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教育的本相,值得每位中国家长深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宝之琼 发表于 2018-11-2 16:5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宝之琼
2018-11-2 16:59:18 7238 20 看楼主
作对比,是人之本性。然而,对比该建立在事实与全面之上,教育尤其如此,不然便是一叶障目了。有学者说:如果你不了解美国教育,那你会惊讶于中美两个教育的差异;如果你了解美国教育,你会惊讶于中美两国教育的相同。

一度被中国家长羡慕的美国教育,本相到底什么样?今天就来聊一聊。





1. 美国也有“学区房”

首先要说到的第一个美国教育的本相就是学区房。对,这个让无数中国家长情绪复杂的话题。

其实,“学区房”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在美国,学区房基本上按照城市和邮政编码来划分。让中国家长苦恼的学区房,在美国一样“生猛”,仅仅隔一条街,房价可以差五倍。





两个学区间隔仅有15米的一条河,但是贫富和教学质量差异巨大。

而美国学区房和中国学区房的区别大概是在于:

国内是因为学校好,所以周围的房价贵;但美国学区和社区的关系基本上彼此促成。

美国社区有着明显的社会地位之分,富人有富人区,穷人有穷人区,中产阶级也多是选择集中居住。而购房者更看重的是综合指标,除了教育资源还包罗该地段的配套医疗、办事环境和交通等多方因素。

所以“好学区”房价高,并不单纯是学校的因素,而是一个“好社区”的存在促成了一个“好学区”的建成,而“好学区”又进一步吸引了更多潜在购房者来此购置房产。

对应地,教育理念不是按学校分,而是按照该学区的房价来区别。美国公立中小学的经费是由该学区房产税而来,换句话说就是富人区的孩子有更多的教学资源。

基本上,孩子们也只会和本身同一阶层的孩子上学。

所以,不同学区的学校,也就有了不同的教育诉求。

2. 美国教育阶层之分比你想的更明显

美国教育在我们眼里,大概可以用本质教育来概括——通常意味着创造力、自主性,会让孩子的个性得到解放,培养出来的都是乔布斯一类改变世界的人。

但是,真实的美国是不是如描述的这般美好?

其实如果真正了解了美国教育,也许中国家长们会是别的一种态度。

正如刚刚说的,不同学区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诉求。不同学区之间,教育也是有阶层的。

社会底层的学校强调KIPP。





KIPP是“the Knowledge IsPower Program”的缩写,意味“知识就是力量”。怎么样,这句话是不是在国内也时常听见?

这些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是这样的:

老师教任何东西,哪怕是解数学题,都是用向学生灌输规则的方法。学校里面还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奖励系统。表示特别好,低年级学生给几只铅笔,或者直接发现金;更高级的还有例如允许你中午吃饭的时候带上耳机听音乐……

学校的生源96%是黑人和拉丁裔,88%有资格领取政府提供的免费午餐补助,可谓边缘、弱势、穷人的代表。然而这个系统却让84%的人数学成绩居于同年级平均水平之上,又有80%的KIPP学生最终考取大学——这些孩子很多都是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这些学生上学的诉求就是找到一份工作,有一个饭碗,说白了就是打造一个社会工具,不是在培养人才。孩子如果考上大学了,父母们通常会喜悦地逢人便说:“我家终于出了第一个大学生。”

读到这里,会不会感觉这和国内不少家庭让孩子受教育的核心诉求极为相似?

你所羡慕的美式教育属于中产阶层。

早上吃着有机麦片喝着牛奶,九点钟到校上两节课就吃午饭了,下午三点钟放学然后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国内理解的美式教育其实也只能说是美国中产阶层的教育。

比如说这样的学校要上历史课,老师往往会安插这样一份作业:全班孩子就这段历史,拍摄一部电影,有人负责写剧本,有人专门负责拍摄,最后的成品非常具有创造性。

这样的学校更多是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体育特长、独立思考的能力、白话表达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探索问题的能力等。

老师不再直接控制学生,而是通过与学生交流来引导班级去做什么。

你看,这是不是国内不少家长都羡慕的美式教育。不外,这样教育的孩子顶多也只能算工艺品,并不是顶级的艺术品。

许多家庭让孩子学习更多的技能,正如通过镀金让工艺品值钱,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脱颖而出。而这么做的原因是希望孩子能够“取悦”这个世界。

然而,这还不是美国顶级的教育。





精英阶层的教育是懂得如何支配世界。

中产阶层的教育已经是通常被我们提及、羡慕的了,但是精英阶层的教育大概更“高端”。

这些孩子大多上的是私立学校,他们不消写标致的简历去取悦别人,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都是国家的统治者或者拥有庞大的资源,他们天生就是站在社会顶层的。

他们不消去学习这些规则,因为这些规则将来可能由他来定。

举个例子:

数学课上学除法,老师问学生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怎么算,而是“如果你面对这么一个例子,你的第一个决定是什么?”

孩子会提出本身打算从哪儿着手。老师就会说“你这个决定不错”,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出本身的计划,让全班一起看看这个决定和计划的结果如何。

同样是历史课,老师不会让学生去演绎这段历史,而是会问诸如这样的问题:

“你认为伯里克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犯了什么错误?雅典公民又犯了什么错误?”

3. 美国的“天才”比你想象中努力得多

在不少国内媒体此前的渲染中,美国的教育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这样的:孩子们每天下午三点放学,然后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周末也不补课,而是各种聚会、户外活动,快乐的生活好像只有音乐和牛奶。

我们想象中的美国天才好像是玩出来的,不外真实的美国天才比你想象中努力的多,甚至也避不开“应试教育”。





美国有这样一类专门为天才开设的学校,破天窗地没有以学区分布。

在美国“School Digger”的网站上纽约有2364所小学的排名。然后你会发现排在第一名的“Anderson School”已经连续多年霸榜。

不错,仔细看看,诶!这个学校的学区怎么那么大,几乎覆盖了整个纽约市区?之前不是说学校按学区分吗?

这所学校,就是所谓的“gifted and talented school”,按照纽约教育局的官方中文翻译,称为“资优校”。

这种学校不是划片就近入学,而是通过考试选拔全市的顶尖高手。全纽约市这样的学校只有5所。

由于高手太多,竞争过于激烈,而即便是孩子考了97分,有资格报名这些学校,入学的名额也可能已经被99分的孩子填满了。





至于这些孩子进入以后的日常是什么样——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中全国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就是典型的为天才办事的学校:

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

在这个学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

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你得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以便有精神熬夜苦读。

无怪乎有人说,美国报答什么那么注重体育运动?

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在拥挤的赛道上奋力向强,也许才是不让本身掉队的唯一方式。

所以,当我们一心报复着应试教育,转而将目光投向美国的“本质教育”时,大概也是盲人摸象般看到美国教育的某一个方面。

向外看固然有必要,只是,美国的教育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应试”起来比中国更可怕。而即便是中产阶层的“本质”教育,大多也是为了升学加分,逃不外“取悦”社会的命运,和国内的现状何其相似。

然而,最好的教育大概并不是仅仅为了实现阶层流动,不是为了给社会培养“高质量零件”,而在于培养独立的人格,学会“本身如何做主。”

别的,教育从来就不只是学校教育,还包含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即便学校教育按阶层固化,也不成能阻塞阶层的流动。

英国有部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片中纪录了十四个来自英国不同社会阶层的7岁小孩,摄制组随后每隔7年便会重新拜访这些孩子,再次将他们的素材集结成片,一直到56岁。





这些孩子正如美国教育一般,接受着属于本身阶层的教育,很多人从中看到了阶层的固化,但是其中是否有成功实现阶层流动的?有。

看似拼的是物质?其实最后决定孩子是否幸福的是思维。

学校教育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不成能做到完美,但是,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才是家长和孩子努力的标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hy_lyg 发表于 2018-11-2 17:00:04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hy_lyg
2018-11-2 17:00:04 看楼主
虽没去过美国,但我坚信美国超前的高科技绝不是玩玩,就能玩出来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谓美式快乐教育,不外是骗骗国内一些没脑子的傻子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HELENA 发表于 2018-11-2 17:00:37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HELENA
2018-11-2 17:00:37 看楼主
美国至少告诉你普通人也能过得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会笑的猪 发表于 2018-11-2 17:01:22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会笑的猪
2018-11-2 17:01:22 看楼主
分层次,有针对性,因才(财)施教,本应如此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習慣性、流淚。 发表于 2018-11-2 17:01:46 | 只看该作者
5#
習慣性、流淚。
2018-11-2 17:01:46 看楼主
曾经有一所学校,开办了一个特别班全部以美国的教育模式为主。开始时只有学生二十多人,高中毕业时只有十二人。
在整个高中阶段,大家都没什么功课。即使数理化有功课,老师准备五题但学生要求两题最后三题成交!
平时没功课大家都去做本身喜欢的事情,有睡觉,有看书,有下棋,有发呆的,有唱歌弹琴的,还有学生自学其他的,,
后来准备入大学,有人选择考国外,也有选择考国内,更有选择不考大学的。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十二个学生中有十个人大学毕业。现在拥有博士的最少两位其中一个是哈佛博士。其他有生物学工程师,核数师,英语培训师,英语主持人,大学讲师,也有医生和电脑专家等。最后两位没有上大学的,一个十年前退休,一个还在为生活打拼!
想说的是,高中没有多少功课。但培养出这样的人才,算是成功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wei8287 发表于 2018-11-2 17:02:43 | 只看该作者
6#
wei8287
2018-11-2 17:02:43 看楼主
西方人的教育富人永远是富人 穷人永远都是穷人 在中国只有聪明认真学习是有机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曾小觉 发表于 2018-11-2 17:03:22 | 只看该作者
7#
曾小觉
2018-11-2 17:03:22 看楼主
现代教育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即使是在美国,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底层人民的命运,底层人民其实家庭也不消过度的介入了,只要你找到像类似KIPP这样的超级公立学校(衡水/毛坦中学那种考试工厂[笑]),它就有本事把你的孩子变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已经非常棒了。
但是到了中产阶级,“学校教育”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大了,最主要起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家庭和学校联手合作,才能让这个孩子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来等待社会的挑选。
而最顶层的精英教育,学校说白了,那就是提供一个基本的环境,最终起作用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不雅观念、社会阶层和财富地位。
底层应试教育 中产本质教育 顶层精英教育………有“教”[害羞]无类 因“材”[尬笑]施教……三种教育本质上就是这么来的——为了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基本需要而生,中国同理。
但是,中国和欧美的区别在于 1)教育资源更稀缺 2)社会竞争更高、基本保障更低。结果就是大量城市家庭要兼顾“应试”和“本质”,家庭在时间和金钱投入巨大,家长钱包和孩子时间都“苦哈哈”的根源就在于这里。
的认知,而超越本身的阶层。
调查显示: 在美国的38所大学中,包罗五所常春藤盟校——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耶鲁大学(Yale)、宾夕法尼亚大学(Penn)和布朗大学(Brown)——有更多的学生来自收入最高的那1%的人群,而非整个收入最低的那60%人群。
在这38所高校中,几乎是每一所的高收入家庭学生数量都高于低收入家庭学生数量。
另据《福布斯》公布的一则分析报道显示: 美国收入最高的四分之一家庭的学生中,有79%的人获得了学士学位,而来自底层家庭的学生中只有11%的人能从四年制大学毕业。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在一个流动性固化的社会里面,富人的孩子永远是富人。
个人认为,父母在教育上应该有取舍。不能全部兼顾,看清楚本身的位置和实力,就不会跟风胡来。没存好娃留学学费的,就不要欢呼减负了。个人认为,对中国的大多数人,时代还没迈入到享福偷腊髯段。
引用罗胖的话:
“今天的中国,社会分层还没有最终形成,教育分层还远着呢,所以这是一个大好的时机,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提升本身……提升认知,成为英雄!认知也许就是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宇达传说 发表于 2018-11-2 17:03:53 | 只看该作者
8#
宇达传说
2018-11-2 17:03:53 看楼主
其实大家可以做个实验,一只老虎从小关笼里喂它吃,从小不教它什么。长大后放野外它开始必定会变得瘦骨如财,但为了活着它必需从新学会捕食,这段过程不管小时还是长大你必需要经过磨炼,所以中国几千年的科举教育体制是正确的,谁想改变谁打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xl623054 发表于 2018-11-2 17:04:24 | 只看该作者
9#
xl623054
2018-11-2 17:04:24 看楼主
主编,美国人智商不高,它只是汇集了世界精英,加上提前200多年进入独立和改革开放,如果我们中国也提前200多年,那就美国落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exirt 发表于 2018-11-2 17:04:47 | 只看该作者
10#
exirt
2018-11-2 17:04:47 看楼主
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过程。学做人学做事。学做好事,你就是一个好人,令人喜爱和尊敬。学做坏事,你就成了一个坏人,别人就会不喜欢你,讨厌你,甚至恨你。跟好人学做好人,跟坏人学做坏人。老师是好人,学生就可以学好。老师是坏人,学生能学好吗?好老师不成能教学生学做坏事。本质低的品德差的,一切向钱看的老师能教出好学生来吗?可见,教育在于家教。孝心的教育,道德的教育是根本教育。也是做人的根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宝之琼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7238 | 回复:2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