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延禧攻略》《如懿传》热播——“舌尖”上的清宫美食走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逗我开心吧 发表于 2018-10-28 15:2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逗我开心吧
2018-10-28 15:21:16 3591 0 看楼主






当下最火的两部剧,非《延禧攻略》和《如懿传》莫属。除了频繁被比力的剧情、主角的演技以及清宫服饰,剧中的宫廷美食也让不少不雅观众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热气腾腾的火锅,雅致的菊花酒,炸至金黄色的松鼠鳜鱼端上桌,热汁一浇,“吱吱”作响……这些让人大饱眼福、隔着屏幕仿佛都能闻到香气的美味佳肴,真的是真实历史中有的吗?像乾隆这样的皇帝,是否餐餐满汉全席呢?这周,本报记者带您暂时离开“味道龙江”,探一探清宫美食的真假虚实。

●藕粉丸子、荔枝、酥点、海生包尔斯克——

“延禧”中的美食攻略

初入宫墙的魏璎珞识破高贵妃毒计,为了保住性命,她看着高贵妃手中的藕粉丸子流口水,装成贪吃的傻子。剧中,装在青花小碗中的藕粉丸子又白又糯,看上去与我们常吃的元宵差不多,色泽透明富有弹性,感觉在冬日来一碗,能从头顶暖到脚心。然而,真正的藕粉丸子与剧中截然不同,根本不是白色的,而是深咖啡色,是江浙一带的传统小吃,有200余年的历史。它通常以藕粉为原料,用干果肉五仁(桃、杏、枣、瓜子等)为内馅,具有健脾开胃、通便止泻、益血生肌之功效,爱美的高贵妃吃正对路。





高贵妃的小食健康又养颜,然而要说吃的讲究,还要看长春宫的皇后娘娘。《延禧攻略》里,为了让皇后吃到新鲜可口的荔枝,乾隆特意下令,从距离京师千里之遥的福建,运送荔枝树过来。或许是新鲜荔枝太难得,皇后不仅本身品尝,还举行了一场标新立异的荔枝宴。为了将荔枝做出“彩儿”,宫人们开动脑筋,使用红盐和蜜煎两种方式烹饪,再搭配枸杞,将荔枝做成了一道秀色可餐的菜肴——红梅白雪。清脆的竹笋,雪白的荔枝,再搭配上鲜红的枸杞,这道菜不仅好吃,并且好看。但是大家千万别模仿,因为这是剧中虚构出来的一道菜。

说到美食,愉贵人的家乡特产不能不提——海生包尔斯克。这是一道蒙古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的特色小食,制作这种饼时,蒙古人展现了颇为豪迈的民族性格,正所谓“家中锅有多大,饼就有多大”,通常一个饼至少得用2-3斤面粉。据愉贵人形容,这种烤饼又香又脆,又甜又烫,一日三张,顿顿不落。不仅如此,蒙古人还会在和面时加入牛奶、酥油或是奶皮子,成功出炉的烤饼呈金黄色,奶香四溢,非常可口。

《延禧攻略》中的“美食之王”,要论“颜值”,其实是一盘荷花酥。剧中,荷花酥是乾隆小时候最爱吃的点心,嫉妒他的三哥想铲除乾隆,将有毒的荷花酥送给他,结果被贪玩的弘昼误食险些丧命。说实话,《延禧攻略》中的荷花酥看起来更像莲蓬苏,与正宗的杭州荷花酥比拟,颜色也有差异。荷花酥是杭州的经典小吃,缘起于明清时期,被供为宫廷点心,还曾出现在万寿宴菜单中。用“心里美”萝卜与胡萝卜别离榨汁,那就是荷花心儿的颜色,与适量面粉和成粉色、黄色两个面团,包裹玫瑰豆沙至球状,最后在顶部划一个米字,油开下锅,一朵荷花就在杯盘中完美绽放。然而有杭州网友表示,荷花酥虽然标致,但酥皮很干,馅料偏甜,放置时间长了只能配茶,“色香味”中的“味”远不如“色”。





●琵琶虾、珍珠鸭、煨鹿筋、松鼠鳜鱼——

舌尖上的“如懿”

说到吃,《如懿传》是极其认真的。剧中,妃嫔们看戏吃、祝寿吃、闲聊吃,热菜、冷菜、糕点、瓜果……每集拍到美食,不仅要给个大特写,还要“报菜名”:“主儿,今儿的菜色共八品,琵琶大虾、绣球干贝、炒珍珠鸭、奶汁鱼片、鲜蘑菜心、玉笋蕨菜、砂锅煨鹿筋、金腿烧鱼圆山鸡汤……”动听的菜名配上高清镜头下的湖虾、圆润Q弹的干贝,不雅观众的馋劲儿就别提了。

据道具菜厨师孙晓刚透露,每天早上6点开工,《如懿传》中的每道菜都是提前15分钟做好送上去的,周迅还为菜色点过赞。其中最让人心动的,当数琵琶大虾了。冒着热气的小锅里,手掌长的大虾被煨得通红,嫩绿的小葱装点其上,既好看又开胃。镜头一扫,掠过旁边的松鼠鳜鱼,炸成金黄色的鳜鱼仰头摆尾,炸开的鱼肉如朵朵花瓣,上桌时浇上热气腾腾的卤汁,鱼身发出“吱吱”声响,好似松鼠,因此得名。松鼠鳜鱼有二百多年历史,它的成名据说还真与乾隆有关,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曾在苏州松鹤楼吃过松鼠鲤鱼,赞叹不已,此菜从此名扬苏州。后来改用鳜鱼制作,味道更胜一筹。





剧中众人吃海鲜吃得风生水起,然而据乾隆四十六年的清宫档案记载,清朝皇帝很少吃海鲜,只有偶尔才吃鱼。即使吃鱼,也只吃松花江进贡上来的银鱼、鲟鳇鱼。宫里也少有海产品,大名鼎鼎的“鲍螺”据说也不是鲍鱼、海螺,而是海产品晾干磨成粉后做成的点心。

《如懿传》播出至今,最能吃的角色要数乾隆了。先帝驾崩,琐事繁多,细心的娴妃送来了一碗杏仁露;忙于朝政、肝火郁结,如懿的小厨房为他备着莲子绿豆羹;如懿生日,小厨房准备了荠菜肉丝煨的银丝面,洁白如银,纤细如丝;纯妃送上永平黄庄的杏子,乾隆细细品尝;如懿喜欢吃的白玉霜方糕,他记在心上;嫔妃们献上各式糕点与瓜果,乾隆都吃得不亦乐乎。虽然没有《延禧攻略》中用梅花、松枝上的雪水泡茶那样“讲究”,但是《如懿传》中的美食之多、品种之全、涉猎之广,也足以让众多不雅观众一饱眼福,羡慕不已了。

●那么问题来了——

真实的乾隆,到底怎么吃

可能你不敢想象,历史上的乾隆皇帝,对吃喝比剧里可讲究多了,规矩也多多了。

清朝皇帝吃饭,称为“用膳”或“进膳”,御膳房有官员、厨役370人,御茶房有120多人。从现代科学养生角度,吃饭不宜过饱。乾隆皇帝,包罗整个清代的皇帝,他们不存在暴饮暴食的问题。因为清朝皇帝用膳,也就是正餐,一天只有两次,别离叫早膳和晚膳,早膳在早晨六七点钟,晚膳不才午一两点钟(实际是午餐)。在早膳前和晚膳后,各有一次小吃,随叫随到。乾隆皇帝的早点很有规律,一年四季,都是一碗冰糖燕窝粥。





查阅《清宫内务府档案》发现,乾隆的餐桌,没有一丝一毫的凑合。以他的早膳食单为例: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一品,酒炖肉炖豆腐一品,清蒸鸭子烀猪肉鹿尾攒盘一品,竹节卷小馒首一品……另有舒妃、颖妃、愉妃、豫妃等人进菜,一个早餐的菜品竟然达到53种,晚餐更增加到75种。按照档案记载,乾隆的御膳房、御茶房,每年的餐饮支出是4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封疆大吏们不时进献的山珍海味和干鲜果品。

菜品这么多,但皇帝不必然吃得快乐。《御膳房金银玉器底档》记载,清朝皇帝吃饭的规矩格外多。“皇帝用膳之前,都是由膳房太监负责摆好膳桌,再由传菜太监们手捧红色漆盒,将各种菜肴端上餐桌,按照规定位置摆放好(菜与菜之间就连间距都是有规定的),再只留下侍膳太监。”每天的第一口菜,不是皇上吃,是侍膳太监先用。他们会在每道菜上放一块试毒牌,来检验饭菜,太监还得再将每道菜尝一口,谓之“尝膳”。验证无误后,皇帝会示意太监为本身布菜,这才动筷。

好不容易开饭了,还不能随便吃。首先,皇帝用膳的座位就有讲究,必然要坐东朝西。其次,夹菜的次数也有讲究。乔继堂主编的《慈禧太后》一书显示,慈禧用眼睛看哪道菜,侍膳太监就将这道菜往前挪,如果慈禧说“这个菜不错”,就用匙再舀一次。到此为止,这个菜就要往后撤,不能再用第三次了,如果用了第三次,站在旁边的太监就会喊:“撤!”这道菜就十天半个月不会露面了。这是祖宗的家法,吃菜不许过三匙。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坏人投其所“好”,下毒暗害。





虽然没有剧里的“三清茶”“墨菊酒”,但皇帝喝水也是丝毫不马虎的。李国荣在《中国档案报·档案大不雅观》中曾写道:乾隆对玉泉山的水情有独钟。“他曾把北京玉泉山、济南珍珠泉、扬州金山泉、杭州虎跑泉的泉水别离取来,用特制的银斗进行测量,结果玉泉山的水最轻。乾隆认为,味美质轻的水才是上品,所以他钦定玉泉山为‘天下第一泉’。乾隆在宫中御膳房、御茶房所用的水,全部从玉泉山运来。就是出巡,只要不是太远,也要有几辆水车跟着,专门拉着玉泉山的水供乾隆使用。”

乾隆的主食——御用米也是极其讲究的。御用米分为黄、白、紫三色,专门指定在玉泉山、西苑丰泽园(也就是今天中南海丰泽园)、以及汤泉这三个地方种植。当然,各地进贡的上好稻米,乾隆也是吃的。乾隆还讲究食补,晚年常吃一种点心——八珍糕。档案记载,其原材料有人参、茯苓、山药、扁豆、芡米、莲子、薏米、粳米面、糯米面、白糖等。乾隆专门让一个名叫胡世杰的太监向御厨房师傅们传旨,完全按这些材料配好,研成细末后,蒸成糕点,每天午后随着熬茶送上。

时令蔬菜和水果少不了。每年春天榆树发芽时,都要吃榆钱饽饽、榆钱饼;煎饼、粽子等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粗食,乾隆也会按时令吃上一些。别的,每日的水果不间断,北方的桃、梨、杏、葡萄,南方的橘子、橙子、荔枝等等,为便于储存并保证水果蔬菜的新鲜,紫禁城内特设5所冰窖。





清宫《膳档》记载,乾隆最喜欢燕窝,食用的肉主要是鸡、鸭、鱼、鹅以及羊肉、鹿肉、猪肉。乾隆不吃牛肉,也很少有鱼翅、海参之类的东西。像豆腐、白菜这样的家常菜,倒是乾隆餐桌上必不成少的。乾隆下江南随行带了大批厨师,其中专门做豆腐菜的厨师就有3个。在乾隆晚年的膳单中,几乎每天的菜肴中都有“炒豆芽菜”。

那么乾隆的餐桌上,有没有大名鼎鼎的“满汉全席”呢?记者在内务府档案资料中没有找到相关证据。反而是在清代中期的李斗所写《扬州画舫录》中,第一次出现了“满、汉席”的说法。书上记载“上买卖街前后寺不雅观皆为大厨房,以备六司百官食次”,这份菜单里的确有燕窝鸡丝汤、鲫鱼舌汇熊掌、猪肚假江瑶鸭舌羹等菜品,但实际上这一段记载,是讲乾隆帝南巡时,地方官为皇帝随行官员准备的招待宴食。

清王朝覆灭后,内务府膳房的厨役被遣散出宫,一些人流向了酒楼饭庄。在一部分人对皇家宫廷文化的向往和好奇心、以及夸富心理的共同作用下,“满汉全席”横空出世了。本报记者 李熙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逗我开心吧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3591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