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沉甸甸的书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晚景入寒窗
2023-5-26 08:06:04 8605 0 看楼主
沉甸甸的书包
孙兰茂/文

提起上学,就绕不开书包这个话题。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人们对用皮革、塑料及仿皮制作书包还没什么概念。至于像当下盛行的那种双肩背的、带着轱辘和拉杆一类的书包,更是难以想象。于是,绝大多数的书包,只能用布匹依靠手工缝制。其工艺、结构的简易程度,也令今人为之惊讶。条件一般的人家,孩子背的书包,是用手工纺织的粗大布或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做成的。这种书包,形似高及内径皆为二十多厘米的盛粮食的“面口袋”。且在口袋上方订制两根一指多宽、仅能挎在一个肩膀上的吊带,这便成了当时流行而又不失时尚的书包。

贫困的年代里,父母亲相比于一般的村民,还算是有“能耐”的人。在一九六五年青黄不接的春天,父母亲带着我们一家人从苏北老家逃荒到了黑龙江省的安达市。安达人淳朴厚道,在那里安家落户五年多的时间,一家人远离了灾荒和饥饿,日子过的风平浪静。同时,我还在一九六六年的秋天,顺利进入了市郊的一所小学校里读书。

父亲望子成龙心切,他不惜用好几块钱,给我买了一个机器制作的、黄帆布的大书包。书包分里外三层,共有大小不等的三四个兜,还有黄澄澄、亮闪闪的几个铜扣子和铁环子。难怪入学的第一天,在明亮的教室里,小伙伴们就围着我一个劲儿地转圈圈。男孩子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看的书包,不会是进口的吧?”女孩子说:“这家人肯定很有钱,不然的话,谁能买得起这么好的书包包?”

书包里装的是语文课本,算数课本,名目繁多的作业本和练习本。另外,还有一个装有铅笔、小刀和橡皮的文具盒。圆鼓鼓的书包自然下垂在身子左侧,背带挎在右肩上,走起路来,沉甸甸的,舒服,踏实。

那一年,我学习成绩优异,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不能忘记的垂髫岁月。那一年,有启蒙老师梁老师的谆谆教诲,有父母亲耳提面命地敦促指引,还有哥哥那本“汉语成语小辞典”陪伴左右,才使我在知识的海洋里,如此地搏击自如。

可是,好景不长。也就是经历一年多的时间,全国“文化革命”的政治运动,愈加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升入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已不再发放语文课本、算数课本,也不再发放作业本和练习本。而只发了一个厚厚的、十六开本的、红彤彤的“语录本”。因为每天除了学语录,就是学唱歌,不再写作业,也不再做练习。文具盒,和文具盒里的文具,以致父亲用大白纸给我做的写字本,都成了累赘。从此,我的书包就变得轻飘飘、瘪瘪的,背在身上如同背了一个“纸片子”。

除了第一年,浑浑噩噩地在学校里又虚度了三年时光。我的知识水平,在算术上只止步于加减乘法,语文则局限于“日月水火,山石田土”,及“史无前例、波澜壮阔”一类的政治术语上。

一个上了四年学的人,竟然不会除法,竟然不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人耻笑,被人称作“白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面对同学投来异样的目光,我羞愧地流下了眼泪。

上五年级时,适逢“学制要缩短”,不用上六年级,就可以直接上初中。

那阵子,老家的学校虽“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可实际上是颠倒了个个。学工、学农、学军,反潮流,反师道尊严,反白专道路。“白卷英雄”,“不学ABC,照样干革命”……荒唐的事一件接着一件。

骄阳似火的日子里,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村庄的田野里参加劳动。休息时,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要参加劳动,劳动就是受罪啊!”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两天以后,学校的黑板报上,赫然贴出了一张大字报。上面写着,张老师与贫下中农为敌,向学生灌输劳动就是受罪的腐朽思想。号召人们与张老师划清界限,并踏上一只脚,直至把她打倒、搞臭,永世不得翻身。

除了去生产队参加劳动,学校每周还要安排三四节的劳动课。学校就是那么两片菜园子,翻地、施肥、除草、播种、收割……那里有永远也干不完的活。

因为参加劳动,学生的书包经常会被派上用场。书包可以盛麦穗子,可以盛山药蛋,还可以放干粮。因了劳动,我的书包不知不觉间,竟被磨损出了两个大窟窿。书包有了洞,是我钻心的痛。

母亲一边给我缝补书包,一边泪眼婆娑地说:“小小的年纪,不好好上学,整天在田里干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因升学实行推荐制,尽管我是“三好学生”,五年级毕业时,竟没有被推荐上。倒霉的事不期而遇。当我被迫去学校留级时,却发现从自家搬来学校用的课桌不见了。据老师们讲,暑假期间,村里人经常在学校召开对四类分子的“批斗大会”,经常要用到学生的课桌、板凳。我的课桌就是被村里的人搬来搬去而弄丢的。

没了课桌,我便与别的同学挤坐在一起。因桌面狭小,我的书包常常放在地面上。同桌的同学对我说:“若不考虑考试时方便偷看你的答案,才不想让你和我们挤坐一起呢!”

一个留级生,且是一个没有课桌的留级生,我深感颜面扫地。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在往返学校的土路上,我不再昂首阔步地背书包,而是缩头缩脑地把书包紧紧地夹在腋窝下。

夹着书包走路,我曾丢失了一个数学课本。当我返回原路寻找的时候,反复几趟也没见到踪影。多亏了班主任刘老师,他从别处找了一本旧课本,才解了我的急需。

真正的伤心事还在后面。两年的初中生活转眼间就结束了。因升学仍然实行推荐制,我便再次落榜。

路,仿佛已经到了尽头。学校对我来说,还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吗?没有,真的没有。——我,夹着破旧的书包,灰溜溜地回家了。正如我赤裸裸地来,而又赤裸裸地回。

令人没想到的是,恢复高考以后,我下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经过对高中知识的从头学习,竟然考取了大学,顺利地跳出了“农门”。

当我背起行囊、打算出征的那一刻,母亲急忙从箱子里拿出一个新书包,郑重地递到了我的手上。面对即将远行的儿子,她无比激动地说:“只因为贫穷,你从小学到中学,风来雨去的,把一个书包用得破破烂烂也舍不得扔。现在咱日子遇上了好光景,权当补偿,俺就给你买了个新书包。希望你原谅娘,也希望你原谅咱这个家。”

(插图源于网络,版权属于持有人)

乡村 | 文化   邳州图话   文学 | 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晚景入寒窗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8605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