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谭丰华:路在脚下——献给家乡当年那群筑路先行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123457092 发表于 2019-11-27 17:27: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123457092
2019-11-27 17:27:38 2929 0 看楼主
路在脚下

——献给家乡当年那群筑路先行者

谭丰华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从记事起,村子里有许多条黄土路,有蜿蜒于田间的羊腸小道,还有宽敞平坦通向集市的大道。不过这些路源于一代又一代人的脚印叠加而成。始于何时,好像无从说起。就像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泇河的河岸是村里人走出去的必经之路。年少时经常登上大堤,和小伙伴在岸边割草、歇凉、玩游戏。有时我站在河岸上望着远方入神。说实在话,通过电影、小人书中的窗口,总想着外面世界上有许多地方比家乡更加美妙,更加怡人。有时在想,顺着这条河堰是不是可以走到北京?能不能见到天安门和毛主席?有时也做过梦,梦见村头通了公路,自己坐上了汽车。
村里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虽然他们已习惯了和泥土打交道,面对眼前遇雨不得出行的泥泞路,逢瓜果丰收之际,给村里人带来的不是喜悦,更多的是心理负担和无奈。有的人一辈子没走出小村庄。他们也向往外面的世界,许多人也有一个灿烂的公路梦。
前几年,我曾读过这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小品。说的是一名山村的村主任,打着“要致富,先修路,”的旗号,到县政府争取修路资金,结果款到位,两年后县长下乡检查工作,当然忘不了那个讨要钱款修路的小山村。县长实地一看,差点气得晕了过去,这个村主任把路从自家门口修到村部,又从村部修到村头小酒馆。这个带有讽刺意味的荒诞故事,现实当然不会发生,但却揭示一种丑恶的社会现象。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岔河公社来了个爱穿一身灰色中山装,口齿伶俐,讲话一套一套的汤继文书记。据说,他是一个工作勤奋,敢于挑战困难的人。
一名公社党委书记,在古代仅是一名不在品的乡村小吏,汤继文书记这个位置上干了多年。岔河人喜欢这样的引路人,并不是他有多么伟大,因为他心中始终牵挂着百姓,更愿为百姓做一些平凡的小事。正是这位“秀才书记”,工作起来像头牛的人,用自己信念和毅力,影响了一大群人,改写了泇河两岸交通闭塞的历史。开启了全公社改变乡村道路的大幕,为岔河当时及今后的交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们还会记得1976年的盛夏,炎炎夏日像个大火炉,连空气也是热烘烘的。火热的天气,也燃起了汤书记要修沙石路的决心和激情。说干就干,他带领公社其他领导人,勘察设计工作走在前。一顶草帽,一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伴随他,自行车后座上夹着用手帕裹着严严实实的煎饼和干萝卜豆或咸菜。脚上一双布鞋为了透风,剪出了许多小洞。这就是他下队入村时的形象。到了村里为了不打扰大队干部和社员,渴了找点开水喝,饿了打开手帕咬几口煎饼,就这样他忙活了几十个日夜,最后拿出一套筑路方案。
那个年代,靠自力更生,白手起家修一条沙石路谈何容易。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为数不多的手扶拖拉机。完全靠这个铁家伙,要完成全长30公里的沙石路也是杯水车薪。必须要打一场像淮海战役支前那样的人民战争,有钱出钱,无钱出力。路段任务分解到大队,又细化落实到生产队与家家户户。
说起筑路的日子,据当年的村干部叙述,当时的情景真的让人感动落泪!使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件。有一位队长为了修路,把给儿子下聘礼买三转一响的钱,用来买沙石;有的社员把准备砌猪圈的石头运到了工地;还有的社员在河塘里挖掘几米深的坑寻找沙礓受了伤。一名才过门正在度蜜月身着红装的新媳妇,也加入运石料的劳动中。从山上到工地,手扶拖拉机,独轮车、平板车、马车,工地上车水马龙。这段日子里,汤书记的身心完全扑在筑路上,他推着自行车,路延伸到哪里,他的足迹就留在哪里,这条环形路上不知留下他多少脚印,洒下多少汗水。
几个月后,连接11个村子平整的沙石路全面完成,家乡结束了千百年来雨天泥泞不能出行的历史。县政府组织召开的竣工典礼现场会上。汤书记那古铜色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会上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总结讲话,沿途的百姓奔走相告,大家沉浸在节日般的幸福欢乐之中。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四十多年过去,家乡的交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重新寻找当年那群建设者的足迹,回顾这段历史。今年春天,我特意乘一次村际间的公交车。车子穿行于明艳的春光之中,眼前的一切都变了。沙石路都变成了水泥路。公路两旁绿树成荫,路面平坦如砥,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联着省道、国道,公交车开到每个村头。当地有个俗话,叫“穿花鞋,走干路。”如今,这句话已不是笑话。现实中村里人已和黄尘古道挥手再见。乡村已实现了大街小巷全硬化,小汽开到大门口。村与村之间,干净舒适的电动公交车,投一元钱就可以跑遍大半个乡镇。车窗外,绿油油的小麦,铺天盖地的油菜花,一片连一片,车子仿佛置身于黄绿相间的海洋中。我沉浸在回忆中,当年那些热火朝天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不过此刻我又有了另一番感受。当年那群筑路者已经老了。如今,他们在哪里?如果没有当年他们的流血流汗,为这片土地打下基础,今天的交通网不知还要多付出多少人力财力?正因为有了当年的雏形,才会有了今天脚下的路。
汤书记!你好吗?岔河人不会忘记你!当年那条沙石路,已经载入地方志。翻开岔河志199页,一段醒目的文字映入眼帘:“1976年夏,全社民众自力更生建成环社路……”这段文字,记录了当年的那群人,那些往事。拥有这段文字,是那个时代人的骄傲与荣耀。这段史无前例的筑路史话,将永远珍藏在家乡人的心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123457092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2929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