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打击式教育:奴役了孩子思维,扼杀了幸福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屌丝 发表于 2019-3-25 11:4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屌丝
2019-3-25 11:44:41 3305 1 看楼主


一个初三男生特别喜欢搞些小发明、小创意,他常常乐此不疲。有一次他便宜了一个净水器,拿给爸爸炫耀,爸爸却把他打击了一顿,说他做的净水器根本不能净化水。男孩一生气对爸爸说:“我做的净水器能把马桶水都净化了。”爸爸毫不示弱地回复:“那你去接马桶水试试喽!”男孩秒怂,灵魂质问父亲:爸爸你为什么老打击我,是不是嫉妒我比你强啊?

一个高中体育女生,参加市运动会,拼尽全力,超常发挥,取得了标枪比赛的第三名,高兴地捧着奖杯回家,她没听到妈妈的赞美,换来却是一句:“你为什么没拿第一名?”女生失望至极。

宋丹丹带儿子巴图参加一档综艺节目,看到别人的孩子为大家做早餐,宋丹丹会说:“我生了一个废物,啥都不会干,你看看人家。”当巴图手忙脚乱的生火煮鸡蛋时,她又在一旁嘲笑儿子笨手笨脚,埋怨儿子扬起的烟灰弄脏了本身的脸,看到巴图脚趾发炎了,竟然说:“不会是你本身啃的吧?你小时候就喜欢本身啃脚。”让巴图颜面尽失。

以上的场景我们是那么的熟悉,因为我们也曾经被父母打击过无数次,中国父母爱打击孩子似乎是一种通病。



父母为什么老爱打击孩子

我们爱孩子,可我们为什么总会忍不住打击孩子呢?在文章开头的案例中,初三男孩将这个问题抛给父亲时,父亲说,搞发明创造没有问题,但前提是你要学好文化知识,这是搞发明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我感觉这个回答有点打擦边球,没有正面回答孩子的问题,貌似言外之意是,因为你还没有学好文化知识,不适宜搞发明创造,或者说你根本就创造不出个什么。但是为啥不必定孩子的钻研精神呢?就像男孩说的,也许我的发明并不能用于实践,但我的想法总是好的,谁脑子里没有过八怪七喇的想法呢?

第二个案例中,高中体育女生妈妈的回答是这样的:因为我了解你的性格,我怕你骄傲,所以,我要打击你,给你压力,你才能更努力,变得更优秀。并且这位妈妈说,孩子初二的时候有一次考试特别抱负,她就表彰了孩子,结果孩子骄傲了,证据是中考的时候没有考好,所以,从那以后她就没表彰过孩子。

天呀!一年之前的表彰竟然能影响一年后的中考,这威力也太大了吧?再者说了,凭什么说是因为本身的表彰才让孩子骄傲,导致中考没考好呢?为什么不是因为妈妈的表彰太少造成的呢?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中国父母打击孩子理由充足,不表彰孩子的理由不容置疑,为啥会这样?因为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这在传统文化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如“谦虚温谨,不以才地矜物”“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等。

在谦虚为美德的传统文化影响下,我们养成了打击孩子的习惯,生怕孩子取得一点成绩就翘尾巴,骄傲自满,不成一世,但这样做真的好吗?村上春树在《1Q84》中说道:“如果一味地只是遭受攻击不反抗,我们就只能止步不前。慢性的无力感是会腐蚀人的。”

打击式教育摧毁了孩子的思维模式和与幸福能力

说到打击式教育的危害,很多人都知道这会让孩子丢掉自信,其实远不止于此,更令人担心的是它会奴役孩子的思维。



“你是笨蛋”“你不行”“你怎么这么废物”,当孩子每天听到的都是这些打击式话语时,就会在心里形成一种消极的暗示,在面对一件事情之前,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做,如何把它做成功,而是“我不行”“我不会成功”。

带兵兵戈要的就是势气、精神头,倘若没上战场,就已经精神萎靡,抱着必败的信念,结局必将是丢盔卸甲,以惨败而告终。同样的道理,孩子缺乏自信,就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会愈发坚信本身真的不行,从而走入思维的死胡同,无法自拔。

心理暗示其实就是一种思维的过程,思维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生,消极的思维方式的最终结果就是让孩子无法实现自我接纳。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我及其一切特征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简单地说,就是能欣然接受现实自我的一种态度,包罗不为本身的优点、特长而骄傲,不为本身的缺点、失误而感到自卑。

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最明显的幸福就是学会自我接纳,如何才是真正的自我接纳?就是正确的认识本身,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然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阿波罗神殿中,就不会镌刻着这样一句人生箴言:“认识你本身。”



我们成年人尚且无法完全正确的认识本身,何况是孩子?孩子是如何认知本身的,多半取决于他们身边最亲近的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父母在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总是否定、打击孩子,那么,孩子自然就会觉得本身的确很差劲了。

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对本身不认可,认为本身很笨,永远不会成功,那么,他会感到快乐、幸福吗?一个人如果看待本身的不雅观点是扭曲的、肤浅的、偏激的,那么,他失去的不仅是自我认知能力,还有自我接纳的机会,而这也是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基石,也就是说,他将失去幸福的能力。

由此可见,频繁的打击孩子,并不能让孩子扛住压力,而是让孩子获得习得性无助的思维方式,最终毁掉的是孩子追求幸福的能力。没有哪个父母想看到一个犹豫的、萎靡不振的孩子吧?所以,请停止你对孩子的打击教育吧,悬崖勒马为时不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baif 发表于 2019-3-25 11:45:23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baif
2019-3-25 11:45:23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屌丝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3305 | 回复:1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