连连回答:“好,好,妈知道了……妈妈明天就去。”王姨把电话攥得紧紧的,还想说什么,电话那头儿子已经挂了。王姨家中90岁的婆婆还健在,几亩地还要种,夫妇俩一合计,只好暂时一分为二,老公在家伺候老娘种好地,王姨便登上了开往江南的巴士。
      儿媳是小区里公认的大美人,1.67米的身高,秀发披肩,皮肤白晰细腻,无论是读书还是公司里都堪称一朵花。当初,儿子婚礼的当天,她的颜值轰动了全村,都夸老王家有福气,娶了个天仙般的儿媳。王姨下了车匆匆赶到医院时,孩子已生下来。她看看儿媳,再看看胖嘟嘟的小孙子,心中的喜悦像张开翅膀的小鸟任其飞翔。脸上洋溢着笑容,像一朵盛开的花朵。
      王姨懂得,女人生孩子不易,做月子是件大事。儿媳月子里,她从早到晚忙里忙外,洗洗涮涮,全身心地伺候儿媳。熬月子汤,老母鸡汤……她变着法子调理儿媳的食谱。从此,儿子家的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王姨全揽下来。苦点累点她心里高兴,只要儿子儿媳满意,她觉得非常值。有人说:“过日子就像锅碗瓢盆交响曲,一家人磕磕碰碰也难免。”婆媳之间从做月子起,就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但她没在乎。有人这样评价婆媳关系:“为什么婆婆不喜欢儿媳妇?而奶奶更喜欢孙媳妇,因为敌人更喜欢敌人的敌人。”这句话听起来滑稽幽默,但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普遍爱第三代胜过第二代,这是不争的事实。王姨是一个地道的农妇,儿媳是城里的小家碧玉,她俩之间的既有代沟无法逾越,生活习惯也相去甚远。日子久了一系列问题慢慢浮出水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场婆媳之争正在所难免。其间发生过一次激烈的争吵,王姨心中窝着一股气回了老家。在老家几天,孙子左一个电话、右一个视频,奶奶、奶奶喊个不停,王姨看到宝贝孙子直落泪。在老家呆不住了,她又折回江南。这次回来不仅大包小包塞满了东西,老头子还特意塞给她五千元钱,并叮嘱她:“不要花他们的钱,花完了吱声我给你,几亩大蒜够你买东西给小孙子吃的。”王姨冲着老公笑笑,怎么办?还得去,为了宝贝孙子,她再一次离开了这个家。
       时光在不经意间流逝,转眼王姨已在儿子家生活了五年。孙子已上幼儿园大班,每天看到她早上牵着孙子的手从花坛走过,去幼儿园,下午又把孙子接回来。还看到王姨去农贸市场、超市买米买菜,王姨的生活在外人眼中看似轻松如意,邻居羡慕她。
       有所不知,儿媳这几年一直对这个乡下婆婆有点不屑,心怀愤懑。嫌婆婆不讲卫生,乡下人的坏习惯太多,也看不惯她一直宠着自己的老公,好像婆婆在和她争夺爱情。这边王姨心中始终有一个信条,人漂亮不当饭吃,对儿媳怎么看都不顺眼。一套化妆品花掉半个月的工资,一件名牌衣服几千元眼都不眨。吃东西更是挑剔,稍不可口饭菜倒进垃圾桶。王姨过生日那天,待燃烧的导火索终于点着了。儿子借此机会想给妈妈一个惊喜,为她买了一身带牌子的衣服,不足三千元。儿媳知道了,气不打一处来。照她的话说,婆婆不配穿这身衣服,花这个钱是浪费。儿子被激怒了,第一次与老婆据理力争,小夫妻俩互不相让吵起来。王姨劝说,可是人微言轻,儿媳指着鼻子推搡她。那一晚,王姨心乱如麻。给老公打开视频,当看到日渐消瘦的老头子,她一肚子的委屈涌上心头,禁不住泪流满面。老公一切都明白了,心疼地说:“别哭了,挺不住明天回来吧,明天下午我去车站接你,别说了,回家再说吧。”王姨拿手机的手在颤抖,五年的异乡生活历历在目,想当初高兴而来,明天要走……当夜她辗转反侧,泪水浸透了她的思绪,心中是痛苦、是彻悟,都已宛宛入梦,飞向远方。
       第二天,天刚亮,她草草打起行囊,儿子再三挽留,她不为所动,她这次走得义无反顾。有人看到她掏出纸巾为小孙子擦擦眼泪,亲了亲小孙子,眼含泪花走出小区,径直上了一辆出租车。
       几年后,我回到这个熟悉的小区,小广场上依旧热闹非凡。和一位熟悉的老乡攀谈,心有共鸣,人生何其实在?又何其让人琢磨不透?假如不是为了儿子,假如王姨不到江南来,多少个假设,都变得飘渺如风。据他们介绍,王姨的儿子一家还住在这里,那位王姨自那年一走再也没有回来。



往期链接精选

1、异乡邳州人(一)

2、惹祸的草都念慈堂之五十七和十七

3、重生

4、月下抒怀——谭丰华古风五首

5、又是一年蟹飘香

6、冬日里的温暖

7、风景如画,而我依旧是个俗人——秋游沙沟湖

8、喂猪记

9、【图诗】中国,我深爱着你的二十四节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晚景入寒窗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10855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