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苑邳州民间艺术|五彩门笺闹新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俗扯 发表于 2023-7-28 15:5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俗扯
2023-7-28 15:52:43 2263 0 看楼主


五彩门笺闹新春

文\周葆亮 图\网络

在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里,邳州人惊喜发现了“邳州门笺”。邳州门笺之所以榜上有名,源于“舞共青幡出,飘同彩燕斜”。新春佳节,千家万户门楣下都贴挂起五彩缤纷的门笺。门笺迎风飘舞,与春联、年画交相辉映,喜庆、热烈的节日气氛,令人心旷神怡。

起源与发展

“邳州门笺”,严格说来,并非邳州独有。每逢春节,全国各地都有贴门笺过大年的习俗。然而,一里路不同俗,十里路改规矩。邳州门笺便伴随着地利、人和以及邳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应运而生了。

门笺的来历,据说和爆竹一样,都是为了驱赶哪个叫“年”的怪兽,爆竹是以其声音来吓唬“年”,而门笺则以飘动的颜色来刺激“年”的眼目。邳州门笺具有悠久的民族传统及浓郁的地方特色,广泛地流行于邳州各乡镇及周边接壤地区。

邳州门笺始于锦幡,古人初用幡胜表达人们对神灵的敬仰与崇拜,祈求吉祥,驱瘟辟邪。宋代开始在年节时把幡胜悬挂于门楣,作为新年的吉兆,并开始用布和纸镂空,制作挂门钱。明清时,挂门钱已演变成型,幡胜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现在的门笺。民国时期门笺在邳州民间广泛应用。解放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门笺刻制艺术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门笺艺术得到最大的释放,用量大增,门笺刻制艺术进入鼎盛时期。

谈到邳州门笺,邳州市文广新闻出版与体育局原党组书记王源滔滔不绝地讲述着门笺的起源与发展来。他说:门笺,不同的地域,称呼也不一样。如挂笺、挂千、挂签、挂钱、吊钱、喜钱、红钱、吊笺、喜笺、红笺、门吊、门花、门钱、门旗、花纸、彩飘、年彩、门市彩、报春条、吊千儿……王源解释说,门笺是传统的春节门楣吉祥饰物,一般用红纸或彩纸镂刻而成,呈长方形,镂空的背饰有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等,上有吉语题额,中有吉祥图案或福禄寿喜等字,下有多种多样变化的穗。自古以来,贴门笺这一民风民俗十分盛行,成为新春佳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用意是祝吉纳福。

门笺始终演绎着避祟驱邪,纳福求祥的内容。《后汉书礼仪志四》云:“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同书《祭祀志九》又云:“立春之日,皆青幡帻,迎春于东郭外。”汉代迎春礼仪,每逢立春日,都要迎春于郊外,祭祀青帝句芒,百官着青衣青帻,立青色幡旗在城门口,以青色象征万物生长、年丰民阜之意。

至魏晋南北朝,民间形成剪彩燕、贴宜春的习俗。西晋傅咸《燕赋》中云:“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贴‘宜春’之字。”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一《附说》云:“立春多在此月之初,俗间悉剪彩为燕子,置之檐楹,以戴,贴宜春之字。”唐代孙思邈《千金月令》云:“立春日贴宜春字于门。”当时宜春已贴在门楣上,唐人韦庄《立春》诗云:“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贴绣楣。”

在唐宋之际,民间在门楣上贴春幡,以代青幡,并蔚然成习。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引《皇朝岁时杂记》云:“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戴之,或贴于门楣。”这当是门笺的原型,意在迎春纳福。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挂千》云:“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于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是物民户多用之。”清代《杭州府志》亦云:“琳宫梵于宇,剪五色纸形如旗脚,贴于门额,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语,再有之,曰门彩,亦名斋牒,彩笺五张为堂中凿连线纹,贴梁间以压胜,曰挂笺。”清人姚兴泉《龙眠杂忆时令类》诗云:“桐城好,元旦贺新年,大族中堂悬福字,小家单扇贴春联,处处挂门钱。”清人蒋士铃《花钱》诗亦云:

郇公云五色,习傍孔方家。

舞共青幡出,飘同彩燕斜。

门楣增气象,蓬毕借光华。

难买东风性,终防等落花。

“家家门悬镂文红胜”(《金陵琐志炳烛里谈》)为的是迎春纳福,烘托新年喜庆气氛,正如杨宋人诗所云:“挂门笺纸扬春风,福守门神处处同。”

从《后汉书》记载的青幡到唐宋时的“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幡’贴于门楣”,再到清代“处处挂门钱”为“门楣增气象”。门笺,其功能是祝吉纳福,祈福吉祥。“福”字是门笺中出现最多的字符,门笺中间为镂空“福”字,周围分别由万字纹、鱼纹、水波纹、花瓣纹、蝙蝠纹、孔钱纹、菱形纹、网格纹等组成,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祝福门笺吉祥如意,亦生生不息,永远美丽。

小小门笺迎风飘扬,寄托着人们向往幸福安康的情思,饱含着多少文人雅士的诗情画意,不言自明啦。

制作与创新

既然在小小门笺门上能够寻找到民间艺术的历史足迹,就能寻觅到它的制作与创新踪影吧。1月7日,笔者走进江苏省邳州市宿羊山镇韩行村,领略了一番独具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民欢声笑语做门笺、憧憬希望喜迎新年的喜庆风景。

沿着蜿蜒的村中小路,我们一行人走进韩行村一位叫张春年的家中,几位妇人正坐在院子中央的一排桌子后面,桌子上摆放着许多花花绿绿的卡纸,几位妇人用专用的剪裁刀在卡纸上飞快地刻着。几位妇人围坐在桌边用锋利的小钢刀切边、扣花、凿字,有说有笑,暖意融融。伴随着轻快的镂刻声,张春年微笑着解释说:“这就我们这个地方的‘门吊子’,也叫‘挂门钱儿’,我们这里的风俗则是每到春节,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兴流行贴这个。”

李红是制作门笺的妇女之一,她放慢了镂刻速度向我们展示了制作过程。就在李红镂刻门笺时,我们发现,桌上的彩纸,每份五张,共五色:大红、粉红、黄、绿和蓝,画上纹样后,整体镂空。随后,把每张刻好的门笺,外框不动,将内部的纹样相互调换,来实现挖补换色,然后再背面用胶纸粘连即成。五色镂空图案搭配在一起,十分精致。

据张春年介绍,一般做门笺都是在农闲时间,快到春节了,他把材料买好,村里的妇女们就开始做,一直做到年底,他就忙于批发销售了。一套门笺能卖七毛钱,成本只要一毛两分钱,手工费大概是两毛钱。一天下来,每一位妇人的收入大概在七十元到一百元。每年,张大爷仅靠销售门吊子就能净赚三万块左右。

邳州市文广新体局新闻出版科的吴作杰说,不仅制作门笺需要很高的技艺,就连贴门笺也很有讲究:“大红二绿黄当央,绯红(粉红)老蓝(紫)在门两旁”。也就是说,在门框上贴门笺时,必须按照红、绿、黄、粉、紫的顺序来贴。

为什么把红色的门笺放在第一的位置呢?按照张春年的介绍,这是因为,按照当地的风俗,右为东,东为上,寓意“紫气东来”,寓意吉祥。

运河镇邵场居委会陈伟介绍说,手工制作的好处是心里想着什么花样,自己就画出什么花纹,自已动手制个版。市场上什么样的图案门笺好卖,就制作什么样的门笺。

邵场居委会的门笺已树立品牌,形成了不小的市场。远在山东的诸城、临朐、沂水等区县客户都慕名而来,批发购买门笺,产品是供不应求。做过门笺的能手陈伟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商机,就把手工加工门笺变成机器加工以提高工作效率。新机器一使用,经济效益马上就提上去了。

门笺绝大多数由民间艺人用齐头刀凿制而成。一般是把彩纸裁好,100张左右迭成一迭,表层放一张样稿,用纸捻钉牢,放在蜡板上,用木槌和凿刀照着表层的稿样,一刀一刀打出花纹。凿制刀具是特制的刃口成不同直线和曲线的齐头凿刀,有扁铲、拐角刀,半圆刀,水纹刀等,每套少的四、五种,多的十余种。民间艺人利用农闲凿制的门笺,在逢集的时候出售。

张春年的小小庭院,嫣然成了门笺加工的大作坊。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门笺上,这才发现,门笺大多为长方形,一般15公分宽,20公分长,由中心膛子、左右边框和下垂的穗子构成,活像镂空的锦旗。膛子的纹饰多是规整的几何形和带有吉祥内容的花纹。有的取材于鱼虫鸟兽、花卉果蔬;有的图案衬托着吉祥文字,如庆贺新春,四季平安、吉庆有余,福禄寿喜等。因为门笺是垂挂于门楣之下,要经得起逢春和适宜于远看,所以装饰纹样比较简练、粗犷。

门笺虽小,制作不易。首先要做准备:取一张、五张色纸。一张镂成的门笺常为贴在厅堂的挂笺,五张一套的是门笺或吊笺,是贴在屋外门楣上的。

再者就是描图:成套门笺周囤的花边相同,所以合在一起订好后再描边。描花边时,注意上端的边要宽,这样便于贴用。两恻边也要稍宽,这样风吹来不容易破损。下边留齿纹给人以飘逸感。中间字有一个或多个的,视所表达内容而定。

最关键的是镂剪制作:门笺的规格种类很多,以铜钱作为画面主要纹,中间常镂剪“五路财神到”或“招财进宝”;以蝙蝠、寿桃作主要纹样的,中间常剪“增福增寿”或“福寿双全”;以花草鸟兽作纹样的,中间常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等。门笺有一套一句吉祥话的,也有独立成句的,每一笺一句祝愿话,还有一套使用同一个字.如“福”或“喜”等。

常言道:“过年三件事儿.写对联、买年画、贴门笺。”对门笺颜色有风俗讲究,如家有长者故去,门笺的颜色即“头年黄,二年绿,三年变成蓝颜色”。前三年不用红色而用“素色”(亦称冷色),以示对亲人的祭奠。也有平日就贴五彩的。一般颜色排列为“红、蓝、黄、绿、紫”。这是因为缤纷的色彩具有喜庆气氛。

改革与传承

门笺是我国传统的年节门(窗)楣吉祥装饰物,也是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流行在我国大部地区,苏南、苏北以及山东的临沂、潍坊、枣庄等地流行最为久远和广泛。

邳州门笺之所以能够列入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不仅是文化管理部门整理上报及时,更是因为邳州门笺的代表作品《五彩换色门笺》独具魅力,是本地区独有的门笺刻制工艺。造型夸张浪漫,黑白、块面、线条明快流畅,粗犷豪放,别具一格,特色鲜明。最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是邳州刻制门笺艺人众多,遍布各乡镇。如铁富镇南冯场村、宿羊山镇沙埠村、土山镇大黄庄村、港上镇大范家村、岔河镇良壁村、运河镇邵场居委会等。20世纪80年代前,每年秋收后、春节前,这些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参与门笺的制作与销售,远近闻名。至今,邳州仍流传着古老的民谣,“泇口的大姐会插花,黄庄的门笺使车拉。”可见,邳州的门笺制作,在很久以前就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如今,每年过了腊月二十,邳州城乡的集镇上都设有门笺、春联专卖场所,构成一道花花绿绿的风景线。

改革开放以来,邳州门笺的题材内容也变化多端,社会生活中的千事万物,包罗万象。其题材内容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传统题材,源于传统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传承和延续着历史文化与表现形式,这些题材内容具有深刻的寓意,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对幸福生活的企盼,蕴含着艺人们的思想感情与审美价值观念,有优美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人物、戏剧人物、花鱼虫鸟、祥龙瑞兽、吉祥图案、民风民俗、田园风光及具有喻意、谐音的物象题材等。二是现代生活题材,取材于现代新生活、新观念、新内容,把传统门笺题材同现代生活有机的结合,制作反映农村现代生产、生活的新门笺。

邳州门笺在长期的流传与发展过程中,经历代民间艺人们的不断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表现形式。从色彩上分,邳州门笺主要有单色门笺和五色换色门笺两种。

1、单色门笺,是在单色的色纸上刻制,单色纸多选用大红色纸,中国人崇尚红色,红色颜色艳丽,喜庆热烈,象征着温暖和幸福,也有用青色纸刻制,用于服丧之家使用。

2、五色换色门笺,是用五种颜色纸叠压在一起,用刻刀将设计纹样的每一单独纹样刻透分离,然后按设计的配色,分别将五色单独纹样互为置换,纹样色彩千变万化,五彩缤纷。

门笺刻制是一种镂刻艺术,艺人按纹样的构图要求,镂空剔除不需要的部分,有阳刻、阴刻和阴阳结合的技法。门笺艺人充分利用刻纸的特殊技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夸张的刻纸语言,表现自己所熟悉的生产、生活场景和内心的情感,其作品构图简练,特色鲜明。

邳州门笺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记载传承着邳州地区的传统民间风土人情。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门笺又被不断地注入新的题材和内容,成为一个既实用又具有欣赏价值的传统民间艺术品。以凿剪镶贴见长的邳州《五彩换色门笺》,被专家评为富丽而不失朴实,鲜艳而不媚俗,统一中富于变化,为民间艺术的之瑰宝。

王源谈及邳州门笺信心满怀,他说:“随着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脚步的加快,我们邳州门笺制作必将开启新的昌盛之路。五彩门笺闹新春的气场,必将迎来一个又一个暖风拂面的春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俗扯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226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