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村里的接生婆二大娘,她是俺村“林巧稚”| 作者 刘继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辉腊 发表于 2022-10-18 17:0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辉腊
2022-10-18 17:04:30 16409 1 看楼主


我出生在上世纪的四十年代(1946年),那时乡下并没有医院,也谈不上有什么医疗条件,人们生病主要靠自家调理。如若谁发高烧退不下去,时间一长就会落得个残疾。因此那时乡下的聋子、哑巴、麻子、秃子、瘸子、憨子等实属不少见。
我这里要说的是,村里的接生婆——二大娘:她是个热心人。那时乡下有句话:“生孩子不叫生孩子——吓人!”意思是说作为帮人接生孩子是件风险很大的事。
在我还是玩童时,多次亲眼所见二大娘帮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接生孩子的现场。一般的说,小孩出生后才叫来她;在床前燃起一堆火,烧点开水;你看她手持一把裁衣的剪刀,往火上反复烧烤一下,照着刚出生的小孩的脐带“咔嚓”一下,婴儿“哇”的一声尖叫,脐带剪断了;她迅即将随婴儿一侧的脐带打一个节子。这大概就算是他出生后來到世间的第一个仪式吧?
听大人们说:“七天孩子要过生死关的”!
后来我才慢慢的明白这个含义:就是说,七天之内如果脐带不被感染,他将会幸运的活下来;如果不幸感染发痰了,那他将很可能会死去。
这样说来,在那个年代,我们这些活过来的都算是闯过了“生死关”的幸运儿!
难道不是这样吗?那时每个村庄里不都有不少婴儿出生后妖折了吗?
我的邻居大叔大婶家,头生两个孩子都没落下,后面生的小弟弟取名叫“狗屎”,为的是取个难听的名字,希望避开阎王爷的注意。而那些叫“猫蛋”、“丑Y”、“臭孩”的也不外如此。至于叫“招弟”的,那是昐望女孩下面来个男孩;叫“连喜”的则奢望再生男孩。因为“重男轻女”,女孩是要嫁人的,而男孩则能传宗接代、当力接班的。
当然当时社会上那种缺医少药的条件还会影响着后来人口的成长安全。在我的经历中就先后有左邻右舍家中的六七个跟我年龄相仿的弟妹先后不幸病死。如那年冬天东院银山的妹妹生病没几天就死去了。那天清晨她父亲和她叔叔将她用席子卷捆着抬出家门时,我们一帮孩童就在旁边看着呢。她的奶奶和母亲及邻居都哭声一片,而她的爷爷却在一旁说:“真不甜人,没几天说死就死了……。”当時我就想:“你的心肠真狠!要遭报应的”(果不然,他后来也很快死去——这是后话)。因她跟我妹妹同为好友而深感悲伤;后来又有西院的“小四”,本来长的胖嘟嘟的,又不知不觉的病死了,其家中的哭声惊动了我幼小的心灵。这些都一次次引发我的不解和恐惧—— “这是怎么了,怎么会这样啊?” 而又深感困惑和无奈。
现在想起来就不难理解了: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农村贫穷落后,没有医疗条件,是根本原因。
解放了,镇上后来建起了医院,人们生病可以到医院去治,有的大病难病还可转院去县城和徐州;要生孩子赶快去医院,这样就安全多了,人们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好,人口越来越发展。大家都在现实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到医院的好处和新社会的优越。


本文后记—— 当我忆起这篇亲历往事时,我的那位尊敬的二大娘早已“驾鹤西游”了。
我要告慰她老人家的是:你可称得上当年本村的“林巧稚”了,你的那把剪刀可以放入“接生博物馆”了,我愿代表我们这些“幸运儿”,向你表示深深地敬意!
【本文作者 刘继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穆勒1997 发表于 2022-10-18 17:06:18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穆勒1997
2022-10-18 17:06:18 看楼主
是林巧稚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辉腊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16409 | 回复:1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