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北乡村里的三片瓦临时土地庙 作者:枫声 城镇有城隍,乡村有土地。作为道教系统里职位最低的神,土地混迹于乡村,是乡里人间最为亲民的神祇。 邳北人没有“社日”,当然也就无所谓“社戏”,邳北人想起土地神,只是亲人离世,不得不围着土地庙转圈的那几日。 乡村里,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一座土地庙。这些土地庙大都处在庄子的西南位置,与村庄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邳北人很少把“土地庙”称之为“土地庙”,而是称之为“土庙子”。个人感觉里,“土庙子”这称谓,多多少少含有一些对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的不敬和轻视。 邳北乡村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土地庙——位置偏僻、周边荒凉不说,“庙宇”也矮小简陋寒碜——好一点的,墙面有瓷片,顶盖有琉璃瓦,甚至有飞檐,但大都看起来脏兮兮的;差一点的,一圈水泥矮墙围着一个土堆;再差一点的,就是一个略略高于地面的小土丘。很少有土地庙的标志和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塑像或牌位。 只有一堆土的土地庙已经够简单的了,但还有比这更简单的存在—— 三片瓦、小半根秫秸、一方写有“土地之神位”的火纸建成的“三片瓦临时土地庙”。这种临时搭建的土地庙是不得已出现的存在—— 家里有殡事,必须要“点汤”(铁富这片也有叫“点丧”的),“点汤”必须要到土地庙。浩浩荡荡披白披蓝披红的“点汤”队伍出得家门,一路缓行一路“泼汤”到土地庙,先是在土地庙前烧纸钱、泼汤,再围着土地庙转三圈、磕头,最后换一条路缓缓返家。整个殡事期间,这样的“点汤”仪式要进行三次或五次——夫妇亡故一人的,点三遍;夫妇俩都己亡故的,点五遍。 如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村庄里已经没有了土地庙的存在,而村庄里有了殡事又免不了“点汤”的仪式过场,三片瓦临时土地庙就应运而生了。 三片瓦临时土地庙的存在其实很有些尴尬。首先,它不能放在庄子里,也不能离人家太近,所以,它常常被“搭建”在三岔或四岔路口的哪一侧路边。其次,它往往被“搭建”得很随意——两片瓦一靠,一片瓦盖顶,而且瓦都是陈年旧瓦,上面挂着蛛网、草屑和干枯苔藓,甚至还有鸡屎鸟粪的痕迹。怎么看都觉得很有些可笑和怪异。再者,殡事一结束,三片瓦临时土地庙立马就完成了它的使命,而且不是被收起瓦片、撤掉了事,而是就地三脚廹(pǎi,“踹”的意思)毁。 就以上三点来看,“三片瓦临时土地庙”的土地公和土地婆应该是游方乡间的最好心最好脾气的神祇——不在乎人们所给的待遇,不在乎人们事毕毫无顾惜的摒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