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间艺术:由邳州第一张农民画浅谈农民漆画的传承(作者:陈良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19-9-13 07:2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19-9-13 07:26:31 7499 0 看楼主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第一幅农民画《老黄牛告状》在我们江苏省邳县(今邳州市)诞生,这幅画从此揭开了中国农民画发展的新篇章,六十年来我们中国三代农民画人(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八十年代至今),根植于民间这块沃土,从本土的母源文化里汲取养份,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发展,创新,传承形成到今天特有的绘画语言,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和自己特有的艺术特征,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叙事性强,构图饱满,但满而不堵。造型稚拙,但拙而不丑。色彩艳丽,但艳而不俗。移动透视,但移而不散。情感真挚,回归本源。在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历经风雨,依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茁壮成长,历久弥新。

近几年中国农民画也遇到了阻碍发展的瓶颈,作品表现手法单一,技法简单,色彩单薄不厚重,纸质和水性颜料不易长时间保存等缺点的限制,形成不了作品本身的核心艺术竞争力,没有自己的市场价值,至使很多农民画作者无法坚持下去,纷纷改行。农民画创作群体逐年萎缩,创作队伍年皊老化,青黄不接,至使农民画传承举步维艰。(这是全国各画乡普遍存在的问题),正当我们这些农民画人感动迷茫,徘徊和无助的时候,福建省群众艺术馆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文化精淮扶贫的号召,针对中国农民画发展的现状,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审时度事,率先把漆画这一艺术语境和农民画联姻,把文化精淮扶贫对淮了全国农民画创作群体。作为中国农民画发源地邳州的农民画代表,我有幸两次来到中国漆艺发源地的福建,带着探索和未知的心里,开始了我的农民漆画学习之路。

实践证明福建省群众艺术馆这一扶贫模式是英明和正确的,对全国农民创作群体来说是及时雨。我对农民漆画的肤浅理解是,农民漆画是漆艺和农民画两个非遗项目的相互融合,相互碰撞探索出来的一条全新的艺术形式。是漆艺和农民画的美妙联姻,表象上来看大漆工艺和农民画联姻是下嫁了,但从实践来看这两种艺术的结合,是珠联碧合,相当益彰。漆画有着,撤,贴,镶,堆,埋,磨繁杂的工艺,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千文万华的特殊材料语言来呈现画面的丰富性,用漆艺和农民画结合创作出的农民画作品,色彩深沉内敛,厚重丰富,有着一种斑驳之美。传统农民画就像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少年,虽然光鲜靓丽,朝气勃勃,但缺少一种成熟含蓄的气质,而农民漆画更像一个儒雅的中年学者,风度翩翩,沉着稳重,浑身散发出一股高贵迷人的气质。农民漆画能给人以艺术的感染,文化的浸润,心灵的洗涤。这就是农民漆画和传统纸质农民画质的区别,他的问世就决定了他的于众不同,非同凡响。

农民漆画作品的出世,提高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也拓宽了作品的市场空间,这是我们全国农民画作者的福音,福建艺术馆推出的这一艺术形式农民漆画,这将对中国农民画的发展,传承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为中国农民画的多元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农民漆画也必将是以后中国农民画发展和前进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7499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