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咱肥东这个教育世家的故事登上《光明日报》啦!你认识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宝之琼 发表于 2018-10-27 15:24: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宝之琼
2018-10-27 15:24:22 4354 1 看楼主


咱肥东历来尊师重教,

为全国高等院校输送了大量优秀生源。

读书不易,从教更难,教育兴则国兴!



在咱肥东有个教育世家

穿越半个世纪

与三尺讲台结下不解之缘

从学风、教风乃至家风都一脉相承

几代人共同见证了肥东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服凡历程。

他们一家的故事走出了肥东

登上了《光明日报》

快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我家四代都是教师,爷爷在藕塘镇教私塾,父亲在元疃镇教书,我在汪郢小学当老师,儿子和儿媳在龙塘教书。”76岁的安徽省肥东县退休教师汪明雷老师说到本身一家的从教经历,眼睛里满是兴奋和自豪。





汪明雷没有见过爷爷汪绪常,但在父亲和村里白叟的口中,爷爷是四邻八乡有名的私塾先生,因为德高望重学生众多,被尊称为“老夫子”。乡里有大小事,总要和爷爷商量,从爷爷那一代起,汪家就以诗书传家,代代都从事教育。



汪明雷的父亲汪调仇,从小跟着汪绪常上私塾,饱读诗书,在新中国成立后接过父亲的教鞭,成了元疃镇一名公办教师。

对于父亲,汪明雷印象很模糊:“父亲在邻村教书,总是从一个村小调到另一个村小,平时吃住在学校,和家人很少见面。”通过父亲的教材,汪明雷知道,父亲什么课都教,“阿谁时候的村小老师,都是教全科。父亲总是很忙的样子,几乎不顾家,回家就是备课。家里插秧割稻,都是母亲带着我们几个孩子干。”

忆起父亲,汪明雷有些内疚。汪调仇是1976年去世的,按照本地的风俗,第二年要做“周年”,重视程度和入殓差不多。“阿谁时候我是民办教师,正在县里集中培训,不准请假,竟然没能回去参加。”

2006年退休后,汪明雷和老伴儿一直住在安徽省肥东县元疃镇汪郢村。记者去采访的时候,坐在他家的老屋里,汪明雷拿出他家人获得的奖状和发黄的照片向记者展示,看到父亲的黑白照片,他的神色有些黯然。



和他父亲一样,汪明雷的小学也是在祠堂读的,1958年考到肥东县白龙中学,成为白龙中学第一届初中生。“阿谁时候学校的教室都是土墙瓦顶,虽然条件简陋,但是我们学习得很快乐,所有人都如饥似渴地学习,巴望能为国家作贡献。”

1961年,汪明雷初中毕业,回村务农。

汪明雷从小喜欢唱歌,对音乐情有独钟,在生产队劳动的间隙跟着别人学拉二胡,一把破旧的二胡竟然被他拉得得心应手,远近闻名。不久,他便被大队看上了,成了宣传队的骨干。

1970年,一度停课的各级学校开始陆续恢复教学,几乎每所学校都严重缺少老师。汪明雷家所在的汪郢小学那会儿正缺音乐老师,经生产队保举,能说会唱的汪明雷顺利地当上了汪郢小学的音乐老师。“在那之前,我不知道想过多少次,像父亲和爷爷一样拿着教鞭,走上讲台。”

从1970年到1998年转正,汪明雷当了28年的民办教师。

汪明雷说,民办教师一个月的工资是18块钱,国家发12块,村里补助6块,还时常发不到位,经常拖欠,但汪明雷乐此不疲。“再苦再累,往讲台上一站,立马像换了一个人,精气神都来了。”刚开始,他带音乐课,拉着二胡教孩子们唱歌,后来语文、数学、体育都教,成了全科教师,教学骨干。“汪郢小学有11位教师,除几个是国家正式教师外,大部分是民办教师。”

工资维持不了家庭生活,在教书的同时,汪明雷家里还种了十几亩田。那时候,汪明雷过着“日不见太阳,晚不见天”的生活,天不亮就要下地犁田打耙,白日要给孩子们上课,下午放学又要继续田里的农活,“带月荷锄归”是常有的事。“最哭笑不得的时候,就是这边田只犁了一半,那边孩子们在等着上课。”汪明雷说。亲戚伴侣都不理解,爱人也开始抱怨:“‘民师比如丁香女,早晚要被张郎休’,教到最后不顶用。”可是在汪明雷看来,他既然选择了当教师,就应该像父亲和爷爷一样,不能轻易放下责任与担当。中间有无数次转岗,但是,汪明雷舍不得讲台和孩子,依然选择了坚守,一直到2006年退休。



“母亲抱怨归抱怨,内心里还是支持父亲的。所以,她开始学使唤牲口,学犁田。”1974年出生的汪卫东,作为汪明雷的长子显然对这个家庭有本身的认识。他认可父亲汪明雷的从教行为,并对母亲的默默支持表示出由衷的赞叹。

汪卫东一边帮母亲放牛栽秧干农活,一边坐在父亲的课堂里读书。1992年,初中毕业的汪卫东考上了肥东师范。那时候,肥东师范比县城最好的高中肥东一中分数线要高出三四十分。考上肥东师范就意味着鲤鱼跳龙门,不仅农转非农户口,并且每月都有30斤大米,20元菜金的补助,不消给家庭添负担了,更为重要的是离本身的教师梦更近了。“父亲当了大半辈子民办教师,我要成为一名国家正式教师,把他的教鞭接过来。”



1995年,汪卫东师范毕业分到了肥东龙塘学校。从教13年来,他从普通教师到班主任,从音乐老师到数学老师,现在已经成了学校的教导主任,教学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汪卫东说,龙塘学校虽然是所农村学校,但是硬件软件逐年提高,新时代新气象,青年教师也当有新作为。



在工作中,他认识了同事陈兴粹。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追求,让两人暗生情愫,很快结为连理。这对夫妻也成为汪家第四代讲台上的坚守者。

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时代在变,不变的是一家人对教育的执着。坚守是一句无声的誓言,在江淮分水岭上一个普通的农家代代相传。







好消息!

每周为“幸福肥东”文章点赞30次以上的粉丝,有机会免费领取50元的新华书店购书劵。

每周一上午8:00—12:00统一到肥东县政府(原老一中)2号楼2楼“幸福肥东”办公室领取,每次赠送30张购书劵,凭手机现场领取,先到先得,领完为止。本次领取时间:9月17日上午8:00—12:00。

看完别急着走哦~

记得戳下面的大拇指

给小编ZAN一个!

~欢迎留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寻找以往 发表于 2018-10-27 15:24:57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寻找以往
2018-10-27 15:24:57 看楼主
阿谁时代的产物罢了,我还以为教育出牛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宝之琼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4354 | 回复:1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