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色传承的桥梁与纽带——邳州市戴庄镇关心下一代工作纪实(张可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19-5-17 16:5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19-5-17 16:54:26 4194 0 看楼主


面临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邳州市戴庄镇关工委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围绕践行新时代新思想、新要求,担当新时代新使命,以办妥校外辅导站为抓手,实事求是,坚持创新,在辅导站组织建设、功能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充分发挥校外辅导站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关心下一代工作出现新气象。



聚焦结合点:科学布局,招才纳贤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大规模地进城务工,带来“空心村”、“空心家庭”的出现,给大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办理带来新挑战。同时,农村师资力量的缺乏和优秀教师的缺位,使农村教学质量和校外办理受到必然影响。因此,尽快适应新形势,加强社会、学校、家庭彼此沟通和联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势必提到各级政府和关工委的议事日程。

毫无疑问,应运而生的校外辅导站,是联系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传承红色基因、落实关心下一代工作任务的结合点。戴庄镇关工委聚焦校外辅导站这一结合点,在校站结合上下工夫,做文章。首先,镇关工委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在站点布局上实施“东西南北中”的格局,即以镇文化站为依托,作为辅导中心,负责辅导分站的指导和示范工作,然后别离在东部的倚宿村、西部的山头村、北部的李圩村和南部的林庄村设立分站,实行辅导工作全覆盖,并统一标识为“要让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

戴庄镇关工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做好选址工作。如山头辅导站所在的山头村,地处偏远,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东部辅导站所辖的倚西小学,学生较多,所在的倚宿村历史悠久,有较好的人文环境。北部的禹王山小学,紧靠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纪念园,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并距离辅导站只有几百米远。这些有利条件为校外辅导工作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五个辅导站已建成四个,其中,南部辅导站正在筹建之中。

建好辅导站,人才是关键。戴庄镇关工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那些政治本质好,确有辅导能力的人选拔到辅导队伍中来。目前,全镇辅导员团队共有十二人组成,其中有在职的优秀教师、名校长,有农民书画院院长、武术馆教练、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资深新闻工作者、老文化站长、德高望重的道德榜样等。辅导团成员既相对固定,又按照需要可以相对流动。

镇关工委就地取材,整合资源,将校外辅导站与本地的小记者联络站、农民书画院融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既丰富了辅导站的内涵,又增强了辅导站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找准切入点:发挥优势,激活资源

戴庄镇域历史古老,文化深厚,集刘林遗址、梁王城遗址、禹王山抗战遗址、大运河(徐州段)四个国家重点文物庇护单位于一镇,素有“一部邳州史,半部在戴庄”的称号。这里还是革命先驱解慕唐和老红军李培楠的故乡,红色资源、红色故事非常丰富。

戴庄镇党委站高看远,为唤起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五老”和乡贤为主体,先后成立“戴庄历史文化研究会”、“禹王山历史文化研究会”、“戴庄镇综合文化站”,下大力气发掘、研究、梳理、撰写本地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到目前为止,研究会与关工委一起已整理入库资料25万字,撰写、颁发文章30余万字,其中,红色基因资料占据主要内容。这为传承红色基因,开展校外辅导活动提供了丰厚的教材。



为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坐标“亮”起来,镇关工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与相关传媒单位合作,精心制作出融戴庄山水文化和红色基因于一体的微型专题片《走进戴庄》,并通过本地政府网、教育网在社区和校园内广泛宣传,使广大青少年在愉乐中受到教育,进一步坚定热爱家乡、报效祖国、壮我中华的决心。

镇关工委还组织力量将解慕唐的故事编成《解慕唐画传》,把中央电视台和云南电视台播放的《60军在禹王阻击战筑起钢铁防线》、《浴血禹王山》、《邳州人民在徐州会战中的历史贡献》等与禹王山抗日阻击站有关的影视资料进行剪辑制作,然后通过镇电影放映队逐村、逐校进行播放,使红色教育更加形象、生动,让同学们在喜闻乐见中受到精神洗礼。

经上级批准。镇关工委配合镇政府将本来的两所小学别离更名为“禹王山小学”和“解慕唐小学”。这样,不仅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还使同学们将英雄人物和红色故事铭记在心,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和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



做实着力点:配合中心,深化内涵

戴庄镇关工委坚持“党建带关建”原则,在镇党委统一安排下,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配合全市开展的“两学一做”、“三新教育(养成新习惯、塑造新民风、共建享共新邳州)”及公共空间治理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表里结合的方法,组织“五老”辅导员,以本地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为教材,编写“三新教育”宣传材料,组成宣讲团,深入到行政村和9所中、小学校进行巡回演讲。演讲内容结合实际,接近地气,有说服力,有力鞭策“三新教育”和公共空间治理活动深入开展。

各辅导分站充分利用解慕唐纪念园、禹王山抗日纪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专题报告会、演讲会,引导学生以身边英雄为榜样,本身教育本身。李彦清白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学王杰,曾为救护训练的民兵双目失明,被誉为当代“活着的王杰”。镇关工委把李彦清白叟请到戴庄中学校园内,作“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事迹报告会,在学生中引起强烈震撼。报告结束后,小记者们进行现场采访,他们满怀激情地写下采访心得和感受,教育了别人,也教育了本身。同学们纷纷表示:“邳州是王杰精神的发源地,我们邳州儿女理应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继承下来,传承下去,让王杰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打造新亮点:入心入脑,注重实效

戴庄镇关工委牵头,争得上级文化单位支持,在四个辅导分站相继成立“禹王山农民书画院依宿山农民书画院”、“月牙桥农民书画院”、“武原河农民书画院”。辅导站充分利用书画院这块阵地,利用节假日和学生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书画院参不雅观学习,并请本地书画爱好者给学生现场指导,引发同学们传承国粹、热爱书法的兴趣,参加报名的人越来越多。

镇关工委积极配合镇政府和戴庄中学,做过细工作,独树一帜在戴庄中学校园内建成“戴庄文化廊”,将戴庄知名人物、知名校友,用文图并茂的形式予以展示。各辅导站相继组织家长、学生到戴庄中学校园内参不雅观,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找到学习的榜样和人生目标。

2018年9月,镇关工委在组织学生深入开展读报用报活动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周报》小记者站,回乡退休干部、资深记者张可春主动担任小记者站站长,吸引众多喜爱写作的小同学踊跃报名。经过层层选拔,最后确立70名学习优秀、又有写作特长的同学为第一批小记者。小记者们以此为荣,勇于担当,积极投入到读报用报给报社投稿的活动中来。半年多来,小记者在老记者言传身带之下,工作活跃,进步很快,已先后在徐州《小海燕》、省关心下一代《周报》和《薪火》杂志上开始见报。

比来,小记者联络站在辅导小记者写好作文的基础上,共征集习作50余篇,从中选出15篇内容健康、写作水平较高的作品汇集成册,一面向报社投稿,一面组织小记者学习借鉴。

小记者们通过采访写作训练,不单提高了本身不雅观察、思考表达事物的能力,还在写作过程中提高了本身的政治觉悟,不竭净化本身的灵魂。如小记者郁邦礼在《回家的路》中写道:“是的,路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路,庇护路,走好本身的路。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因为路就在脚下。”《距离》一文中写道:“我从中明白了,手机有好的一面,也有害人的一面,做什么事情都要适可而止。要和网络保持距离。”《登禹王山》作者卞子晴,是一名四年级的女学生,她在文中深有感触地说:“回到家里,爷爷问我有什么打算,我响亮地回答:‘禹王山是英雄山,我要做英雄土地上的英雄儿女’”。

思想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校外辅导站工作大有作为。

张可春

2019年5月12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4194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