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好随迁子女上学需深化部门协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157001777 发表于 2019-4-10 11:3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157001777
2019-4-10 11:36:31 5934 2 看楼主
做好随迁子女上学需深化部门协同

周秀平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其中,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办事全覆盖是重点任务之一。《重点任务》要求2019年底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20条底线”要求,实现公办学校遍及向随迁子女开放,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

近年来,为进一步扩大、优化随迁子女教育公共办事供给,国家修订相关法律,出台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为流动儿童少年更好地、完整地接受基础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完整基础教育阶段的、面向随迁子女异地入学和升学的教育政策体系,为整体做好随迁子女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导和路径遵循。

整体来看,当前我国随迁子女教育公共办事供给良好。一方面是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态势良好。西南大学评估组的报告显示,“以流入地区政府办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实。2013和2014年全国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学的学生比例始终保持在80%以上。2017年的全国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义务教育年龄段随迁儿童的在校率为98.7%,与上年基本持平。另一方面是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取得突破性进展。2013年全国26个省份解决了随迁子女在本地参加中考的问题;2014年全国28个省份启动实施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改革。

但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需求、教育期待比拟,教育公共办事供给的质和量都还有提升空间。真正实现公办学校“遍及”向随迁子女开放,在教育发展面临不服衡不充分的条件下,还需进一步加大部门协同力度。

国家统计局的监测显示,“本地升学难”是随迁子女遍及面临的问题,排在农民工认同的在城市上学面临的最难三个问题的第二位,排在首位的是“费用高”,第三位是“孩子没人照顾”。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尽管大多在公办学校就读,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的随迁子女主要就读在城乡接合部、相对薄弱的学校。如果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主要面临“上好学”问题,义务教育后阶段随迁子女更多的则是“好上学”问题。尽管随迁子女大多期待在流入地就读普通高中,但是整体来看,仅有少部分人如愿,在随迁子女较多的一些大城市,这个比例不超过30%。

出现上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仍然是教育发展的不服衡不充分,具体表示为区域、城乡、群体差距。对此,必需进一步扩大随迁子女优质教育基本公共办事供给。需要在部门政策协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部门工作的衔接力度。随迁子女教育公共办事供给的系列政策及其实施,涉及发展改革、教育、人社、财政、公安等多个部门的工作衔接。比如,在城市政府放开居住证和户籍政策的前期,就需要与教育部门协同,对所涉及区域的学校布局、学位规模、教师队伍和教育结构,以及区域内部的校际教育质量差距,可能引发的区域内户籍人口变换趋势,及其对当前教育公共办事供给提出的要求和挑战做出预判。这些部门协同工作要深度整合进户籍与居住证政策的制定、调整、颁布的全过程。

关于随迁子女教育经费纳入政策预算,需要在已有中央和地方设计的政策框架下,切实纳入区域教育发展预算,及时、按标准拨付到位。当前,各地的中小幼的生均标准和投入力度都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进一步加大国家和中央各部门的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衔接力度,确保随迁子女生均经费可携带机制落实到位。

做好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不仅是回应百姓的教育期待的需要,也是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任务,有利于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有利于真正落实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真正实现公办学校遍及向随迁子女开放,是一项良政、德政,各相关本能机能部门必需加强协同,破解开放过程中的难题,让随迁子女能够“好上学”“上好学”。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狼人 发表于 2019-4-10 11:37:11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狼人
2019-4-10 11:37:11 看楼主
深圳在解决随迁子女上学问题上做得超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sandy0113 发表于 2019-4-10 11:38:08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sandy0113
2019-4-10 11:38:08 看楼主
本末颠倒啊!先保障好本地户籍子女,再考虑随迁子女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157001777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5934 | 回复:2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