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槐树千里寻根 这家先人的坟墓为何是方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直播邳州 发表于 2022-12-31 16:0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直播邳州
2022-12-31 16:00:08 11158 0 看楼主
沛县,是徐州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这里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姓氏文化上 也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在沛县朱寨镇有一个名叫阎集的村子,这里就是徐州阎姓的发祥地。据阎氏族谱记载,在600多年前,一支阎姓族人就从山西迁移到了古沛大地。如今在阎寨小学的门口,还留有一块民国时期的石碑,上面是当地居民对于阎家的感谢。据碑文上记载,在清咸丰年间有一位阎母张夫人花费巨资建设起一个巨大的城寨来抵御捻军的进攻,保护乡邻。从那之后,这里就改名叫阎寨,直到民国期间,阎姓一直是沛县当地的豪门望族。



600多年的沧桑岁月,让阎姓在徐州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除了在沛县阎寨的这一支阎姓外,徐州还有一支阎姓,而他们也同样是在明初迁徙到了徐州。我们发现,在徐州的阎姓大多都是在明初迁徙而来,同样,其他很多姓氏也都是在当时迁徙到了徐州,那么当时为何会有大量的人口迁入呢?我们也跟随阎氏的迁移一步步踏上了寻根问祖的旅途。



当代阎姓的人口已达490多万,排名全国第50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5%,他的起源主要是源于姬姓,源流一是黄帝裔孙,稷的后代,以封地为姓。源流二是周康王的后代,源流三是唐叔虞之后,以封地为姓。源流四是其他民族汉化改姓。阎姓主要发源于中国北方 ,历史上也主要分布在北方。在山东菏泽,我们找到了一个名叫阎屯的地方。这里的一支阎姓与徐州的阎氏一样,也是在明初从山西迁移到了山东。在菏泽阎屯里,还留有一座晚清朝时期的阎氏宗祠,虽然从外表上看并不起眼,但是这里却是阎氏在山东菏泽地区保留最为完好的家庙,每年都会有不少阎氏后人前来祭祀祖先。



在北上的途中,山东的阎氏告诉我们,山西才是阎姓的根,而且与一个在全国都非常有名的地方有关,那就是山西洪洞大槐树。洪洞,这个位于汾河边上的县城因为一曲《苏三起解》而被人所熟知,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洪洞县内,有一座规模巨大的寻根祭祖园。在祭祖堂内,是密密麻麻的姓氏排位,而阎姓的排位就在其中。



很多阎姓的族谱上均有明确记载,他们的先人大多是洪武年间奉诏徙民。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刻的明代官方大移民。而洪洞县则是当时的一个移民点。元末明初,由于受到连年战乱的影响,中原大地包括江南的都是赤地千里,人口锐减。甚至出现了百里无鸡鸣,千里无人烟的情况。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治理地方,朝廷确定了官方移民的政策,而山西则是当时最重要的人口输出地。



当时山西由于有群山环绕,易守难攻,再加上元朝重臣扩廓帖木儿的镇守,使得山 西兵乱较少,人口相对较多,再加上当时有很多百姓逃难到山西,使得山西人口剧增。明初移民开始后,就确定了以洪洞为集散地,将山西各处百姓集中后再分批迁往外地。



这一举措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官方移民。移民一直持续到永乐年间,前后长达50多年。从山西迁出的移民北出山海闯关东 ,南渡长江探两广,足迹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而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北部这些元末战 乱频繁的地区更是有移民的重点区域,在一张移民迁移地图上明确标示,当时就有很多人口被迁到了徐州。因此徐州很多姓氏的始迁祖都是明代移民。



根据记载,当时在山西洪洞有一座广济寺,寺前有一棵巨大的槐树,树冠高大浓密 ,鹳鸟在树上筑巢众多,周围人丁兴旺,车水马龙,交通发达。因此明代大移民的官方办理机构就设在广济寺,所有被要求移民的百姓都首先在大槐树下集结。据民间传说,当时很多人不愿意移民,官府就诱骗百姓说到大槐树下的不用移民, 于是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聚集,但是官府却出其不意,调集大批官兵,一举将大槐树下团团 包围,所到之人不论男女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凡不从者便绳捆索绑,一串一串连接起来,百姓无奈只能依从。随着离家越来越远,大槐树就成为了百姓唯一的寄托。



在山西洪洞,我们终于找到了徐州阎姓的根基,同时,山西也是全国阎姓的一个重要的发源地,在这里,我们也找到了一支能追溯更早的阎姓。山西太原,是三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根祖文化颇为深厚,在太原市郊,有一个名为西寨村的地方,这里的阎姓可以追溯到元代之前。也是北方阎氏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西寨村内,有一座阎氏祠堂,里面主要供奉着两位阎姓始祖,其中一位也是吴姓始祖太伯。那么阎姓为何要供奉吴姓的始祖呢?吴太伯是黄帝裔孙后稷之后,曾自愿将王位让与周文王而出走江南荒蛮之地建立吴国,是吴姓以及吴文化的始祖。周武王时,封太伯的曾孙仲奕于阎乡,仲奕的后代遂以封地阎作为姓氏。因此,阎姓就有了两位始祖。



而西寨的阎姓之所以在全国的阎姓中都很有名,是因为从西寨走出了一位考据学家阎若璩,阎若璩不仅精通经史,而且于地理尤为精审,凡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他都了若指掌,阎若璩一生治学,多有著述。其中《尚书古文疏证》确证了《古文尚书》是伪作,沉重的打击了宋明理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儒家经典的权威,其思想影响也是比较深远的。这位国学大师也是西寨阎姓的骄傲。



阎若璩是西寨阎姓人的骄傲,在我们徐州,同样有一位阎姓的骄傲,他的名字叫做阎尔梅,在徐州地方文化中,阎尔梅以其独特的诗词才华以及卓绝的名族气节留名青史。阎尔梅,祖籍沛县,是明崇祯三年的举人,明末诗文家,字用卿,号古古,因耳朵长大,白过于面,又号白耷山人、蹈东和尚。是徐州历史上的著名文人,其诗文才华在明末文人中非常突出。目前保存下来的阎尔梅诗文大约有2000多首,数量之多令人惊讶,更为重要的是,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体裁多变,古风,律诗,绝句,排律均有。而这只是他众多诗文中的很小一部分,大部分诗文均被毁禁。



阎尔梅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作为一个文人,他一心坚持明朝正统,坚决不向满清政府低头,力图恢复明朝故国,反清复明是他一生的事业。满清入主中原后,他也曾追随史可法进行抗清,并且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军事主张。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满清政府,大顺政权,南明朝廷三股势力不断交锋,政治斗争极其激烈,阎尔梅的主张没有得到当时南明朝廷的认同。随着史可法死守扬州城牺牲, 南明朝廷最终被灭。阎尔梅则自己组织反清力量,坚持抗清斗争,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



然而历史无情,阎尔梅为之毁家散财,奔走十几年的抗清斗争没能成功,最终在老家沛县郁郁而终,死后也葬在了沛县。而他的坟墓也与众不同,墓地的封土是方形的。原来,阎尔梅坚决不与清廷妥协,死后也坚决不用清朝的丧葬礼制,而是采用了汉人的礼制,以覆斗坟的方式表示自己坚定的反清意志。



无线徐州全媒体记者:王振兴 文德义

编辑:阿青 责编:朱宸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直播邳州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11158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