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邳州抗战老兵石德合:不报母仇 誓不为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晚景入寒窗
2019-8-28 09:23:45 4095 0 看楼主
不报母仇  誓不为人

——邳州抗战老兵石德合



作者:丁辉





      昨日是抗战胜利73周年。73年前,中国人民历经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最终取得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回望历史,逝者永垂。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3周年之际,忆起过世已逾一年的抗战老兵爷爷,挖掘他抗战背后的故事,追寻那段血火交织的兵戈岁月,只为珍惜先辈用热血换来的和平。

      石德合,江苏省邳州市港上镇石家村人。生于1922年,卒于2017年。石德合16岁离家报仇打鬼子,先后任国民革命军苏北游击第九纵队第二十六支队任游击队员、通讯员;国民革命军第57师540团2营6连排长兼第7班班长;解放战争期间他所在的部队起义,他也由此成为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一员。



鬼子进村了

     1939年9月下旬,自鲁南流入苏北邳县的大沂河畔,一个叫石家村的村庄旁,蓝天碧水,绿树浓荫,甘甜的沂河水冲刷出肥沃的土地。一个叫石德合的16岁青年,正努力地扶住犁耙,在父亲的指导下,耕耘着河畔肥沃的土地。村里,女人们怀抱着娃儿,搓着麻绳,纳着鞋底,恬静地过着华夏文明中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

      “啪啪啪……”几声枪响,打破了村庄午后的宁静。“日本鬼子进村了,大家快跑啊!”有人扯起嗓子叫喊着。随即,鸡鸣犬叫声、啼哭声、脚步声混杂在一起,惊恐的氛围迅速笼罩着全村。

     16岁的石德合与父亲迅速收起犁耙,将耕牛牵进河畔的芦苇荡中藏起来。“我回家看看去?娘和四弟都在家中。”石德合嚷道。“不行!听说小鬼子不是人,他们正抓壮丁进城修碉堡,你不能去。”“那咋办?”石德合急的直挠头。“家里还有你大哥,他们会带你娘躲起来的”父亲说。



躲进夹皮墙

     石家村的几十户人家,早耳闻日本人的残恶。玉米、麦子等食用口粮都提前藏进了地窖。一听说鬼子要进村了,女人们迅速用锅底灰土将脸涂得乌黑。有的躲进沂河边的芦苇荡里,有的躲进村北头的夹皮墙内。鬼子进村后,人们大气也不敢喘,惊恐的母亲用手紧捂住吓哭的孩子的嘴。

     村北的夹皮墙有三米多高,修修补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外观是围着村庄的低矮城墙,长达数百米,有部分区段厚达二三米,中间断断续续有多个夹层,原为躲避悍匪来村绑票而建筑,如今成为躲避日本鬼子的避难所。

      石德合的母亲刘氏背着一包衣物,随大伙一同躲进了夹皮墙。女人们的脸都用锅底黑灰涂得乌黑。大家的心揪在一起,焦急地等待日本鬼子打劫后的离去。



为了小牛犊

     “哞……哞…….”几声小牛犊孤寂的叫声隐约传进了夹皮墙。“那是我们家的小牛犊,它才5个月大,我得去看看,把它藏起来。”刘氏低声对大儿子说。“不能去。日本人快进村了,出去太危险!”“我脸抹了这么多锅灰,怕什么。我去去就来,没事。”满怀爱心的刘氏担心小牛犊会被日本人杀死吃掉,一猫身钻出了玉米秸堵着的夹皮墙出口,顺着墙根向家里奔去。

      刘氏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外面啪啪的枪声,鸡鸣狗叫声,皮鞋扑扑通通的追逐声,咦哩哇啦的吆喝声……都如同针尖似得扎在夹皮墙内村民们的心头。人们担心着谁家的肥猪被牵走了,谁家的鸭子被逮住了,谁家的茅草房被点着了……

      当这些声响过后,天渐渐黑了下来。胆大的村民探出头来确认鬼子走了,大家才缓缓从夹皮墙或芦苇荡内走出来。大人们喊着孩子的乳名,孩子们哭喊着爹娘,见面后都抱头痛哭。

     直至深夜,石德合与父亲、邻居等一直举着火把,哭喊着寻找母亲刘氏,然而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大家一无所获。家中的小牛犊、大狗阿黄、圈养的几头猪仔都一去无踪。“难道被万恶的日本鬼子掠去了。”有人这么嘀咕。大家含着眼泪谈论着各种可能。“天明再找吧,也许躲到外村去了。”



忠犬阿黄狗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汪……汪……”敞门的院子里传来大狗阿黄的叫声。在墙角合身而卧的石德合一跃而起。“是娘回来啦!”话声未落,石德合已窜出草屋,来到院子里。父亲和兄弟们也都出来了。院子里,阿黄支撑着失神的眼睛,好像还流着眼泪,对着主人们不断地“汪……汪……”在大家的疑惑目光中,阿黄用嘴扯住石德合的裤脚,向院外拽着。“这狗怎么了?”“好像有事情,跟它去。”大家在阿黄的带领下,向村南头奔去。数百米外,两村之间的一大片晒麦场上,阿黄停住了,高声叫个不停。

      几个柴垛间,侧卧着去世已多时的刘氏。鲜血从刺刀穿腹而过的伤口处流了好远。刘氏的双手紧抱着那只被刺了数刀的五个月大的小牛犊,血凝结在小牛犊身上数个窟窿上。惨不忍睹。

      石德合兄弟们扑倒在刘氏身上齐声痛哭。看守着主人尸体一整夜的阿黄耷拉着脑袋,迷着失神的眼睛,流着泪,喉结中发出轰轰的低吼声。

      清晨,阴沉的天穹下,只有哀伤、痛苦、仇恨…….



走上抗战路

      埋葬了母亲刘氏,石德合与父亲、兄弟、姐妹一一道别。母亲惨死的情景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家破人亡的彻骨仇恨,在他的心中如油锅般翻腾。

      “不报母仇、誓不为人。该死的小鬼子,我要你们血债血还!”默念着复仇的誓言,在本村兄弟石德久(原国民党籍营长)、石德刚(原国民党籍连长)带领下,毅然加入地方抗日武装---国民革命军苏北游击第九纵队第二十六支队,全力打鬼子、报血仇、保家乡。

      苏北游击第九纵队第二十六支队,是当时又称“抗倭义勇军”的当地抗日武装。张凤文、张凤仪弟兄先后任司令。石德合当时年轻力壮、胆大心细、为人实在,深得支队信任。张凤文抗战牺牲后,张凤仪任司令,石德合被选为张凤仪的通讯员,专职支队的通讯联络,战时传令,兼管支队的后勤、账务。

      在今徐州邳州、宿迁、连云港东海等陇海铁路线一带,以及沂河两岸,石德合他们经常偷袭鬼子据点,攻打日本洋行。周边的日军、伪军、维持会等,最怕的就是善于田间伏击和夜间偷袭的二十六支队的抗日游击队。抗战中,他们打出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游击战战例。如在港上镇大范家村的一次战斗中,他们半路上偶遇了约100余名伪军(当时被称为讨伐队)和7、8个日本兵。提前发现敌人后,他们迅速在田间小道上部署了一个口袋阵,抢了老百姓鸡鸭、牛羊等物的讨伐队进入口袋后,一声“打”字,200多人枪弹齐鸣,一举把敌人包了饺子,全部歼灭。这是石德合参战以来打得最痛快的一次,战斗结束打扫完战场后,石德合觉得头上有点冷,拿下帽子一看,发现帽子右侧紧贴头皮的地方,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子弹打了一个洞,“要是稍稍再偏1公分命就没了”。

      正是有了这种不怕死的精神,他们还打出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游击战例。如在邳县炮车镇附近的一次反扫荡战斗中,他们就打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漂亮仗,200多名游击队员将12个日本兵和500多名伪军打败,其中击毙日军10人,活捉1人,仅1名日本兵逃脱,俘获伪军160余人,缴获一批兵器辎重。那场战斗后,支队奖给石德合一支“三八大盖”,换下了此前使用的“汉阳造”。

      后来,力量壮大后,他们活跃地区扩展到周边多个县城,转战于陇海铁路南北地先后跟日寇大小交战七十余次,不仅大大牵制了日军进攻的步伐,支援了正面战场上国共合作抗日的战争。他们一系列惊天地、泣鬼神的非凡战事,也彻底打破了当时弥漫全国谈日色变的悲观情绪,极大振奋了广大军民抗日救国、收复河山的信心和决心。





邳州图话

作者简介



丁辉,男,江苏邳州市人,70后,徐州铁路系统干部,政工师,高级摄影师,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徐州市职工摄影协会副主席。





图文 | 丁辉

编辑 | 柳风

?邳州图话  图话生活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乡村/文化/文学/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晚景入寒窗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4095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