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莫言《表弟宁赛叶》是 当代《围城》与《儒林外史》吗 | 作者 宏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好吧小嘿 发表于 2025-3-14 12:0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好吧小嘿
2025-3-14 12:00:41 817 0 看楼主





网上一篇关于莫言作品研讨会的报道引发热议,某评论家将其短篇小说《表弟宁赛叶》誉为 "当代《围城》与《儒林外史》"。带着这份期待拜读之后,笔者却陷入困惑:一部万余字的短篇如何承载起与两部文学经典等量齐观的艺术重量?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篇作品暴露出的创作问题,折射出当代文学批评的某种异化倾向。
一、文学评价的 "通胀" 与贬值
研讨会现场 "天才之作"" 里程碑式突破 "等溢美之词的堆砌,让人想起经济学中的" 通货膨胀 "现象。当批评家习惯性地将" 史诗 ""经典" 等重量级概念当作修辞工具,文学评价体系的公信力便面临消解风险。《表弟宁赛叶》作为短篇作品,在叙事容量、人物塑造等方面本就存在天然局限,将其与钱钟书、吴敬梓的长篇巨著相提并论,不仅是对经典的轻慢,更是对短篇小说文体特征的无视。这种 "超限评价" 折射出当下文学批评的某种症候:在资本与流量裹挟下,严肃的审美判断让位于商业性的话语狂欢。
二、历史真实的 "错位" 与消解
小说中 "八十年代初乡村小学购置电脑" 的情节引发热议,尽管作者事后解释为笔误,但这一细节暴露出的问题值得警惕。在物质匮乏的改革开放初期,即便城市学校配备电脑也是稀罕之事,遑论偏远乡村。这种对历史语境的陌生化处理,不仅消解了作品的真实感,更暴露了作家对时代细节的敷衍态度。当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异化为对历史真实的随意篡改,文学作品的社会认知价值便面临严峻挑战。在数字时代重提 "深入生活",并非要求作家做机械的历史复刻,而是强调对时代肌理的深刻把握。
三、语言美学的 "粗鄙化" 陷阱
莫言早期作品中鲜活的民间语言曾令人耳目一新,但在《表弟宁赛叶》中,这种语言优势似乎正在消退。大量口语化表达未经提炼,人物对话缺乏文学性锤炼,某些场景的描写甚至显得粗疏草率。这种语言层面的 "粗鄙化" 倾向,与先锋文学时期对语言形式的极致探索形成鲜明对比。当作家陷入创作惯性,语言便可能沦为叙事的简单载体,失去其独立的审美价值。这提醒我们:文学创作的核心永远在于语言的精进与突破。
莫言新作引发的争议,本质上是文学理想与现实功利的碰撞。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作家如何保持创作定力,批评家如何坚守价值判断,成为摆在中国文坛面前的共同课题。真正的文学经典,从来不是研讨会捧出来的,而是在时间长河中接受读者检验的结果。唯有回归文学本体,重建批评的公信力,才能让中国文学在喧嚣中找到真正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好吧小嘿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817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