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节过成假 作者:冯遵慧
节日,原本是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时间节点,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它们或是为了纪念重要的历史事件,或是为了传承古老的文化传统,亦或是为了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我国的节日,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春节,这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代表着团圆、喜庆和新的开始。在春节期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浓浓的年味弥漫在每一个角落。这种团聚和欢乐的氛围,让人们在忙碌的一年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归属。
对于家长来说,利用过节之际,对孩子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是十分难得的机会。然而,如今的节日却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味道。很多人将节日仅仅视为一个可以休息、娱乐和消费的假期,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在春节,人们不再热衷于亲手准备年夜饭,而是选择去饭店订餐;拜年也不再是面对面的真诚交流,而是变成了简单的短信群发或微信祝福。原本充满仪式感和亲情温暖的节日,变得越来越形式化,商业化,甚至庸俗化。而节日文化,几乎荡然无存,例如,有那么多中学毕业生,甚至大学毕业生,区分不开春联的上下联。在孩子们的心目中,过春节往往只需要做三件事——玩手机、吃美食、收红包。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不无关系。人们平日里忙于工作和生活,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感受节日的氛围。当节日来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一种轻松、便捷的方式来度过,而忽略了节日的本质意义。此外,商业的过度介入也使得节日变得功利化。商家们为了追求利润,大肆宣传节日消费,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引导人们将节日与购物、消费划等号。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人们很容易陷入消费的漩涡,而忘记了节日的初衷,把节过成了假。
把节过成假,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更是对我们自身精神世界的一种伤害。节日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当我们抛弃了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就失去了与历史和传统的联系,失去了那份深深植根于民族血脉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过于注重物质享受和表面形式的节日,无法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内心满足和精神愉悦。相反,它只会让我们在短暂的狂欢后,陷入更深的空虚和迷茫。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把节过成假呢?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节日的意义,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的节日习俗,我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节日所蕴含的价值和情感。比如端午节,我们可以亲自参与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中秋节,我们可以与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品味团圆的美好。最切实可行的是,指导孩子们阅读一些与节日有关的优美诗文、人文故事。这样,既能浓厚节日的文化氛围,又能增加孩子的知识储备,培养孩子的高雅情趣。
其次,我们要摒弃功利化的过节方式,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和应酬。节日不是用来炫耀和攀比的,而是用来与亲人、朋友分享快乐和温暖的时刻。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简单而有意义的活动,如一起做一顿丰盛的家宴、进行一次户外郊游、或者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还能让我们在付出和奉献中体会到节日的真正意义。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节日氛围。政府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宣传,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媒体要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传播正能量,倡导健康、文明的过节方式;学校和家庭要重视对下一代的节日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节日观念。
总之,节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是我们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滋养。让我们不要把节过成假,而是用心去感受,用爱去传承,让每一个节日都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生动见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岁月的流转中,坚守那份属于我们的精神家园,让节日的光芒永远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
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以真诚和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节日,让节日的文化内涵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节日重新焕发出其应有的魅力和光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温暖和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