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脆响,一团白气,如九天瑶池仙雾再现。雾蒙蒙,醉人心。那股清香沁人心脾,余味无穷。炸花子了!二月二到了!
二月二,龙抬头。但老家苏北倒有“二月二,炒花子”的民俗说法,有时也作“炸花子”。说起这二月二,听老人们讲,这炒熟的玉米花子、豆子是为了拜谢当年救民于干旱水火中的水龙王的。再者,龙抬头,也有祈福之意,寄托了百姓美好的愿望与向往。而自我记事时,小时的我,就每过正月就期盼二月二的到来。因为这天的到来,我们这些小孩子就能利落地剪头,那个小平头利落清爽,精神抖擞。有时心里倒很怨恨那所谓的“正月里不剃头,剃了头死舅舅”的陋俗。况且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最感兴趣的就是这天的到来,我们就能吃到脆甜甜,香喷喷的炒花子。当然,那时的炒花子原材料大多是玉米的。快到了那天,大人们便从村外的河沿上挖来一块沙土,把它砸碎晒干。当天早早起来,准备一口铁锅,放适量的玉米拌这沙土焙炒。那时我们则站在一旁,眼珠子死盯着锅里的玉米粒在肆意翻滚,特别是那令人心醉的“噼里啪啦”声简直就觉得是人世间最美妙的乐声。看着,闻着,香!馋!醉!不由得直咽口水。炸开花的玉米粒儿跳出了锅,我们这些小孩子看谁抢的快,一哄而上,抢到的赶紧放在嘴里,吃起来渗透着泥土的芳香,爽口啊!但那热度在嘴里的滋味可想而知了,大人们便责骂到:死孩子,烫死你也不亏,叫你好吃!说罢,一阵笑语传来…… 后来生活条件改变了,一到二月二,村里来了专门“炸花”人。一般是:一老人,一板车,一“炸花”机,一袋子烟炭,当然还有那盛放花子的布袋竹筐,基本上就是这些装备了。他的出现立刻给我们的小村庄带来了欢笑,大人们不再忙活着自己炒花子了。带着小孩子拿着适量的玉米来炸花子。后来条件好了,有的可以用大米作食材叫他给加工了。加了糖,做成了香甜的糖米块,糖豆子。于是乎,那阵阵的脆响声便在村子的上空萦绕,虽然声大吓人,但却觉得美妙,而那米花子的香味,糖豆粒的醇香叫满村人沉醉。小伙伴们聚在一起,互换花子吃,那真是叫我们彼此大快朵颐,兴奋劲许久许久…… 而今,时代不同了,儿时的记忆又再现眼前,只是没了大人沙土炸花子的劳作,有的只是走街串巷的“炸花人”。但见那些装备有了更新,原材料也有了不同的搭配。炒花子的食材,形状,都有了变化,对于我们来说,时过境迁的感觉油然而生,不堪语。儿时炸花子的情景再也找不到了,花子的味儿也是没了当年的香,也没了我们儿时的欢聚玩耍吃花子的情景了。有的只是感慨,感慨而今的孩子们永远感受不到我们那时的快乐,永远不会,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