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情蕴心底,哲思叙沧桑——周伯之《晚霞余光》读后(周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20-1-10 12:0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20-1-10 12:02:56 3414 0 看楼主
?



伯之先生长我4岁,我们深交多年。早在34年前,我由部队转业地方第一站,就在他麾下工作,他是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我做编辑,是我的老领导。由于工作经历缘由(我在部队从事宣传工作),我们之间话题很多。伯之先生业务功底较深,为人厚道。在他的指导下,我在完成编务同时,经常向上级报刊、电台投稿,多篇较有影响的言论,在当年《新华日报》头版刊登。后来,因工作关系,我们都离开原单位,他去报社当副总,我去乡镇工作。退休后,因习文爱好,我们经常接触。他在出版《晚霞余光》前,就出了10几本书,如《乡里乡外》、《古邳情结》等散文集,我基本是第一读者,留下过美好记忆。前不久,他在古稀之年出版的《晚霞余光》,送我之后,爱不释手,读后颇为有感于心。


《晚霞余光》的“随处走走”、“随手写写”编,多为游记、散文。散文要写真情实感,似已为人们共识。然而,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又是难乎其难。伯之先生作为长期敏锐于时代风云的记者、报人,对此把握的很有分寸。散文最根本的“质”,那就是真!

说真话、不虚伪,是伯之先生此本文集的显著特征。虽然他已退休了,但满怀热忱的使命感、责任感始终未减,始终以贴近人民、贴近生活、挖掘生活内涵的笔调,勾画每一篇章的风采,真切传达人民的心声。例如,《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篇写到:“站在历史制高点上去细读,邳州山清水秀,人文荟萃。巨峰独秀耸长空,艾山环抱藏神奇。大运河,百舸争流,风光无限;黄墩湖,碧波荡漾,渔舟唱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邳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仅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英杰俊彦,还积淀了丰赡的地方历史文化。”作者的笔端对家乡凝聚出崇敬和自豪,文字渗透出真实的感受和独特的吟味。抒真情,不矫饰,更多地寄寓在伯之先生的山水之思、情理之悟中。流泻于作者笔锋的自然万物、风土人情,都能以自然本色的魅力,感染读者、陶冶读者、启悟读者,抒真情立意于篇章的每一个视点。点化之处,无不在大自然流动的七彩中得以体现。

纵观《晚霞余光》多数篇章,其艺术品味重景浓情、意蕴深邃的轨迹清晰可辩,能够自如地把思想内涵和美妙的语言、精巧的构思融为一体,形成一种风韵之美。

《晚霞余光》的内容多姿多彩,锐意图新,一种言简意赅的审美品格,不经意间跃然纸上。落笔谨慎、行文简约,淋漓尽致地渲染出一种悲壮激憤的气势。如《雨中游绵山》写到:“过了思烟台,再转几个弯,便到了足下亭。这是晋文公为思念介子推而专门营建的纪念亭,亭前碑记说明了原委。火烧绵山过后,因未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晋文公便让朝臣砍来烧剩柳木,为自己做了一双木屐。每天上殿时,晋文公都穿上它,呱达呱达,听到足下的木屐声,就像见到了介子推一样,以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眼前的足下亭,显然是后人仿造的,简陋而粗糙,但它寄托着人们对介子推的不尽哀思。雨,还在下着,一直不住点。”这段文字描写很深沉,那抚今追昔的心曲回荡天地,昭示出时代历史的沧桑。

伯之先生做过中学语文教师,当过记者,又是报人,古典文学功底比较深厚,在遣词造句、营造意境方面独具匠心、游刃有余。即便是写封书信,也有清新别致的句式。如,在给《致陈公百楼》信中写到:“百楼兄,您只比我年长10岁,却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右派之一,曾被打入社会最底层,尝尽了人间苦难。情醉一畦月,梦酣半截砖,劳作累了,兄用半截砖作枕,也可安然入睡。身处困境,不乏乐观,精神多么可贵!高小毕业,兄便开始执教生涯,先小学,后中学,舌耕三尺讲台,教学相长,成为一名中学高级教师。”飞扬灵动的文字,在伯之先生笔下,如诗如画。

伯之先生的散文世界,充盈着真实的生活感受、深沉的哲思情怀和醇美凝炼的语言,在他多本文集都有呈现,我感觉《晚霞余光》发挥最佳。伯之先生广取博采,在古典散文、现代散文传统的承继中,健步前行。期待他有更多佳作问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3414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