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坎坷、热情、节俭、正直、高雅——泪眼朦胧忆父亲 | 作者 王宇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绑琴 发表于 2022-12-25 13:0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绑琴
2022-12-25 13:03:03 6278 0 看楼主


今年11月24日,是敬爱的父亲离开我们整整二周年的日子。前年农历十月初十傍晚,我的父亲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他匆匆告别了他牵挂的家人,甚至连一句遗言也没有给我留下。对此,我痛彻心扉,长歌当哭,两年来,只要想起我的父亲,我就泪流满面,有时痛哭失声……“熟诗书挚讲堂英才频呈,传家训秉天性朋邻传颂”就是我父亲的生动写照,所以我现在还秉承着父亲的个性!
父亲一生坎坷。父亲是1950年参加工作的,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他教书的第一站是在复兴一个叫“大兴”的学校,距家100余里路程。当时交通不发达,父亲几乎每次都是步行去上班的,其中经过竹墩还要坐轮渡过河(当时没有大桥),那种辛苦今天的年轻人几乎无法想象!以后的数十年,父亲先后在套口、洲头、乌池、竹墩、中心、日新等地教书,在我的记忆中,因为家庭贫困,他甚至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买过!
父亲一生热情。我的一位族叔原来在家务农,但他确实有些文化,苦于外出少没有“门路”,所以一直就这么默默无闻在生产队挣工分。父亲当时在洲区某小学负责,刚好这个学校缺教师,父亲为此专门步行回家动员这个族叔去试岗。因为年轻,族叔有些犹豫,父亲就给他鼓劲,劝他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说不定将来能吃上“教师饭”。在父亲的劝说下,叔叔动心了,通过试用,当上了民办教师。等到改革开放后,他凭着自己的才智考取了某师范类高校,毕业后一直在高级中学教书,很有名气,还当上了学校领导。父亲是读老书的,善诗词楹联,在我童年及至少年的记忆里,每到春节临近,家乡许多叔伯兄弟都来请我父亲写春联,父亲总是乐呵呵地应承。有的人家太穷,连红纸都买不起,父亲总是多备一些,把大红的春联写好有时还送上门。那时我家左邻右舍、前屋后村许多人家春联都是出自我父亲之手。
父亲一生节俭。刚参加工作时,父亲的月薪只有30余元。父亲每月的工资寄回家20多元,就是全家人的生活费,不足部分就靠母亲在生产队挣工分了。一家人的生活有多苦可想而知!随着我们的出生,孩子们吃饭穿衣要钱、上学要钱,父亲肩膀上的担子也愈来愈沉重了,他只好节省节省再节省……。在我的记忆中,每一次来到父亲教书的学校,我总是看见,在学生放学后,父亲便拿出一个铝锅,抓上一小把米粒儿洗干净放进锅内,然后从袋子里拿出2个山芋,削去皮,切成碎片都进锅里,点上柴油炉子烧饭。不久,以红薯为主的“饭”熟了,父亲就拿出一瓶从家里带来的咸菜,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父亲一生正直。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父亲在一所村(当时叫大队)办小学任教。当时有一位大队干部的孩子在学校代课,一天从一年级教室传出来“农民‘怕怕’……在种田”的朗诵声,父亲以为是听错了,贴近那间教室窗户仔细听,孩子们稚嫩的声音还是将农民伯伯叫“农民怕怕”……。这还了得!父亲当即冲进教室,勒令那名代课教师纠正读音。当天,父亲就组织教师们开会,报请上级批准,决定将那名代课老师除名……,也因为这件事,父亲得罪了那位大队的 “权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得知大哥从政,父亲高兴之余,立即赋诗一首:“鞅废井田杨震廉,望儿效法谱新篇。八方康泰亲心慰,报国齐家属两全。”足见父亲对自己孩子廉政的期盼。正是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之下,我们兄妹不管从事哪个行业都谨言慎行、敬业奉献、廉洁奉公,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骄人的业绩。
父亲一生爱好高雅。从我记事开始,父亲刻在我脑海里的形象除了看书读报就是听收音机(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机)。我们少年时,哪怕家里再穷,父亲也要给我们订阅《连环画》或《少年文艺》等课外读物,以拓展我们的眼界和知识面,也为了培养我们课外阅读兴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后来我之所以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就是从那个时候就打下了根基。父亲总是满腔热忱、一身正气、胸怀坦荡、刚正不阿,从教30余年,为国家培育了不少优秀人才。对自己的孩子,他更是要求严格、言传身教,激励子女刻苦学习。我们兄妹个个上学、人人读书,后来个个事业有成,大哥大学毕业,从教从政,如今退休在家、仍在关工委发挥余热;小妹自幼聪慧,一直读到博士学位,如今在南方某高校任教,既是教授又是博导,成就斐然、经常受奖。本人虽然不才,但在父亲谆谆教诲之下,一生默默攻读、勤奋写作,至今也有2000余篇新闻文学稿件在军地报刊采用,荣获省级“关心国防先进个人”荣誉,不说为国争光,也算不丢祖上的脸面……。“教诗书育人才呕心沥血个个读书,传家教为子孙男女不分人皆美谈”就是父亲教书育人培养儿女的真实写照。
父亲走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让他牵挂一辈子的家,纵有万分不舍,我们也无可奈何。如今,我只能偶尔面对相片与我的父亲交流。我唯一能安慰家父在天之灵的的就是照顾好仍健在的老母。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此刻,我每天傍晚就能听见母亲唤我的乳名,一种别人享受不到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其实,照顾好老母,也是对先父最好的怀念。
【本文作者 王宇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绑琴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6278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