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教育,这几件事不要对孩子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湖滨情深 发表于 2019-3-24 07:5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湖滨情深
2019-3-24 07:59:24 3067 0 看楼主
很多时候,我们无意间说出的话、做出的事,或者我们原本以为是为了孩子好而做的事,会伤害了孩子!那么家庭教育中,哪些事是不成以对孩子做得呢?



1. 不要掩盖孩子的错误,不要过分纵容孩子
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家长就必需及时提醒、纠正。但是,往往有一些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采取掩饰、纵容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错误。作为父母,适本地宽容孩子的缺点、错误是可以的。但过分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潜在能力的发展,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2、不要说孩子“笨”
有时在我们着急上火的时候,也许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样笨!”或者“你是木头吗?”每当这类有伤孩子自尊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给孩子心理蒙上暗影。如果这句话成了家长的口头禅,一个没有主见、没有自信、呆头呆脑的笨孩子可能真的会诞生。
3.不要随便恐吓孩子
有时候孩子贪玩、调皮或者屡教不改,我们也许会说:“再不听话,就让警察叔叔来抓你。”或者说:“你这么不乖,把你送给人贩子算了。”诸如此类的恐吓话语,确实能起短暂的效果。但是它给孩子造成的心理暗影也是巨大的,有些甚至是无法挽回的。一些孩子怕生人、怕黑、怕独处很可能就是由于小时候家长的恐吓教育造成的。
4.不要强迫孩子盲目服从
强迫孩子盲目服从也是许多家长常犯的错误。其根源还是我们灵魂深处家长专制的封建思想在作怪。我们往往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却做出了不尊重孩子、违背孩子意愿,甚至伤害孩子的事情;我们常常强迫孩子停下他本身喜欢的事情,而做一些孩子痛苦但家长认为重要的事情。很多时候,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有的只是盲目服从。长此下去,不单扼杀了孩子的个性,也剥夺了他分析、思考、判断、选择的能力。
5.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基本特征,既是孩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又是孩子创新思维的精神源泉。可有部分家长,他们很烦孩子的问题,很怕孩子的提问,对孩子可贵的好奇心,往往报以冷漠的拒绝或无情的打击。他们常常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多话这么多问题,少问些问题好不好?”或者说“你问的问题多傻”“你的想法多可笑”“快别这样,人家知道会笑你的”。就这样,一个对外部世界充满巴望、充满好奇的孩子,渐渐变成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不求进步、安分守纪、缺乏热情、缺乏创新精神、安静而平庸的人。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好奇心的丧失。
所以我们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必然要庇护好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千万千万!
6.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
有些家庭,家庭关系不和谐,夫妻之间常常吵闹。这样吵闹既破坏了家庭欢乐、和谐的氛围,又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还会让孩子看不起父母。
也有一些家庭,父母因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致而公开争吵,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听谁的好。最后往往都是按一方的意见行事,长此下去,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不说,还使得让步的一方在孩子眼中的地位下降。所以,在孩子面前父母最好保持一致。如果真有非常大的不合,也要避开孩子进行讨论。不要让孩子感到只有一个人说了算,以免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不起作用。
6.不要将孩子的缺点揪住不放
生活中总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将孩子的缺点、过错揪住不放。
可能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醒孩子、教育孩子,但他们这样做的后果恰恰是挫伤孩子、打击孩子、不竭地强化孩子对本身缺点的认同感,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时也可能激起孩子的反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思想。
比如一个胆小、见了生人不爱说话的孩子,家长不是表彰他的大方、勇敢,而是一遇到生人就说:“我这孩子胆小,不爱说话。”家长已经给孩子下结论了,还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还有就是,有的家长不竭地说本身的孩子贪玩、调皮、不爱学习。时间一长,孩子真的不爱学习了。为什么呀?因为你已经给孩子贴上不爱学习的标签了。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和不足,如果你能不竭地发现并表彰他的优点,有意淡化他的不足,时间一长,他的优点会更加突出,不足反而渐渐地消失了。同理,我们进行家庭教育也一样,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有意淡化不足,这样也许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7.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
对孩子抱有希望,是每一个家庭,也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共同情怀,也是我们花大力气进行教育投入的根本原因。但是对孩子期望过高,当脱离了孩子自身实际能力范围的时候,期望就会变成束缚、变成压力、甚至是灾难。
我们常常看到或听到因为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太严而使孩子产生精神障碍或是自杀的悲剧。我们常常要求孩子次次考试都得第一,各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最好是满分。我们常常要求孩子这也优秀、那也出色,但仔细想想,一个孩子能够承载那么多的期望吗?再说了,大家都想当第一,那么谁当第二?毕竟第一只有一个,更何况孩子得不得第一、考不考得出好成绩,除了孩子自身的努力外,还有学校、家庭氛围、老师水平以及家长的遗传基因等因素。我们怎能不顾实际而一再要求孩子呢?所以我们应当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一切。对孩子的适当希望是可以并且是必需的,但希望太高反而拔苗助长。大家必然要记住:“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鄙谚。
9.不要过度庇护、监督孩子
过度庇护孩子是很多家长所犯的通病。他们总觉得孩子还小,还不能独立。因而对孩子的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掠夺式庇护。但这样过度庇护,会挫伤孩子的自我不雅观念,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因为当父母过分庇护孩子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本身。”长此下去,就会塑造出一个没有生活独立能力,凡事依赖父母、缩手缩脚的孩子。所以,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能做,决不包揽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本质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湖滨情深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3067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