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取消学生活动,让学生静站,算体罚吗?看看学生们怎么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ingdong000 发表于 2018-11-3 15:5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xingdong000
2018-11-3 15:54:40 9985 20 看楼主

所谓“活动惩罚”,就是教师采用暂时取消“活动”,让孩子静站反思,以达到对某种不文明行为频率的减少或消失的行为。关于“活动惩罚”在教师群体也是广泛存在争议,有的老师认为,基础教育中采用“活动惩罚”有必然的合理性,“活动惩罚”也是一种教育办理方式,对很多教师而言,这种教育方式因为执行简单,容易效仿,所以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日常教育办理中,特别是针对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时往往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得到很多一线老师的“青睐”,应用也较为广泛。但是在使用“活动惩罚”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同样也隐约存在着各种顾虑,因为“活动惩罚”的背后其实是剥夺学生的“活动权”,是一种权利的剥夺,也是一种“变相惩罚”,不妥的使用会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孩子的成长与孩子的情感、体验有着更内在的关系,儿童时期是个体生命发展历程中最富于情感的时期,儿童(孩子)堪称“情感的王子”,他们对“活动惩罚”会有更深的感受、体验与理解,他们更有“权利”去表达本身的这些“情感与体验”,也更具有“发言权”。所以,从“儿童视角”看“活动惩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小编对广州市某中学初一(2)班的部分同学进行了访谈,以聆听孩子们内心真实的声音。




支持者认为:

学生一,说到这个话题,我首先想到的是很多同学被罚了很多次(包罗我本身),做错了事情要对本身所做的事情负责,受到必然的惩罚是应该的,但是,我认为这算是一种比力合理的教育方式,但是“活动惩罚”的前提是我们的的确确是犯了错,这样“活动惩罚”就变成对我们的一种教育,实行这一“惩罚”可以让我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一种用“肉体来受罪”获得的深刻印象。

学生二,“活动惩罚”只要不是禁的太过分,“静站”我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可以降低我的兴奋度,让教室安静,让内心安好,其实有时候站着还有“静心养性”之功效。

学生三,“活动惩罚”就是给我们反省和深思的机会,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把学生行为表示的“好与坏”给区分出来,因为“没有活动”才能显示出“有活动”的幸福与快乐,才会懂得爱护保重“活动时刻”的幸福生活,例如我被“禁活动”时的感受就是别人在活动那是多么幸福,这就会让我明白“失去才会爱护保重”的道理来教育本身,从而使得本身尽量少犯错。同学四,就如我们老师所说“罚是为了不罚”,但“活动惩罚”不成太重,不然可能导致“物极必反”,所以我认为“活动惩罚”本身没有错,但应该适度。




反对者认为:

学生一,活动惩罚首先是一种精神上的惩罚,不让参加活动,让一个人傻傻的静站,看别人兴高采烈的在玩,本身会有什么感想?这是非常郁闷的。

学生二,做错事是应该得到惩罚的,但我绝对不提倡这种“活动惩罚”,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活动惩罚”更是一种心理惩罚。

学生三,教育方式不该该“以罚为主”,而是要以心灵为桥梁,进行面对面、心对心的沟通,我相信这种能够进入学生心灵的“赏识教育”要比“活动惩罚”的教育效果好很多。

学生四,我觉得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上的错误行为,老师应该和我们多交流,从而达到改正不良行为之目的,正所谓“仁德以人,以德服人”,这种“活动惩罚”是永远达不到内心的真正信服,不仅对我们的心灵造成了伤害,并且也会对我们以后的人格、性格和人际关系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

上述都是来自一线儿童的声音,他们从不同角度向我们表达了对“活动惩罚”的看法与感受,有持必定、有持否定,有的辩证而谈之,在他们的身上经历的这些“活动惩罚”的体验和感受,更应该值得教育者们好好聆听和反思。

通过对上述“活动惩罚”的“儿童视角”,小编也进行了必然的反思

首先,对待“活动惩罚”要辩证对待。教育者可以把“活动惩罚”作为一个暂时性的教育方法,发挥“活动惩罚”的教育价值,但是必然要重视科学方法,把握“度”的问题。因为“活动惩罚”表白上只是一种对身体进行规训的教育方式,但其目的是制造“相同的身体”,使得身体能够符合社会认知的标准——道德规范。把握的好,可以激发学生个体的承受力,增强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调控能力;把握不妥,对儿童而言,影响的不仅仅是对孩子身体的外在伤害,更是对孩子精神和心理的内在伤害。

其次,使用“活动惩罚”,最好首先与学生共同制定规则,树立“规则意识”。要想让“活动惩罚”具有效果,首先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做“活动惩罚”规则的参与者和制定者,充分发挥学生公众的群体舆论压力和全面监督能力,降低学生对教师实行“活动惩罚”的抵触心理,让学生懂得行为的边界,把“规则意识”内化为“行为习惯”,懂得对本身的行为负责,从而降低学生违法班级和学校不良行为的现象发生。

再次,要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比“活动惩罚”本身更具价值。适当有度的活动惩罚可以避免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活动惩罚”的教育价值是有条件的。如果学生惩罚之后,还是顽固不宁,重蹈覆辙,“再犯再罚”就可能演变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对待“活动惩罚”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本身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为什么被罚?这样才能表现“活动惩罚”的教育价值,不然很多时候儿童无缘无故被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对很多学生而言,罚了也白罚,反而激发了学生对老师的敌对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的失调。所以,“活动惩罚”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惩罚的原因,让学生在惩罚的过程中正视本身的“义务”,利用学生尊重和归属的需求给予学生个体“改过迁善”的机会。

最后,通过“活动惩罚”激发学生个体内在的“羞耻感”。羞耻心是儿童对本身的言行、品质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及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情绪体验,是对本身违反道德行为的知耻、惭愧和懊悔。无论积极的还是消极情绪体验对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羞耻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是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适当有度的“活动惩罚”可以让儿童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发生失衡和落差,依靠公共参与从而激发儿童的羞耻心,可以有效避免儿童不良言语、行为和动机的发生机制,约束儿童不道德的行为的产生,激发、促进儿童通过自身力量(自律)自发改变自身的不良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512 发表于 2018-11-3 15:55:40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512
2018-11-3 15:55:40 看楼主
对家教好,愿意守规矩的孩子来说,话稍微说重一点就能立竿见影;对行为习惯差屡教不改的孩子来说,语言教导基本上没什么作用,还是得适当惩戒。可是这样的孩子,家长很多不能接受体罚其孩子,老师为了教育孩子往往惹祸上身。所以,还能怎么办?老师尽到你教育的义务就行,不要为了教育别人的孩子丢了本身的饭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阿科 发表于 2018-11-3 15:56:02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阿科
2018-11-3 15:56:02 看楼主
你不该该现在在此发论,应该到比力差的学校做班主任呆个一年半臷再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SOSO 发表于 2018-11-3 15:56:25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SOSO
2018-11-3 15:56:25 看楼主
老师以后什么都别惩罚了,把学生放香火上供着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aa斐然 发表于 2018-11-3 15:57:20 | 只看该作者
5#
aa斐然
2018-11-3 15:57:20 看楼主
罚站完全没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曾小觉 发表于 2018-11-3 15:58:15 | 只看该作者
6#
曾小觉
2018-11-3 15:58:15 看楼主
罚打不及骨头,骂不不及心灵都能接受,反对侮辱性惩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大东 发表于 2018-11-3 15:59:15 | 只看该作者
7#
大东
2018-11-3 15:59:15 看楼主
什么是尊严,孩子要尊严,那老师就不要了吗,一两个害群之马搞坏一个班,持反对意见的可以本身教,别送去学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8000 发表于 2018-11-3 15:59:56 | 只看该作者
8#
8000
2018-11-3 15:59:56 看楼主
处罚班级的乱学生,是侵犯,,,,。不知道你的孩子要是班级里学习的学生家长,你会怎么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选泽 发表于 2018-11-3 16:00:19 | 只看该作者
9#
选泽
2018-11-3 16:00:19 看楼主
如果这样,戒尺如何还到教师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我家癫丫头 发表于 2018-11-3 16:00:48 | 只看该作者
10#
我家癫丫头
2018-11-3 16:00:48 看楼主
我小时候被罚站过,我现在一样微信私聊放权给老师该管就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xingdong000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9985 | 回复:2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