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故事:一次借车,难忘终生(作者 李宜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19-12-26 19:3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19-12-26 19:37:12 7624 15 看楼主


七十年代我在农村插队正是生活困难的年代,人民公社社员很少有自行车,近途外出基本以步行为主,偶尔能坐生产队的马车到公社开会或者赶集,就感到十分荣幸。能骑自行车的人都是比较有钱或有门路的,还有公社干部或大队的少数干部也能骑自行车到下边检查工作。那时,人们称自行车叫“洋车子”,谁家闺女出嫁能陪辆洋车子可是个抓面子的事。当时农村流传一个顺口溜:“新疆羊、四川猪、三转一响红瓦屋、老公公当支书。”这是那个年代农村女青年找婆家的理想标准,其中三转中的第一转就是自行车。


社员们辛辛苦苦干一年,年底决分也不过得到几十元钱,日常生活的零星开支都难以支付,哪有钱买自行车,我插队的那个生产队一辆自行车都没有。插队不久,有3户人家凑了50元钱买了辆旧自行车,实现了零的突破。第一辆自行车进村了,消息一传开,犹如特大新闻,老少爷们纷纷赶来观看,

自行车停放在房东池三叔家门口,几十个老乡边看边评论,说咸説淡的都有。我走近一看,但见那自行车也不过四成新,车把、车架、车圈都锈迹斑斑,挡泥瓦和刹车闸都没有。车铃铛是老式的,装在前轮的车架上,车铃的小轮子和自行车前轮胎相近,自行车轮转动时拉动车铃拉绳,车铃小轮外径和自行车前轮胎外径接触转动,车铃上的小铁锤就敲打着车铃响起来。

这样的自行车在今天连小偷都不起眼,早已作为废品处理,而在那个年月买辆新自行车需要票,没有一定地位或者门路上哪弄票呀。这辆旧自行车也是通过周折弄来的,这3户人家视为珍宝,立了一条规矩:车不外借。

说来也巧,他们的自行车刚买不久,我准备回县城家。插队农村离县城家直线距离约40华里,步行须5小时,当中还要过河。如果坐汽车也要步行15里路到汽车站,一天才两班汽车必须赶点,人多还上不去车。那个年月交通不便出行可是难,正是大热天,实在不想跑路,心中产生借车回家的念头。

怀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了池三叔,我跟他学习喂牲口,当上了生产队的饲养员,自行车在他家保管,借车的希望大些。

按照想好的步骤向池三叔说明了来意,三叔没表态,因为他们3家有车不外借的协议,他怎么首开先例违反呢。可眼前的我是城里来的知识青年,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农村锻炼的,贫下中农应该欢迎并给以照顾。如果自行车不借给知青是对毛主席号召的态度问题。三叔为难了,他一声不吭的站在那里。

约有一袋烟的功夫,三叔说,有点事一会再来。什么事我不好问,自己站在车边耐心等候。老大一会,三叔才回来,脸上笑眯眯的,他高兴的说,同意了。原来他是找另外两户当家人商议去了,把这次借车作为特殊情况,并反复强调一定把车子保管好,爱惜使用,防止被小偷偷去。我一一应允,心想总算达到目的了,真是不容易啊!

三叔到自家院里把自行车推了出来,给车子补了气,再次强调爱惜使用,用完推进屋里,防止下雨把车淋了,也避免被小偷算计。我向三叔表示,一定把车子保管好,回来马上归还,如果损坏或丢失一定赔偿。三叔心情这才放松,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车到手赶紧走,告别同伴踏上回家的路程。为节约时间我走的是里路,比走公路近10多里路,骑车到底比步行舒服。每经过人多的地方,引起人们的注目,如果是新自行车更会令人羡慕,大家就会认为骑车人是个有门路的能人,能搞到自行车票,有钱能买上自行车。那个年头,物质十分匮乏,大部分生活用品凭票供应,没有后门只得干急,哪像现在只要有钱没有买不到的东西。

为了不耽误车主使用自行车,回家赶紧办完事情匆匆忙忙往回赶。进村没回知青点直接到三叔家,三叔正车在门口张望。三叔见我来了迎了过来,说了声:“你可来了!”我一愣,难道发生什么事吗?

三叔接过自行车支起车腿,盯着车子反正转了好几圈,摸摸车把,转转车轮,瞅瞅车梁,真比自行车厂的质检员还细。我理解的他的行动,这个老头很负责任,生产队净安排他做重要的活,当个保管员,负责饲养室。几户凑钱买车一致让他保管,也算个红管家。

检查了一个时辰也没发现车有什么毛病,三叔脸上渐渐露出一丝笑意,我也放下心来。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从背包里掏出一块淮阴产的“大运河”肥皂递给三叔表示感谢,三叔也不推辞接了过去,脸上呈现出满意的笑容。肥皂是计划生活用品,没有票是无法买出来的,在农村更难弄到,所好的是父亲在商业系统工作还能办来。在家里,我把一条肥皂切下来一半预备送人作人情。

事情完善了,我告辞三叔回知青点,走了几步三叔突然给我说,再用车再借,自己人别外气。我心里一热,三叔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人之初成长 发表于 2019-12-26 19:38:42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人之初成长
2019-12-26 19:38:42 看楼主
78年我考上大学,第二年暑假想到十多里地外的舅家看看。鼓起勇气到同宗的一位爷爷家借用自行车。因为全村一百多户就他家有辆自行车,平时他对我很好,特别我是全公社恢复高考后首届考上两个大学生中的一个,他总是讲我考上大学是全村的光荣。但对借车,他还是婉言拒绝了。由此可知,当时自行车是多么金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路过1111111111 发表于 2019-12-26 19:40:32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路过1111111111
2019-12-26 19:40:32 看楼主
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过,我们村有一户人家买了一辆自行车,平时在家是挂在墙上的,珍惜的很,当年我母亲的生了我妹妹以后,瘫痪在床,要去七十多里的地区医院看病,父亲鼓起勇气去借自行车,那户人家爽快的答应了,七十多里的路程而且是土路,骑自行车载一个行动不便的成年人,现在看来是不可想向,但是在那个年代好比开豪车,七八十里的路程父亲载着母亲凌晨起床动身,傍晚时分就回到家了,如果不是自行车,母亲的病不知道会不会好,打我记事起并不记得母亲瘫痪的事,后来多次听母亲提起过借自行车的事情,每次提起都是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说如果不是自行车自己有可能瘫痪一辈子了,要记得人家的恩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dsfgssicff 发表于 2019-12-26 19:41:21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dsfgssicff
2019-12-26 19:41:21 看楼主
1970年我奶有病时,我伯父经常骑着税务部门给他配的新飞鸽自行车回去看我奶。在我伯父回去几次后,我动了心事,想学骑自行车。我去求我伯父,伯父心中不太愿意(新自行车的缘故),但又因为我是这个家庭里的第一个男孩,我伯父也特别喜欢,所以借给我学骑,第一次学骑,就把自行车的大梁碰掉了漆,伯父没有吵我。后来慢慢学会了骑自行车。谢谢伯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高平w 发表于 2019-12-26 19:43:21 | 只看该作者
5#
高平w
2019-12-26 19:43:21 看楼主
72年我家有飞鸽,永久,凤凰三辆自行车,可是现在我家连个摩托车都没有,只有电动车,唉!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shazhude123 发表于 2019-12-26 19:44:44 | 只看该作者
6#
shazhude123
2019-12-26 19:44:44 看楼主
文章朴实语言切贴反应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忘记过去就己未着背叛,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天使爱柠檬 发表于 2019-12-26 19:45:22 | 只看该作者
7#
天使爱柠檬
2019-12-26 19:45:22 看楼主
本文语言精炼扑实,真实自然,作者以亲身径历再现了当年农村物资极度短缺、生活艰难的现状,使人如临其境、感人至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xbbpspjjkc 发表于 2019-12-26 19:47:03 | 只看该作者
8#
xbbpspjjkc
2019-12-26 19:47:03 看楼主
那年代,这么缺自行车,但没有人偷盗自行车,说明社会坏风气是那以后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利尔eag 发表于 2019-12-26 19:48:35 | 只看该作者
9#
利尔eag
2019-12-26 19:48:35 看楼主
我77年部队回来,用半年的工资买了辆永久自行车,在我们那小县城比现在开宝马还风光,羡慕的眼光那是无法形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bu809 发表于 2019-12-26 19:50:17 | 只看该作者
10#
bu809
2019-12-26 19:50:17 看楼主
真实生动,那时社会就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7624 | 回复:15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