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者型底蕴 文化大视野—读南远景《书画印研究文集》(周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20-1-10 11:1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20-1-10 11:14:57 3187 0 看楼主


与南远景同志相识,是在我侄子周光喜书法作品回乡汇报展开幕上,经侄子介绍而交往。南远景同志与我侄子是老朋友,相交于书画,曾专为我侄子书法作品写过长篇评论。


南远景同志生于20世纪50年代,高中毕业后下乡三年,当过生产队长。1976年入伍,1978年考入宁夏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回归军营,历任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干事、成都军区党委秘书兼组织部副部长、《战旗报》社社长兼总编,陆军大校军衔,专业技术四级、高级编辑。著有《云卜论兵》、《盛事箴言》、《廉政三字经》、《南远景书画研究文集》。

南远景同志大学主攻物理专业,毕业后改行新闻宣传,除在原成都军区《战旗报》社长兼总编岗位上辛勤耕耘外,还曾担任过全军新闻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已有多部著作问世,是一位文理兼资、兵儒交融的记者、诗人和作家,也是一位书画研究领域苦苦探索的评论家。历时20多个春夏秋冬,研究20多位书画家,出版20多万字学术专著。

在于南远景社长交谈中,得知上述经历,叹为观止。笔者也曾有过一段从军宣传工作经历,因此,与南远景总编交流话题倍感亲切,特别是当场赠给我的《书画印研究文集》,如获至宝。文集中一些独到见解,犹如画龙点睛,让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读罢文集,让我最深的感触,是他对书画研究的评论,有着学者型的审美视角。他对一些书画作品发出的评论,不时会在你眼前飘过一阵阵馨香的艺术气息;浏览和品味他的篇篇评论,在你赏心悦目快乐中,一种凝思的学者气质,会在不经意间翩翩而至。

在他的文集中,对书画的探索研究,涉及方方面面的一些理论问题,诸如艺术的真实性、审美性、意境、结构等等,他提出了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书画评论新观念,他的评论敏锐深邃、富有哲理思辩性,不仅显示出他的学者素质,而且展现出他做人做事的思想家品格。这在他评论军旅画家陈江、叶簇林等篇章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也如他在文集后记所说:“我一旦决定写,便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不写则已,写就全身心投入。于是就以一个评论家应有的职业操守深入采访,几乎把采访对象说的每一句话都笔记下来,静静地思考,理清思路,夜以继日,写到自己满意为止。”他对书画作品的评论写作态度以及审美匠心,可见一斑。

美在真实中,真实并不就是美;真实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质,只有独具慧眼的艺术家,才能采掘到真实生活中的底蕴。南远景同志在评论书画家作品时紧紧把握这个要义。如他在评论周光喜书法作品写到:“书法是面向大众的艺术,同时又是面向书家内心的感悟。如何书写表达,是以心灵为向导,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外化。学书如做人,书品与人品的统一,是周光喜书法艺术的重要特征。与人为善、遇事明理,海纳百川、不耻下问,慎独慎行、修身自省的朗朗长者之象,谦谦君子之风全在他的书法艺术中显现。”

以上分析,着意于文化历史含量的大小和高低来评说,尚不足以涵养大文化的概念。《文集》中之所以使用不少大文化的概念,是基于文化具有历史性、连续性和民族性的属性。在我阅读《文集》这方面的审美文化观念后,发现在他的评论审美中,所表现出的文化观念,已突破超越了历史性与民族性的束缚,所以,我姑且把这种突破和超越称之为大文化。书画评论家既要正视历史风雨,又要面对今日明媚阳光,而最终以大文化视野表达,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此,南远景同志是当之无愧的。

创新是艺术的基本规律,这对于从事书画艺术创作者来说,是个常识问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真正能做到终身信奉并力学实践者,实不多见。为此,南远景同志紧紧抓住这一点,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创新型书画家,作为自己的评论与研究对象。

在评论过程中,他注意在历史文化和纯自然之间,寻觅到最佳契合点,寻找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神似之点,师法自然,务求神似,创造出高于自然美的艺术美。南远景同志能够把自己对创新的审美意蕴和情趣,关注于评论对象作品的全过程,把作者创作作品的含蓄、隐约、创新的沉思,把作品中反映的辽阔无垠、深邃莫测、缥缈神韵跃然纸上。如他在评论紫砂艺人鼎朴先生的作品时,引用诗人泰戈尔的话,“古老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种子遇到合适的土壤才会发芽,人才遇到合适的环境才能大展宏图。鼎朴的艺术事业同样在陶都宜兴找到了蓬勃发展的土壤和环境。他用金石篆刻的形式创作陶刻,重构了紫砂艺术原有的发展节奏,给古老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独到的紫砂佛像印、鼎朴玺印壶将紫砂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总之,南远景同志《书画印文集》的审美世界,是个独特的蕴含丰富的艺术世界,本人只是进入其中的一些篇章,做了匆匆的游览和观赏,难免有浮光掠影和浅薄之嫌。欢迎行家里手赐教指正。





【本文作者简介】周波,男,1953.12.出生,江苏沭阳人,大专文化。七十年代初入伍,历任排长、连指导员,师、军政治部宣传干事,八十年代中期转业地方,历任秘书、编辑、乡镇乡长、党委书记、县级机关部门负责人。


从1977年开始,陆续在《烟台日报》、《大众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徐州日报》发表言论文章120多篇。1982年,任职解放军某部宣传处干事时,撰写的《着眼长远利益,培养两用人才》的研究文章,被新华社《内部参考》刊用, 为活跃全军政治工作,推动全军培养“两用人才”工作产生较大影响。著有言论集《心声集》、散文集《细流集》。为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3187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