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运河艺韵|沙正宏:高渡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美不胜收 发表于 2020-7-15 15:0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美不胜收
2020-7-15 15:07:27 4210 0 看楼主
高渡口

沙正宏



没有人能说清高渡口以前叫什么名字。

高渡口是渡口,也是村名。高渡口源于早年一高姓村民摆渡而得名。

早年的高渡口是个鱼龙混杂之地,有人编句顺口溜:宁走三江口,不走高渡口。每到夏、秋收获季节,当地的地痞流氓勾引外地的马子,抢掠粮食,牵走牲口,令百姓人家苦不堪言。

清朝末年,这个庄住有几十户人家。后来,高姓村民从四户的高板桥搬迁至这里居住,并添置了小船,经营起摆渡营生。

俗话说:人行好事,莫问前程。高姓村民摆渡的初衷,就是给过往的村民行个方便,做宗好事。可这句话恰恰没有在高姓村民身上得到应验,相反是他摆渡的那些年,家中事事不顺,人丁不旺。后村民猜测,摆渡者姓高,一年到头手抓个摆船的“篙”,把自己的姓攥在手里,能有个好。就是因为这,高姓村民狠狠心,扔掉竹篙,远离渡船。把渡口转让给了本村村民石明堂接替。

石明堂有五个儿子,其中老四石秀云是个仗义之人,爱好结交朋友。朋友多了,应酬当然频繁,整天和仁兄八弟吃吃喝喝,不务正事。田里、家里的活计都是妻子一个人在做,石秀云就是个甩手掌柜,很少给妻子搭把手。一来二去的,兄弟五个就数老四家里最穷,日子过得最窝囊。

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石明堂虽然恨铁不成钢,埋怨四儿子不争气,但还想帮儿子一把。他觉得摆渡可以增加收入,想把渡口交给石秀云经营,但又怕儿子瞧不起这个行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石秀云得知父亲的打算后,竟满口应承。石秀云接过父亲的竹篙后,整个变了一个人。他视渡口为自个的家,不分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一年四季他都守在河边。谁要过河,他有求必应。哪怕是一个人,也及时把人送到对岸。原来跟他打的火热那帮弟兄,邀他去玩,他总以渡口忙为由,婉言谢绝。

浪子回头金不换。石秀云多年勤劳持家,日子慢慢好了起来。后来,他借助近靠运河的优势,购置运输船只,走江下淮,跑起了水运,渡口则交给大哥石秀领打理。

石秀领接管渡口后,也像四弟一样认真负责。有时忙就把长子石启玉叫过来帮忙。随着年岁的增长,石秀领感到摆起渡来力不从心,干脆把渡口交给了石启玉。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部队为了方便运送兵员和武器弹药,在周围村庄搜来木桩,建起了简易木桥。东来西去的村民都从木桥上经过。到了汛期,水位上涨,木桥被淹,渡工再把渡船弄过来摆渡。

1958年,根据规划,上级水利部门在高渡口建设了节制闸,控制、调节城河上游的水源,全村可耕地实现了自流灌溉。邳城河拓宽工程实施后,节制闸被水利部门炸掉。

石启玉的儿子石荣海是高渡口的最后一任渡工。随着过渡群众不断增多,一直使用的小木船已无法满足渡口的需要,石荣海东挪西借,添置了一艘载重五吨的水泥船。

今年70岁的石荣海告诉笔者,他摆渡期间,对高渡口、杜家两个村的过往村民免收过渡费,待夏收、秋收过后,生产队长帮忙上门收粮食,家庭宽裕的多给些,日子过得紧巴的少结些,有的根本就不上门。其他村过渡的,按理说该交二分钱,但给不给钱的照样过河。

1977年,邳县水利和交通部门在高渡口建设了一座新大桥,当地群众称“罗锅子桥”。因为种种原因,这座桥直到1982年才建成通车。自此,高渡口停摆,为百年老渡画上了句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美不胜收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4210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