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谭丰华:村头那座无名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123457092 发表于 2019-12-1 11:1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123457092
2019-12-1 11:18:15 2999 0 看楼主
村头那座无名碑

——谨以此文,献给为共和国而献身的革命先烈

谭丰华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这是一个举国上下欢庆的日子,也是一个缅怀革命先辈的日子。当年那些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当我们庆祝共和国七十年辉煌时,怎能忘记那些共和国的英雄。那就让我回忆一下围绕家乡这两座坟茔和无名碑所发生的故事。
小时候常听老人这样说:一九四七年的冬天,家乡是最寒冷的一年。那一年,也是老百姓挨饥受冻最难熬的日子。战斗也随时在家门口发生。那时候,每一座城、每一个村子,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频换大王旗。拉锯式的攻防战随时出现,“北撤”,成为家乡人一句口头禅。岔河镇良壁村,是一个古集市,在这里曾一度成为两军争夺的阵地。
照他们的话说:当年的中央军飞机、大炮、坦克车,看了真吓人。那一年冬天,解放军一个连为了掩护大部队北撤,就在良壁村西庄稼地里挖沟筑壕,准备在此阻击敌人。
当天下午,敌人从台儿庄方向通过远程炮弹向阵地打来。阵地前后左右都在颤抖,烈火在燃烧。战士们纹丝不动死死得坚守壕沟里。炮火过后敌人的进攻更加疯狂。战士们的机枪打红了,用尿冷却一下,为了节约弹药,他们把敌人放近了打。战斗间隙,村里人送过去的高梁面掺山芋叶的窝窝头,已经冻得像个石头,战士只有放进怀中暖一暖再啃。”
夜幕降临,凄厉的枪炮声渐渐沉寂下来。旷野死一般的宁静,官兵们饥肠辘辘,在零下十几度寒冷中守在战壕里,静静地等待着,即将发生的下一场战斗。
天刚拂晓,敌军在炮火掩护下疯狂的进攻开始了,战斗的激烈,说起来让人震撼。一次次反扑进攻,一次次防守还击,战斗持续打了近二十个小时,战士们子弹打光了,和敌人进行白刃战。战斗打到最后完成阻击任务时,全连官兵死伤过半。
战斗结束后, 村中的干部和民兵发现了解放军战士的部分遗体,烈士们的尸骨断头折臂,残缺不全。大家含着泪偷偷地掩埋了他们。据知情者后来说,由于时间匆匆,一座坟墓埋葬了十几人,另一座掩埋了俩人,这俩人一个是连长,另外一个是司号员。
从此,良壁这块庄稼地里多了两座孤坟。在稀疏的坟头中,它远离当地人的祖坟,略显得有点突兀。几十年后,生活在这个村里的党员干部代表了村里人的意愿,为烈士墓立分别立了烈士纪念碑。因为这些先烈姓名已成为一个谜,只好镌刻上“革命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
几十年后,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这两座不起眼的坟茔和无名碑仍然留在当年的战场上。当年参战的部队去了何方?烈士们的姓名籍贯?战士们牺牲前是否留下什么信物?这一直是个谜。后来,从一位参加支前老干部口中得知,这支部队属于华东野战军的一支部队。听口音,战士们像是来自沂蒙山区。他们牺牲时年仅20岁左右……仅此而已,没有更多的信息。
眼下正值庆祝建国70周年大庆,各大媒体都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共和国的功勋人物。此刻,我更想写一写,这些为解放全中国,而英勇献身的无名英雄!当年,这些先辈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推翻三座大山的搏杀中,无数的仁人志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每当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沉甸甸的。有时在想,这些革命先烈家人在解放后日子过得怎样?他们的父母妻儿是否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抚恤?几十年中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来寻找他们的下落?这一连串的问题困绕着我。
在建国七十周年之际,基于我对革命前辈的敬畏,对革命先烈的怀念,我第二次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其目的是为了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人。让他们懂的共和国的今天来之不易。激励大家用实际行动来告慰这些无名烈士的在天之灵!寄托我们的哀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123457092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2999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