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邳州民间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3839549 发表于 2019-3-8 10:5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3839549
2019-3-8 10:51:40 4766 0 看楼主
民间故事浅探刘锋 的工作室邳州民间故事
  邳州民间故事浅探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邳州卷》[①]里辑录的主要民间故事,对邳州民间故事的魅力、特色以及价值进行分析、探寻,增加对邳州民间故事普遍的认识,传承邳州民间文化。
  关键词:邳州民间故事 魅力 特色 价值
  邳州,古称“下邳”。地处江苏北部,位于苏鲁交界。陇海铁路横贯东西,京杭运河纵穿南北。东近海滨城市连云港,西邻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境内土地肥沃、山川毓秀、物阜民淳,文物鼎盛,人才辈出,代不乏人。
  在悠久的历史和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劳动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的故事、歌谣和谚语。其中,民间故事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成为邳州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邳州民间故事概述。
  邳州民间故事篇目繁多。据县志记载“至1987年7月,共采集民间故事1484篇,其中神话74篇,传说464篇其他故事697篇。”[②]后来经过民间文艺工作者的采集、编著越来越有规模。《邳县民间文学集成》收录民间故事230篇。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邳州卷》中,重点辑录民间故事包括神话10篇、传说56篇、故事73篇、笑话12篇,共计151篇。此外还有列出篇目的50多篇和没有列出篇目的约有100多篇。
  邳州民间故事不仅篇目多,而且类型几乎涵盖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各种类型。有动物世界、神幻奇境、神奇婚姻、英雄传奇、人间百态等各种类型。同时,邳州民间故事的“母题”丰富,既有单一母题形成的故事,而且还有多个母题按照一定序列构成的复合故事。
  最为典型的邳州山水故事当数《艾山》。
  艾山是邳州最大的山,有关它的传说在邳州也是最多。什么金磨金马驹啦,什么金瓜金钥匙啦,拉扯起来,真跟卖泥盆似的,一套又一套,摆不尽说不完。
  相传,邳州这个地方原来是一马平川,没有一个山疙瘩。沂水汤汤,泗水滔滔,美景赛江南。有个仙人见这个地方水土好,便想从山西喜鹊窝迁移一些人口到这来安家。有水没有山,江山少半边,喜鹊窝人不肯来。这仙人就对躲在地底下睡觉的两座石山说:“限你们明晨卯时都长出来,一南一北,犄角相峙。谁长得快,长得高,我就送谁金磨金马驹,碾金豆子!”
  这两座睡山听从仙令,破土而出,使劲往上长。北面的那座山刚长到丈把高的时候,有个大嫂夜里起来小便,在山头上撒了一泡尿,那山占了臊气,就再也长不高了,这就是现在的土山,当年关公曾在此屯兵,与曹操签订过“降汉不降曹”的“土山三约”。
  南面的那座山仍然继续往上蹿,夜交子时,它就长得摩天了,直顶的老天“咯吱咯吱”响。玉皇大帝怕它再长顶塌了天,忙唤大力神拿把大锯来,拦腰将它锯断了,所以这座山便叫“锯山”,因为它在邳州最高最大,又称“�山”。
  �山被锯掉的那半截,倒落在地上摔了七八十瓣儿,又变成了七八十座小山:唐山、黄山、二龙山,望山、毛山、斗篷山,花山、杏山、十步山,白山、黑山、扒头山,剑山、炮山、禹王山,车夫山、倚宿山、熊耳山,还有金苗山、银苗山、九顶莲花山……从此,邳州这地方有水也有山了。不久山西喜鹊窝人也迁到这里来安家了。如果问问邳州当地人,老家在哪里?不管姓什么,他们都会回答:“喜鹊窝”!再看看邳州人的小趾盖上还裂开一个小瓣儿呢,那是当年跑路磨劈的。
  �山因为长得又高又快,得到了仙人送的金磨金马驹,成了邳州的一座宝山。金马驹拉着金磨呼呼转,那金豆子成天价呼呼往下淌。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山底下藏满了金豆子,用车装不了,用船载不完。由于山底下金子多,火气盛,山上栽树长不粗,种谷不打粮,只有山芋南瓜有收成,那都是秧秧货,不顶硬!老百姓守着金山饿肚子,却没有想到开山取金子。
  十年,百年,千年过去了,那仙人又路过邳州,看这�山周围一片荒凉,觉得奇怪。他步下云头,来到山南坡,见到一个看瓜的老汉正在地头打盹,便上前问道:“老人家,�山这地方收成咋样?”
  这看瓜老汉姓花,是个实诚人,有啥说啥:“俺这地方水土硬,干旱不打粮呀!庄户人地碗里,年年都是‘七个月的白芋,三个月的南瓜,两个月的粮食一小把’。你看,俺种的这一亩山地南瓜,秧子拖得怪长,就是光开谎花不打纽。地当央这棵瓜秧耷拉着一个瓜纽,只有皮棰大,还是个歪把子!”
  仙人说:“这歪把子瓜有什么不好,说不定它还是一个宝瓜呢?”
  “什么宝不宝的,俺摘回家去做饭,一个人还吃不饱呢?”花老汉说着便要去摘那歪把子瓜。
  “摘不得,摘不得!等这瓜长到一百天的时候,瓜熟蒂落,你扛着它围着这山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山门就开了。山里面到处滚着金豆子,你进去抓两把来,也够你一辈子吃用了。”
  听说山里有金豆子,花老汉高兴地笑了,醒来原来是一场梦。他暗想:这真日鬼了,怎么大白天会梦到金磨金马驹呢?有枣无枣打一竿,俺就让这歪把子长到一百天吧!
  花老汉在这南瓜地头搭了个“驴夹板子”小屋,吃住在那里守护着。早晨浇水,中午除草,晚上捉虫,每天从早到晚为这一个南瓜忙活着。可是这瓜一天不见长,两天不见大,快长三个月了,还是只有皮棰那么大!
  过了九九八十一天,这只南瓜开始见长了,一天一个样。瓜身变长了,瓜腰变粗了,瓜皮也渐渐由青变黄了。花老汉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心话:如果用这歪把子真能打开山门找到金马驹子的话,我就叫这金马驹一天到晚不卸套,碾出三石三斗三升金豆子来,让俺这山里人子孙八代都使不清,用不完。
  到了九十九天,这棵南瓜的藤枯了,叶也蔫了,瓜皮也好像涂了一层金子,黄灿灿,亮闪闪,照得人眼花。花老汉看这瓜也不能再长了,怕放在地里被人偷去,便摘下来放在床底下,打算第二天扛它去开山门。心里有事夜里睡不着,花老汉躺在床上,思来想去,总觉得用这歪把子南瓜去开山,有点太玄乎,心话:明天我要是在大白天扛着瓜围着山乱转,又找不到山门,别人不笑话吗?不如趁这夜里没有人,先扛它围着这山转几圈试试看。如果山门真的开了,俺明早就去招呼大家进山来拾金豆子!
  想到这里,花老汉一骨碌爬将起来,扛着歪把子南瓜,围着这�山转来了。左转三圈,山里没有动静;右转三圈,也没有找到山门。花老汉跑颠累了,就生气地把这南瓜往山脚下猛地一摔,坐下来直喘粗气。谁知,这歪把子南瓜一沾山,那�山便“轰隆”一声裂开了一个大口子!花老汉伸头往里一瞅:这里面全是金豆子,金光闪耀,把半天空都映得金黄。花老汉急三步跑进去,抓一把又忙放下,想找个口袋多装一些背回去。这时,只觉得耳朵痒痒,正好前面有个金耳挖子,他便弯腰拣了起来。转眼再看,不好!那山门正“吱扭吱扭”地往一块合呢,要不赶快跑出去,将会被关在山里头。花老汉拔腿就往外跑,前脚出,后脚抬,那山门便“咣当”一声关上了。他还想再回头去找那歪把子南瓜,早就不见影了。
  鸡叫了,天亮了,那仙人又来到花老汉的瓜地,一看歪把子南瓜早被摘掉了,便连声说:“可惜,可惜!”原来这歪把子南瓜就是开山的钥匙,只要长足一百天,,用它开山门,随到随开。九十九天呢,嫩了一点,山门只能开一会儿。
  花老汉听了,也不后悔。他说:“人心不能太渴,俺丢了一个歪把子南瓜,拣来一个金耳挖子,也值!”
  最为典型的智慧人物当数周七猴子。他的故事在邳州可以说是信口道来,像《侃爷》、《栽蒜》、《打酒》、《是树一棵不卖》、《买罐鼻》、《一百天“自”死》等故事篇篇脍炙人口,让人回味无穷。
  众多邳州民间故事,是邳州人民的灵魂,她广泛而又深刻地触及邳州人民的生活和心灵,成为人们文化生长的土壤和灵魂的栖息地。
  二、邳州民间故事的特色。
  首先,邳州民间故事具有民间故事的普遍特点。
  “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中,每个母题都是非常固定的,同时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母题链,即整个民间故事,又是相对地不稳定的。”[③]邳州民间故事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邳州卷》中,单是“艾山”这样的一个母题,就幻化出《端午煮鸡蛋》、《神艾》、《聚仙台》等故事。像其他的母题,比如说:“狼外婆”,比如说“狗耕田”,“蛇狼”等母题形成的故事就更是变化很大,但是母题的变化基本上没有。这样也就形成了众多的故事采用了相同的母题。母题的不同组合也产生了大量的民间故事,使得民间故事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显示了母题构成故事的强大生命生命力。
  其次,邳州民间故事有自己独有的特色。
  独有的特色首先体现在方言俗语的使用。
  翻开《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邳州卷》,熟悉的邳州方言让人倍感亲切,我觉得这才是“民间”的这正含义。比如“打树老柯巴”、“撑子”、“一锅摸勺子”、“不管乎”“气劈了”、“手扶子”、“没有一个豆”……这些方言的使用,使得这些故事在邳州老百姓的心里就能刻下深深地烙印,当别的地方人们读起来费劲的时候,熟悉邳州的人读起来却能从中感受到快乐和智慧。
  故事中大量的民谚、歌谣的运用也使得邳州民间故事独具特色。比如:“金碗、玉碗不如咱庄户人的泥碗”、“湿冷还好忍,干冷冻死人”、“亲不亲,家乡人”、“刁槽骡子怕鞭梢”等民谚用最简洁的话表达了丰富的内容,给人深刻的教育。故事中的民谣也为故事增添了许多色彩,让人听起来感到悦耳和赏心。比如在故事《面子床》中鲁班留下的歌谣:“鲁班下南洋,特做一张床;九月生三子,个个状元郎。”再比如故事《神剪》中的“能铰龙,能铰凤,能铰老鼠去打洞;能铰山,能铰水,能铰鸭子扁扁嘴;能铰兔能铰鹅,能鲤铰鱼戏天河……”;再比如“一声哭得鸟儿哑,一声哭得鱼不欢。一声哭得黄叶落,一声哭来南飞燕”。这些语言具有音韵美,是邳州民间故事的一个特色。
  独有特色还体现在在邳州的民间故事中山水传说占有重要的位置,密切展示了邳州人们的生活。
  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邳州卷》关于山水传说就有24个,在另外的故事中涉及山水名称由来的情节也很多,几乎邳州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传说。。从这些古老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邳州的劳动人民对自己生存的栖息地具有怎样的热爱和美好的期待。《�山》里的“金豆子”,《艾山》里的五龙沟,《望母山》中的善良母子俩……每一个故事都让人荡气回肠,对邳州每一寸土地都包含着浓浓深情。
  很多故事以农民的生活为背景,充满着清新、质朴、自然地气息,具有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邳州卷》中的“故事”这一块的73个故事,都是发生在当时、当地的事情。大多数就是发生在财主和长工;官吏和老百姓;邻里之间平常的小事,就是那个时候的图景的真实显现,在故事中能够找到当时人们生活的痕迹,比如最具特色的“邳州阿凡提”------周七猴子的故事就有28篇,以一个人的故事描述了一个地方一段时间的具体生活。在这样的故事里,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颂扬,对假丑恶的鞭挞,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就像刘守华教授所叙述的那样:“民间故事不论采取神秘幻想形式还是采取诙谐写实形式,它们关注的核心,始终是民众在广阔时空背景上无法抑制的创造美好生活的潜力和需求,这是民间创作的现实主义也是民间创作的浪漫主义。民间故事作为艺苑中一朵盛开不败的奇花,其奥秘就在于此。”[④]邳州的民间故事也是根植于广阔的邳州大地和质朴的劳动群众之中的。
  三、邳州民间民间故事的魅力。
  邳州民间故事能够一直流传下来,滋养一代又一代的邳州人,让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美好。那么,它独特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魅力来自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口头性”是民间故事的主要特征之一。所谓的口头性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口头传承并有相应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⑤]在邳州,很多故事都是通过一代代人“讲呱(guǎ)”而流传下来的。因为在邳州的封建时代和旧社会,大多数劳动人们是没有机会上学和识字的,就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叫我唱歌我就唱,叫我写字我不行。”[⑥]但是他们有的是智慧和丰富的语言,一个个故事就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断被丰满,独具特色,从而植入人们的心田,成为生长的养料。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邳州卷》中,讲述者不识字的是47人,占据151个故事约有三分之一,具有初中文化以上的只有四五个人。可以说如果不是口耳相传的传播形式,我们不会看到这么多的优秀的民间故事的。
  “口头性”的另一个魅力在于:“民间故事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可以根据现场情境和听者的反应编造、修改其内容和说法。”[⑦]这样民间故事在讲述的时候,就有很大的灵活性,对于讲述的人来说,可以添油加醋使得故事更加精彩,对于听者来说,可以不断加入自己的想象,丰富听到的内容。这样就形成了故事的不同的版本。比如说:同是“懒婆娘用两个面饼,一个给孩子垫腚,一个喂狗”这一个母题,在故事《雪和冰雹怎么来的》中就安在对“观音菩萨”说;在故事《骆马湖》中就变成对“玉皇大帝”说,但是在听故事的时候,谁也没有真正计较到底是对谁说的,都觉得比较合适。这使得民间故事具有了最为广阔的生存空间,获得蓬勃的生命力。正像一位学者说的那样:“口头讲说的民间故事,不仅是民众最喜爱的一种文化娱乐,在旧时代甚至是许多人终身难离的伴侣”。[⑧]
  其次,魅力来自典型人物的塑造。在童庆炳老师主编的《文学概论》一书中,对文学典型的描述:“文学典型作为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一种范型模式,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它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⑨]邳州民间故事中的形象也像这样,描述无不带有典型性。
  民间故事中的主人公,经过不断的加工和丰满,一个个从故事中呼之欲出。聪明智慧的周七猴子,顽强不屈的栗大章;贪婪无耻的财主,贪污腐败的官吏;富有情意的神仙,为非作歹的妖孽……只要听说一遍,就能够在头脑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因为这些形象以人的生命形式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具有艺术的真实、合乎人们的理想,成为独特的“这一个。”这些民间故事中塑造的典型形象,以独特的审美效果展示了自己的艺术魅力。大多数是为了追求自由和美好,做出了不屈的反抗,和封建的势力、礼教进行顽强地斗争,颠覆了束缚人的等级制度。这些形象散发出来的人性美和古代劳动人民以及现代人们心理需求的一种天然的契合。
  最后,魅力来源于奇特的想象。邳州民间故事充满了神奇的虚幻色彩,拥有奇特的想象。采取巧妙地虚构方式来编织故事。
  比如说关于创世纪的一则故事《人是从哪儿来的》,在拥有一般民间故事的情节之外,还虚构了人祖女娲扫泥人,给小泥人安上生殖器官等虚构的环节,使得故事充满离奇的色彩。
  关于八仙的传说故事《聚仙台》、《铁拐李的腿是怎么瘸的》、《艾山》;关于神仙奇人、鬼怪灵异的故事《牛郎织女的后代》、《镇宅石》等等。这些故事都有充满了大胆的想象。
  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些想象很合乎情理,总的说来是和邳州人们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就像是刘守华教授所说的那样:“故事中神奇的幻想是由人们对现实苦难的抗议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激发而成,并非完全脱离实际的想入非非。”[⑩]所以,尽管想象奇特,但是丝毫不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四、邳州民间故事对于城乡文化发展的价值。
  民间故事对于当地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我的观点,邳州的民间故事除了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之外,对邳州城乡文化的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在近一段时间,邳州文化变化最大的当属“艾山文化”。依托古老的故事,艾山融合了原来的有关艾山的传说和铁佛寺的传说,把艾山造成风景优美,文化底蕴丰厚的九龙区旅游胜地,现在九龙山风景区,万亩桃园和如意湖自然风光秀美;如意大道与九龙佛塔佛文化底蕴深厚;铁佛寺及华严寺晨钟暮鼓绕梁;张良受书和徐庶归隐传说名垂千古。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艾山九龙集奇山秀水与禅庭胜地于一身;融沧桑古韵与灿烂民俗为一体,是方圆数百里人们求福祈愿的佛教圣地、寻幽探胜的心灵家园。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文人墨客相聚艾山,寻古论今,挥洒人生真情。每逢庙会,更是商贾云集,无限繁华。这就是古老的民间故事滋润的结果。
  “宿羊山高级中学”新校区,在选择校址时候也是因为古老的民间故事的文化引领,而坐落在被称为“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瑞香寺旧址之上,并且融合了双眼井和巡抚井这样的民间文化在里面,从而就有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意思,也是人们对莘莘学子的美好祝福吧。
  纵观邳州城乡,最近发展发展比较好的,无不是在民间故事之中找到生长点的,这就是邳州民间故事对城乡文化变化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邳州民间故事是邳州祖先创造的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邳州文化和邳州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她必将得到传承,发扬光大。
  注释
  [①] 周伯之 殷延明 殷召义:《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邳州卷》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年6月版 本文所选的故事例子、内容均选自该书。
  [②] 张冠星,王朝堂:《邳县志》 中华书局 1995年 第599页
  [③] 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11页
  [④] 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65页
  [⑤] 黄涛: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6第一版 第26页
  [⑥] 黄涛: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6第一版 第28页
  [⑦] 黄涛: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6第一版 第26页
  [⑧]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1页
  [⑨] 童庆炳:《文学概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4月版 第192页
  [⑩] 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44页
  参考文献:
  1、周伯之殷延明 殷召义:《中国民间故事全书 江苏·邳州卷》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6月版
  2、张冠星,王朝堂:《邳县志》 中华书局 1995年
  3、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6第一版
  4、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5、刘守华:《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3839549 当前离线
新手上路

查看:4766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