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运河古镇|谭丰华:岔河的记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123457092 发表于 2019-12-5 13:2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123457092
2019-12-5 13:27:43 2766 0 看楼主
岔河的记忆

谭丰华












乡土岔河,乡土的风景,一晃而过的几十年。岔河变了,她已经变得让一些游子,走近她感到有些陌生。以前我为岔河写过文章,也曾诌过几句诗赞美她。说句实在话,偌大的徐州,有许许多多比岔河更加美丽,更加吸引人的地方。但独有岔河她像我的母亲一样,无可选择。无论岔河这个地方丑的,美的,我都可以无条件地欣赏她,包容她。


近几天不知何种原因,我突然做了一个岔河老街的旧梦。梦中的岔河依然是那么淳朴,充满生活情趣。那些过往的人和事,如今再回眸,更有让我动笔的冲动。

最早的岔河老街已有些模糊,记忆最清晰的,也就是人气最旺的当数中心街,也称云坛路。它的名字叫什么虽然在百姓中有些陌生,但是在岔河这个巴掌大的地方,这条街有点像上海滩上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让许多身在异乡的游子魂牵梦萦。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岔河街南不远处修了一条战备公路,时称307公路。因为有了这条沙石公路的存在,岔河集贸市场从原来的老街全部南移,集市贸易也渐入佳境。

起初,街上宽敞的黄土路两旁相继盖上房子。于是,就形成了东西交叉两纵两横四条街。虽然是每条街都有店铺,但是唯独中心街有着独特的风景。街两旁,集政府机关、学校、供销社、信用社、粮管所、食品站为一体,沿这条街两边错落有致地依次排列。逢集时,街两旁摆满了五颜六色的日常百货,还有瓜果蔬菜,街头一隅还有牲畜市场和农具等。煎豆腐,烧粥卖包子油条,这样的摊位很少,但是偶尔有一家,香味溢满街头。卖大碗茶的有两家,无须多少本钱,几把铁壶几个大碗,一碗茶一分二分的,价廉方便路人,生意也红火几载。

中心街除了涵盖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更让人关注的是这里有个公社大院,这里还有一群岔河百姓的父母官。

公社大院西邻岔河中学,东靠供销社,说是大院,其实我觉得只比普通农家院里多了几排房子,门楼高大一些。大院呈正方形,中间一条走道把几排青砖瓦房隔开,一进大门的西边第一间办公室即是公社文书的办公室。那时没有什么党委秘书和文书之分,一名文书既是政府的办事员独揽了机关里一切杂务,也是百姓的贴心人。生孩子落户、婚姻登记、开介绍信等都要到这里来,所以这间办公室一进大门即可看到,这也是当年一些领导安排上的良苦用心。

那个年代,公社院中没有几条腿。一名书记和一名社主任,外加上几个委员、助理。临时会议都在后边食堂门前井台上召开,每人端着饭碗边吃边聊,饭吃完了下队的任务也清楚了。放下碗筷十几个人各奔前程。走村串户是这群人的常事,访贫问苦指导生产,不要说队里的大小干部,连村里的男女老幼都认识他们,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这也不奇怪,因为当年的公社干部如同村里的邻居一样,经常可以碰面。农忙时节,公社领导徒步或骑上自行车,到队里指导收割播种;梅雨季节,他们穿上雨衣打着伞到下边查看汛情。农闲时他们也会站在公社大门口晒晒太阳聊天,有时还会和村里赶集人打个招呼。那时候大院门口没有什么保安,更不安装大门拦杆,社员找人办事进出自由,如同进出自家大门一样。

向东就是供销社,那时候的供销社倒像个衙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烟酒白糖、柴油、化肥、无烟煤等,不是凭票供应就是要托人走后门写条子。光滑的水泥台子里面坐着的仿佛是一尊佛爷,哪根香烧不好,都可能给你个脸色瞧瞧,甚至什么也买不成。据说本家的一位老哥去店里买烟,打了声招呼,售货员抬眼看了看说:“没有花卉的了。”(花卉烟当年八分钱一盒)大哥这个粗人不知从何处突然找到灵感,他笑着说:“嘿嘿,有大前门吗?(大前门香烟几角钱一盒)先拿两包抽抽吧。”售货员听了一脸狐疑,再打量面前这个满身泥土的汉子,只好尴尬地卖给大哥。这件事看似生活中小事,但是可以看出当年的营业员是看人下菜碟。

我曾读过一个小品,说是一位书记在表彰会后,鼓励一名青年教师时这样说:“小伙子,好好干,将来干好了,我提拔你到供销社当营业员。”哈哈哈,看来是个小幽默,却形象地说明,当年供销社这个单位确实是个香饽饽。一个普通的负责化肥、柴油、煤炭的开票员,身后不乏阿谀奉承之人。他那辆擦得蹭亮的自行车,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逢年过节家里吃的喝的满满当当。其他行业的职工、教师看到供销社个个如此神通广大,有的还动了想改行进供销社的念头。供销社的院里给我许多神秘感。一段时间有当兵的出出进进,院里还有几个穿戴整齐,青春靓丽的年轻女人。

供销社向东二百米就是信用社。说是农村信用社,铁门铁窗封闭得严严实实。当年实际与社员真有一段距离。那个年代,社员家里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哪有余钱存入取出。经常进进出出的只不过是一些各单位的会计和商店的营业员。

再向东就是赫赫有名的岔河粮库。高大的门楼幽深的大院,几座大仓矗立在院子里。不收公粮时,院里显得空旷幽静。几棵梧桐树根深叶茂,点缀在道路两旁,给这个院子带来了一些生机。我曾经在这里买过米面,也曾托我的学生交过公粮。这里养了不少职工,他们个个肥得流油,让人羡慕。工作轻松,一年闲半年福利多,逢年到节猪肉、豆油、大米、白面、粉条成车往家拉。

一年两度交公粮,也是最能考验每个交粮人心里承受能力的时候。进入大院就开始排起长队,大家的心情极像叶圣陶《粜米》一文中的粜米人,丰收带来的喜悦来到这里变得有些忐忑不安。那个掌磅的,验级的,此刻都是老百姓的“阎王爷”,他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关乎一个小家庭的“生死”。即使拿着白条回去,心中也踏实。否则,一插一抽牙一咬,粮食不合格拉回去,那个掌磅的手一划,几十斤的水份扣除了。有的人当场急了,发一通牢骚,更多的人只有陪着笑脸。因为他们心中明白,放粗是徒劳的。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农家的日子就是在喜忧参半中度过。

几十年后,粮管所早已变为居民住宅小区。虽然往事已尘封已久,人们走过这个地方仍然会产生许多联想。

与粮管所对门便是食品站,当年走进大门就散发着猪粪的臭气。虽然来者稀疏,但一年每个家庭也会来个一次两次。小家庭一年四季养了一头猪,长到二三百斤也要拉到这里出售。站里一名站长外加会计几名屠夫,他们也很忙,会计室内不时传出噼里啪啦的算盘声。在家中辛辛苦苦端了一年猪食盆,谁不想卖个好价钱?过磅时给屠夫递支烟,脸上堆着笑打个招呼,这是礼节。自家的猪几斤几两心中有数,总担心他们扣得份量太多。看到食堂里炖了一大锅猪肉猪血加上大白菜,咕嘟咕嘟冒热气,让每一个来者看了都垂涎欲滴。食品站在改革开放后,在上级生猪管理的高压下,也苟延残喘活了几年,可是随着生猪屠宰市场的逐步放开,食品站最终还是关门走人。现在食品站早已人去楼空。

这条街最西头,原来是岔河的最高学府一岔河中学。围墙里围着整齐的校舍,西边是一个宽阔平坦的操场。解放后这里是个初中,七十年代升格为高中。这所乡村中学曾经是邳北小有名气的学校,聚集了一大批乡村名师,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尤其经宋世昌、谭中敏、胡振侠等一批领导和教师的努力,高考曾经位列县级前几名。因为是我的母校,我曾经在这里工作生活几年,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前几年学校已搬迁到新区,熟悉的上课铃声听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商品房的崛起,岔河中学的记忆,只能珍藏在每一位学子心中。

让我难忘的还有老董的小饭店。它处于公路南侧一隅,两间小屋门冲着公路。屋内仅摆放两张小饭桌。改革开放之初,老董开了第一家私人经营的小酒馆。老董讲卫生,锅碗瓢盆洗得干干净净。厨艺也不错,价格低廉,花生米皮冻,豆腐丸子,外加二两老白干,五毛钱可以让你酒足饭饱。这里吸引了不少食客。不知何故?待大小酒店在岔河街遍地开花时,我无从知道,老董却撤了。

在岔河说到吃锅饼,许多人仍旧想到老张的发面锅饼,这可是一个百年老字号,岔河街里仅此一家。有几年,烤锅饼也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了。市场开放后,老张家的第三代传承人,收拾一下又重新开炉。他的锅饼我没少吃,老张头纯手工,缸炉中用焦炭烤制。出炉时表面粘满芝麻黄而脆,饼内柔软筋道,走近缸炉几米远就可以闻到香味扑鼻。几十年了,老张家的宅院仍处于老街巷子里,锅饼炉仍支在门口小棚里。俗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老张家从爷爷辈定居于此,已百年有余,无论什么年代,他们仍遵循着传统的工艺,保留着当年的老味道,老张锅饼一直都是抢手货。

岔河街自古是十天中四个集。上世纪五十年代,黄石会从西黄石村搬迁至岔河街,这就有了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岔河逢黄石会的习惯。

黄石会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有200多年历史。戴庄谭氏族人,乡贤名绅谭肇绪,在黄石山东麓,泇河边重建黄石公庙、关公庙、奶奶庙竣工,赶上谭氏族谱修订成功,谭氏族人开门祭祀,恭贺新禧。正值农历二月二十五日,搭台唱戏庆贺三天,这就形成盛况空前的庙会。两百多年过去,时过境迁,庙会在岔河仍久盛不衰。

当地一直流传着逢黄石会不是刮风就下雨之说。有人说是黄石公显灵,显然不是科学的论断。二月二龙抬头后,正赶上天气渐暖,冷暖交替,空中易形成积雨云,所以就会偶尔刮风下雨。黄石会又值备耕农闲时,人气自然旺。逢会的前两天,远近百里的买卖人,杂技艺人,说大鼓书的……纷纷来此安营扎寨;各种农具,粮食,牲畜也会到市场上交易。最吸引我的,当数围着布幔中的杂技表演,里边锣鼓喧天,喝彩声此起彼伏。大家都抢占有利的观赏地形一睹为快。小伙子和一些姑娘们,今天特意作了妆扮,充分展示出他们的青春魅力。庄稼人劳作了一年,每天都沉浸在单调的生活气氛中,田野里的颜色顺从季节的意志,从灰变绿,由绿变黄,因而,生活中也要点个标点,也需要一支插曲。如此看来,一年一度的庙会,是一个恰当的日子,正处在春意盎然的时候,让人们尽情地享受生活的乐趣,迎接下一个春华秋实。

时光飞一般地流逝,转眼三四十年过去了。岔河街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换上了新的妆容。一条条平整洁净的大街,一排排精巧别致的小楼,店铺连着店铺,岔河完成了脱胎换骨地蜕变。生活在这里的人,正以新的姿态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迎接岔河更美好的明天。

有时我漫步在大街上,望着灯光迷离的夜晚,我醉了。越来越爱上自己的故乡, 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123457092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2766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