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华趣事:清华园的中轴线为什么歪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我心鸿翔 发表于 2019-8-11 12:5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我心鸿翔
2019-8-11 12:51:33 2703 0 看楼主
建校初期的清华校园,是以二校门、第一、二教室楼、清华学堂、同方部、科学馆、老图书馆等建筑为主体的,也就是现在地处校园核心的历史文物保护建筑区。那么,不知你是否注意过一个有趣的现象:被视为整体景观的二校门和大草坪、大礼堂其实并不在同一条轴线上,也就是说,这条在空间上贯穿校园南北格局、时间上延伸清华历史的中轴线“歪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样的空间布局是有意为之,还是另有原因?又是否违背了中国传统的“轴线对称”的建筑理念?这还要回溯到校园规划与建设的1910年代。

  1914年,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1877-1954)在时任清华校长周诒春礼聘下承担了清华学校的扩建任务。这是一个在中国众多高校早期建设与规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人,他设计了雅礼大学、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等多所重要大学的校园,也参与了当时的首都南京的城市规划。

  在此次清华的扩建设计中,墨菲收到了“比他事务所在亚洲所有项目综合还要多”的建筑任务:制定整体校园规划、平面立面的设计以及制定未来学校建筑组群的规划,并在风格上引进美国大学校园的设计模式与建筑样式。此次设计方案最终成形于1915年,今天清华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之初貌已跃然于纸上。其中,在工字厅东侧新建的大礼堂则是作为高等教学区的中心轴线节点存在的,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中国建筑传统中“中轴线”的空间布局。

  在此基础上,墨菲将20世纪初美国大学的校园特征融合进来:以长向草坪的“广场空地”确定了主要轴线,在其端头以形式庄重的大礼堂为收束,草坪两侧则散布教学建筑。这一空间模式,也常被人们称为杰斐逊式。由此足见,墨菲的规划综合考量了东西建筑文化之迥异,同时又试图将二者融合从而集之大成。

  此时却出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依照中国人传统的建筑审美观,将二校门、草坪与大礼堂视为一个整体景观,那么其纵向轴线应该与二校门取直,形成“中轴线”布局。可是,清华园早期的校园环境是旧时的中式园林,在墨菲规划之前已建成的二校门、工字厅、清华学堂之间,保留了土山和山上的古树,如果追求二校门与即将新建的大礼堂、大草坪的轴线效果,则需要对原有古木地形进行改造或者拆除工字厅。

  针对这个问题,墨菲在1914年与周诒春校长的会面中建议“尊重场地原有的古物”,采用大草坪轴线,北部由大礼堂收束,而不对校门入口处的土山以及进门两侧古木进行破坏。这样处理的效果,使大礼堂前的广场区,同二校门之间的关系更加符合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藏”与“露”的关系,完美贴合了墨菲所提出的“在场地设计中采用中国传统的朝向及园林设计的原则”,也造就了今天的清华园。

  这种独特的轴线设计成功地将中国传统里周正的“轴线文化”用一种变通而包容的姿态展现,同时也蕴含了人类对自然、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从美学上看,含蓄的“园林式”格局避免了初入校门内部一览无余的直白,为大礼堂增添了含蓄而神秘的色彩,最终实现了梁实秋先生笔下“才跨进校门的人,陡然看见绿葱葱的松,浅茸茸的草,和隆然高起的红砖的建筑,不能不有身入世外桃源的感觉。再听听里面阗无声响的寂静,真足令人疑非凡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我心鸿翔 当前离线
初级会员

查看:270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