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屈绍金:红歌唱响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123457092 发表于 2019-11-30 07:0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123457092
2019-11-30 07:04:08 3269 0 看楼主
红歌唱响中国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屈绍金







激情洋溢的歌曲,具有让人反复吟咏,百唱不厌的魅力;优美的歌声,能给人带来愉快;健康的歌声,能使人受到教育;雄壮的歌声,能使人得到鼓舞……追随红色足迹,红歌唤起了红色记忆。
历史不会忘记,在五、六十年以前,一首首高亢嘹亮、激动人心的旋律,在中国人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如《东方红》、《国际歌》、《志愿军战歌队》、《义勇军进行曲》(国歌)、《歌唱祖国》、《洪湖水,浪打浪》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些歌曲响彻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极大的抒发了中国人民的豪情,有力地鼓舞了中国人英勇作战的斗志,不断地唤起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而今,这些歌曲穿越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听起来依然给人以欢欣、给人以力量。它不仅使老一辈人产生美好的回忆,获得春回大地的欣喜,还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激励他们不断的开拓进取,奋发向上。因为这些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艺术之美,在于给人以美的享受,一首激情洋溢的歌曲,可以使人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令人产生一种不可言状的美感,并以此净化人的心灵。
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把从1979年以来搜集整理的部分红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传递给大家,以飨读者。
《国际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民!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这首著名的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是法国工人欧仁·鲍狄埃(1816—1887),1816年10月4日生于巴黎。他创作这首歌的时候才14岁。这首歌的名字叫做《自由万岁!》1848年,他作为一个街垒斗士参加了工人反对资产阶级的伟大战斗。
鲍狄埃,出生于贫穷家庭。在整个一生中,他一直是一个穷人,一个无产者。他起先靠包装箱子,后来靠绘制印花布图样来维持生活。
从1840年起,他就用自己的战斗歌曲来反映法国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巨大事变,唤醒落后的人民觉悟,号召工人团结一致,鞭笞了法国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府。
在伟大的巴黎公社(1871年)时期,鲍狄埃被选为公社委员。在3600张选票中,有3352票是选他的。他参与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府——公社的一切措施。
公社失败后,鲍狄埃被迫逃到了英国和美国。著名的《国际歌》就是他在1871年6月,也可以说,是在5月的流血失败之后的第二天写成的……。公社被镇压了,但是鲍狄埃的《国际歌》,却把他的思想传遍了全世界。
1876年在流亡中,鲍狄埃写了一首长诗“美国工人致法国工人”。
在这首长诗中,他描绘了在资本主义压迫下的工人生活,描绘了他们的贫困,他们的苦役劳动,他们遭受的剥削,以及他们对于自己的事业未来的胜利所抱的坚强信念。
公社失败后以后9年,鲍狄埃才回到法国,回国后立即参加了工人党。1884年,他的第一卷诗集出版了。1887年第二卷出版了,题名为《革命歌集》。
这位工人诗人的其他一些歌,是在他死后才出版的。
1887年11月8日,巴黎工人把欧仁·鲍狄埃的骨灰送到拉雪兹神父墓地,在那里埋葬着被枪杀的公社社员。无数的人群参加了这次没有宗教仪式的葬礼。四面八方都在高呼:“鲍狄埃,万岁!”
《国际歌》正如伟大导师列宁所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每当旭日初升的时候,《国际歌》雄伟庄严的革命旋律,就随着红色电波,飞山越海,穿渡重洋,回旋在太空,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为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英勇奋斗。
让《国际歌》响彻云霄,震撼全球!
“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问世
每当国旗升起,国歌响起,那震撼人心的乐曲令人精神振奋,不由得使人回想起《义勇军进行曲》的问世的往事。
这支曲子是音乐家聂耳,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不朽的名作。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聂耳,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1930年7月10日,随一位纸烟商从昆明来到上海,当时18岁。曾先后在“明月歌舞剧社”、“联华影片公司”、一厂和二厂、外商百代唱片公司任职。以后加入反帝大同盟,积极参加左翼文艺工作。
1932年,经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开始了创作生涯,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共创作四十首进步电影和戏剧的插曲与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他的代表作。
《风云儿女》是由田汉创作,夏衍改编,宣传抗日的影片。田汉在1935年被捕前,把《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写在一张香烟锡纸衬底上。歌词是散文形式的新体,词句参差不齐。当聂耳接受任务后,以极大的热忱,夜以继日的思索与吟唱,将它谱写成由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组成的自由体乐段。结尾时再三强调“前进”二字。音乐上突出,勇往直前的动力,全曲精神昂扬,首尾呼应,达成完美的统一。
在创作过程中,由于聂耳不分昼夜的工作,扰得楼下房东太太上楼责骂他一顿。当影片正在赶拍的,一天清晨,聂耳拿着乐谱叫醒了睡梦中的导演说:“好啦,好啦,好啦!《义勇军进行曲》谱好啦!”说完随即在书桌上一边打拍子一边唱,一连唱了几遍然后稍作修改,两人一起又唱了一遍。起句与末尾,比原先的更为激昂强烈,鼓舞人心。
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在电影《风云儿女》的开头、结尾及主角辛白华所作的《万里长城》长诗最后一节中出现,突出了电影主题的意义。1935年5月,,《风云儿女》与观众见面后,立即在上海广为流传。以后《电通画报》刊登了歌曲的歌谱,还灌了唱片。通过华侨的传播,吟唱于海外。这是一首雄伟的歌——是铁蹄下的反抗歌!悲壮、哀愁、轻松、明朗,使你喜、使你悲、使你感奋、使你知道对祖国的责任。一时间成为动员全民抗战的时代号角。然而我们的革命作曲家聂耳于同年7月17日,在日本藤沢市鹊沼海边游泳时不幸遇难。
最响亮的歌是《东方红》
最伟大的领袖是毛泽东,最响亮的歌是《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毛泽东……”
雄伟壮丽的旋律,简练明确的音乐语言,激情磅礴的气势,犹如大海的怒涛,长空的雷电,呼啸奔腾,激情磅礴的气势,犹如大海的怒涛,长空的雷电,呼啸奔腾,摧枯拉朽,震撼大地,震撼世界,震撼每个人的心灵。随着嘹亮的歌声,夜幕隐退了,黑暗过去了,太阳出山了,大地苏醒了,革命胜利了。
这歌声,越过巍巍山岳,渡过滔滔的江河,跨过莽莽的原野,飞过重重的海洋,传遍天涯海角,回荡太空,响彻云霄。
这是最新最美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颂歌,这是世界革命人民的心声,我们时代的最强音,这是战斗的鼓点,前进的号角,胜利的召唤。
《东方红》诞生在我们的祖国和民族灾难深重的1942年。当时正是法西斯强盗肆意暴戾,不可一世的黑暗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们的大片河山。国内外反共势力空前嚣张,但是我们度过了困难。毛主席领导的中国解放区,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却呈现着一片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光明景象。对解放了的陕甘宁边区的人民满怀翻身做主的喜悦,对于伟大领袖毛主席,有多少热爱、信仰、崇拜、忠诚的革命感情要倾诉啊!
陕北葭县张家庄有个贫苦农民李有源(1903-1955),他是千万个当家作主的劳动人民中的一个,这个山沟里的放羊娃,挑大粪的受苦人,亲眼目睹了陕甘宁边区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亲身经历了黑暗和光明两个不同的世界,是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庄稼人有勤劳、淳朴的性格,真挚热烈的感情,隐藏在心底里的强烈翻身感,使他利用“念了一冬天书”,以及“旁听”来的文化知识,唱出了一首首歌颂毛主席的革命歌曲。
1942年的一个冬天早晨,李有源精神饱满的向葭县城的方向走去。当他登上一个山坡,眼前好像突然一亮:夜色消失在深蓝色的天幕里,一轮红日冉冉从东方升起,照得他红光满面,心里暖洋洋的,大地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气,栖息在山沟里的鸟群,也迎着朝阳,展翅翱翔……这时,多彩的生活,深厚的感情使他产生丰富的联想,一个光辉思想在他脑海里跳动着。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不正如这初升的太阳,驱黑暗,祛魔鬼,使人民获得了生存的权利,给中国指明了出路,给世界带来了光明?是的,毛主席就是人民心中的红太阳,就是人民的大救星。这种强烈的无产阶级感情,激动得他热血沸腾,脚步迈得更轻快了,肩上挑着的木桶也前后飞舞起来。他哼着唱着,一个个饱含激情的字眼倾斜而出: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来了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
这就是革命人民引吭高歌的《东方红》。
由于《东方红》亲切的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对党对毛主席的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所以经过秧歌队的演唱,很快在葭县附近农村和部队流传开来。1944年春天,张家庄附近70多人向延安移居,一路唱过米脂、绥德直到延安,《东方红》在根据地人民中间流传着。后来又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断丰富和记录整理,《东方红》成了千古传颂的歌,鼓舞着人民不断前进,不断革命的伟大颂歌。
《东方红》唱出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
记《志愿军战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这熟悉的旋律,就像我们脑海中立刻会浮现的“一队队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打着背包,向朝鲜前线开拨的画面一样……”。音乐的魅力穿越时空,今天我们唱起这首歌依然获得无穷的力量。60多年来,传唱不衰的歌曲,却是一位不在朝鲜前线的文艺工作者,在20多分钟内创作出来的。
这首《志愿军战歌》的曲作者是周巍峙老人。他告诉我们现在我国都解放了,可没想到美国人竟然将炸弹扔到了安东(今丹东),还炸毁了鸭绿江大桥,将战火烧过了三八线。这真是旧愁新恨啁!周老说到这里,目光很坚毅,“我们要积极的参加各种抗美活动。抗击侵略是义无反顾的”,《志愿军战歌》就是在此产生的,而且只用了20多分钟。
周老仍清晰的记得:“1950年1月26日上午,他与马燕祥副局长一起到了艺术局局长田汉家,向他汇报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的筹备情况。这时,当时《人民日报》上刊登一篇《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位战士的谈话》,标题下面有一段很简短但很有气势的誓词——这就是《志愿军战歌》中的歌词,吸引了他的视线。看着这誓词,眼前仿佛出现了许多熟悉的战士身影……这时,一个个音符从心里、从手中蹦出来。自然形成却又富有音乐结构。于是,就在他们谈话当儿,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内,一首激昂振奋的进行曲在他笔下流畅的诞生了。当初谱曲时,只是一种责任感在驱动,并没有去想它怎么流传。现在该歌曲的原稿存放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内。用20多分钟写出来的歌曲,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它一直传唱到今天,但这绝不是简单的20多分钟,这是几十年军队生活的体验,对军人和祖国的朴素感情和对音乐的极高修养的综合体现。当年,冼星海创作的一曲《黄河》用了不到7天时间,听上去也是那样的美妙感人。这需要思想准备、感情准备、生活准备和音乐准备。
这首歌曲在《人民日报》发表后,被迅速传唱,至今不衰。但当时曲子写出来了,却还有两个问题:一是没有歌曲名,二是没有词作者。周巍峙就起名叫《打败美帝野心狼》后来发表时被改成《打败美国野心狼》。由于这是一首在战士中很流行的誓词,报上没登词作者。等到1953年,该歌曲得奖了才知道作者是麻扶摇。他是某炮兵团指导员。将战士的誓词集中写成的。从1950年到1995年,这一首歌曲的词作者隔了45年后才第一次见面。周老说:“当时有个志愿军老战士写信给我,他在信中说,‘麻扶摇住在石家庄的干休所,’我们这才见了面。麻扶摇是山东人,个子很高,很健谈。”
《歌唱祖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从五十年代到今,这首《歌唱祖国》响彻祖国的大江南北,响彻世界上华人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旋律高亢激昂,以形象的语言,开阔雄伟的音调,表现我国亿万人民以无比自豪的气魄,歌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革命豪情。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震撼着亿万人民的心弦。它的词曲作者,就是著名音乐家——王梓。
《歌唱祖国》,是王梓的代表作。翻开他的音乐专辑,一幅幅非凡的创作画面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当时担任天津音工团团长的王梓,就立志要写一首歌颂祖国的歌曲,把人民热爱新中国的情感表达出来。1950年国庆节前期,他来到北京,看到天安门广场上彩旗飘扬,呈现出一派欢乐的节日气氛。这时,他心中升腾起一个强烈的愿望——如果为国庆游行队伍写一首雄壮的进行曲,让大家唱着走过天安门前该有多好啊!王梓的创作灵感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新生活的激情深深的触发了。歌曲的主要旋律立刻在他的心中回荡,使他久久不能平静。
在回天津的火车上,他拿起来纸和笔开始创作。回到天津后,他继续创作,反复修改反复推敲,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首歌的全部词曲创作。中国人民经过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是《歌唱祖国》所表达的最激动人心的主题。在这部作品中,王梓把人民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对新中国未来美好的憧憬与向往,情深意切的表达出来。
1951年,毛主席为王梓签名留念,周总理也多次在群众集会上指挥大家唱这首歌。这首歌在文化部、中国文联举办的建国三十周年群众歌曲评奖中获一等奖。1989年10月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1990年2月,又获四十年来歌曲创作“优秀奖”。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王梓为自己五十年创作生涯所得总结。他把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化作一个个音符,谱写出了一首首时代的颂歌。用他的自己的话来说“这些歌曲是我这个赤子对祖国母亲的最真诚的奉献,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尽一名歌手的职责——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歌剧《洪湖赤卫队》
1959年10月,共和国十年大庆。歌剧《洪湖赤卫队》作为湖北省献礼剧目晋京演出,一炮打响,轰动首都。从此《洪湖赤卫队》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所到之处,观众如云,场场爆滴,创下了连演500场的演出记录。
1960年《洪湖赤卫队》拍成电影,录制的唱片《洪湖水·浪打浪》,唱遍全国大街小巷。著名歌词“为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成为了许多青少年的座右铭,影响整整一代人。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把《白毛女》列为中国歌剧的第一代,《洪湖赤卫队》则是第二代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可以说是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
《洪湖赤卫队》在舞台上是一部成功的歌剧,在银幕上是一部成功的电影。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更主要的是,它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它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能激发革命情感,教育广大观众,是一部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相结合的史诗。《洪湖赤卫队》歌剧中的《洪湖水·浪打浪》、《小曲好唱口难开》、《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等精彩唱段,曾流传海内外,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唱歌曲,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厚爱。观众不仅受到剧中人的高尚气节和英雄品质的感染,更为音乐中的民族、民间旋律而倾倒。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曾深情的说:“我活了65岁,才找到这首革命的抒情歌曲。”
“文革”期间,该剧被封杀停演。1978年湖北省歌舞团又首次复排,连演100多场。1989年再次复排。1993年,该剧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歌剧”。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湖北省歌舞剧院复排大型民族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一曲《洪湖水·浪打浪》传唱不衰,感动过无数人,以其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红遍大江南北。剧中塑造的韩英和刘闯成为我国歌剧艺术人物画廊中的典型形象。其主要唱段脍炙人口,深入人心。2010年,歌剧《洪湖赤卫队》由湖北省委宣传部,在原剧的基础上成功改编二十八集电视剧。
“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啁!
洪湖岸边是呀么是家乡
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仓。
千里野鸭和菱藕,秋收满坂稻谷香。
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
这悠扬的歌声响彻云霄,震撼大地。这歌声和乐声表达了高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净化人们的灵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123457092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3269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